haorantaba
七年级语文 期中考试快到了,每一个复习阶段都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多做一些测试题。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期中测试卷,仅供参考。
一、积累运用(共26分)
(一)积累(共16分)
1.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有一种昆虫,土名叫金巴牛,翅膀外面有两片圆鼓鼓的硬ké( ),上面布满了黄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像一个金质的盾牌。它经常躲避我,藏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 )里。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 )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cǎi( )。 ——程海《三颗枸杞豆》
2.默写(8分)
(1)曲径通幽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戎马关山北, 。 (杜甫《登岳阳楼》)
(3)横眉冷对千夫指, 。 (鲁迅《自嘲》)
(4)两小儿笑曰:“ ?” (列御寇《列子》)
(5)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 。 (阿累《一面》)
(6)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7)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既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淼,又喻指国家命运飘摇不定的诗句是:, 。
3.名著阅读。(6分)
(1)关于《童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阿廖沙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出车祸死了,走投无路的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B 大舅舅米哈伊尔捉弄老裁缝格里高利,让阿廖沙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高利手边,不料却被外祖父无意中戴上,外祖父把孙子狠狠地抽了一顿。
C 外祖母也是 孤儿,她的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
D 外祖父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就辍学了,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2)阿廖沙挨打之后,结识了他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阿廖沙挡着,他叫 ;后来,有一个外号叫“ ”的房客,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阿廖沙与他的关系最为密切,他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但最后也被外祖父赶走了。(2分)
(3)小说中,外祖父的形象常常是贪婪吝啬的,你能举出书中的两个事例吗? (2分)
(二)运用(共10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系车 2012年10月销量(台) 2013年10月销量(台) 同比增幅
日 产 50350 114700
丰 田 45600 82400
本 田 24115 75150
马自达 9511 17904
【材料二】日系车企业自中日领土争端、中国各地多处发生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车行动以来,做出了几个调整:①免费为无辜受累的车主修车,恢复日系车主的信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②因南方人抵触日货的情绪更低,更喜欢日系车,所以迅速调整营销重心,先南后北,逐步复苏。③应对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几款重点车型换代成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大幅拉动了销售量。
(1)从以上数据中,你发现日系车近两年的销售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答出两点)(2分)
答:
(2)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日系车未来几年的销售状况会怎样?请写出理由。(至少答出两点)(2分)
答:
6.结合下面材料进行探究,多角度阐述你对“钓鱼岛”的认识。(3分)
【材料一】钓鱼岛是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面积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被誉为“深海中的翡翠”,有多项文献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撤离琉球时,将钓鱼岛“行政管辖权”混合琉球“交给”日本,钓鱼岛争议也由此而生,目前钓鱼岛及其领海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日本实际非法管辖该岛。
【材料三】已故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生前曾指出,“钓鱼岛等岛屿最迟从明代起便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不仅是中国人,就连琉球人、日本人也都确实承认”。日本1900年把钓鱼岛列岛改称“尖阁列岛”,这要比中国命名至少晚了近500年!
【材料四】日本为何觊觎钓鱼岛,不仅是因为钓鱼岛的战略资源,还是因为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 其它 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摘自“百度 百科 ”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阅读《浮肿的甲午战争》(张鸣)(节选),完成7—11题。(共14分)
①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士大夫的梦醒之战。此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题。反正西洋鬼子,似乎也不大想一口吞掉我们,让我们做亡国奴。
②中日开战之前,举国上下,真正为中国担忧的,大概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其余的人,都相当地乐观。在中国的士大夫看来,漫说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淮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日本不过是个住着众多小矮子的藩属,虽然曾经的倭寇给中国造成了一点麻烦,但基本上不值一哂(shěn,微笑)。现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③在弥漫着的乐观情绪中,中国军队七手八脚地被调往前线。很多都是临时招来的新兵,还有些甚至扛着大刀长矛,因为根本不会使用新式洋枪。很多士兵很兴奋,以为此番出征,不过是一趟郊外远足。最兴奋的是八旗兵,这些从关外满人中调集的军队,还没上前线,就开始亢奋。所到之处,把老百姓的鸡鸭连同客栈和商铺里的货物一扫而空。同时嚷嚷着要一路杀洋人杀过去,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东洋还是西洋鬼子,都在扫荡之列,全不顾当时朝廷全力争取西洋人支持的政策。在街上,这些八旗兵只要看见洋人,就是一通穷追猛打,还真有被追上打死的。在东北,好些____的教堂,都被 这些神勇的八旗兵给砸了。只是这些八旗兵的勇武,只体现在后方,因为当东洋人打进国境之后,他们就踪影全无。
④战前少数几位能打的将军,在战场都不幸阵亡,因为他们的左右都是一些战前大话炎炎、战时临阵脱逃的宝贝。跟这样的宝贝配合作战,不被送掉性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⑤就这样,辽东的土地和百姓,被丢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来了,刚刚还跟着八旗兵一起痛恨洋人的百姓们,还算有头有脸的百姓们,纷纷在自己的家门口挂上了带有十字标记的招牌,还有的用汉字写上“外国宗教”四个字,显示自己是____的教民。如果能找到通洋文的人,用洋文写上一块“英国人住宅”的牌子,这样的家庭,档次就更高了。这样的现象,到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再次重演,几乎是一模一样。
⑥惟一跟后来不一样的情形,是此时辽东的人,无论军民,包括那些望风而逃的军人,都一致痛恨李鸿章。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李鸿章的里通外国,没有李鸿章在朝中做内奸,日本人其实是可以被打败的。此时,实际负责战争指挥的李鸿章,已经被拔掉了三眼花翎,剥掉了黄马褂。但是在百姓眼里,这样的惩罚远不足以惩戒这个汉奸——李二先生是汉奸,此时,已经变成了朝野的共识。在民间,尤其是满人的民间耳语中,李鸿章的儿子,已经做了洋人的女婿。北京城里的戏园子,戏子们抓哏(gén,滑稽有趣的言语或动作)讽刺一下李中堂,几乎成了时髦。后来八国联军打进来时,北京城上下,尤其是满人,却都在盼着李中堂来,盼着这个汉奸,来搭救他们出水火。
⑦人世间的事,只要膨胀浮肿,就会消肿,自己不消,别人给消,别人也不给消,肿死了自然也就消了。阎王那里,不接收浮肿的宝贝。
(二)阅读文言文《赵普》,完成12—15题。(共14分)
赵普 《宋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普少习吏事 ( ) (2)太祖常劝以读书( )
(3)家人发箧视之( ) (4)普颜色不变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句子 。(6分)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4.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2分)
15.面对赵普多次奏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发怒、“卒用”,你从中读出了什么?(2分)
(三)阅读《让鬼子兵回家》(萨苏)一文,完成16-20题。(16分)
①在广岛曾经听过一个日本“衣”兵团老兵渡边淳的讲演。
②在战败前,渡边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山东武定。当地经常有抗日军队活动,渡边所在的部队每天的事情就是忙着作战。但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即便封锁,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渡边和他同伍的士兵,也暗中谈论过日本如果战败会怎样这类的话题,最终结果无非是自杀或者潜伏下来抵抗这两种而已。
③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渡边所在的部队一片哗然,投降还是继续打下去,军官们争论不休。但在渡边等士兵心里,只有对未来的绝望和担心。
④ 与同伍的士兵谈了半天,烦闷的渡边走出炮楼,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抽烟,但心情始终如是。
⑤日军的据点旁边,是一个小村子,渡边忽然鬼使神差地走进村子,走到一家中国人的门前。
⑥这家中国人他是记得的。几个月前,他曾和另外几个日本士兵到 这家“征集粮秣(mò,牲口的饲料)”。当他们要把这家人的粮食全部装上大车拉走时,这家的老汉死死拉住最后一袋粮食不放,口中还不停地叫骂着,是渡边上来一脚将他踢倒才把粮食夺下来的。日本兵用刺刀对着那个老汉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汉依然对渡边怒目而视。老汉的儿子一边用力拉着父亲的手臂,一边对日本兵叩头求饶。
⑦那一次,渡边他们并没有杀这个老者,因为当时日军下令:不要在驻地的村庄随意杀人,以免更失民心。但是,渡边对那个一直怒目而视的老汉却印象深刻,觉得他是个“好汉”。
⑧这次,渡边就笔直地走到了这个老汉的家门前。非常巧,那老汉正坐在自家门前吸着旱烟,看到渡边走来,冷冷地转过头去不理他。渡边以立正的姿态站在老汉身后,许久不知道该说什么。老汉始终没有转过身来。
⑨最终,渡边鼓足勇气,对老汉说:“我们打败了。”
⑩老汉微微侧过头来,眼里有些疑惑,有些戒备。看到老汉仿佛没有听明白,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我们,日本,打败了;你们,中国,打胜了。”说完,他很紧张。
⑾最终那老汉似乎听懂了,转过头来,看着渡边,也是慢慢地说:“哦,你们打败了啊??”他的身体慢慢放松,填上一锅烟,看了看渡边,说:“那你就可以回去了啊。”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那老者又重复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⑿那一刻,渡边的心头仿佛被重重地一撞,一时百感交集。
⒀令他更惊讶的是,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渡边在演讲中这样说:“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16. 听到战败的消息,渡边等日本兵想不想回家?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分)
17. 第⑾段中的“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和第⑿段中老汉“也是慢慢地说”各自放慢的原因是什么?(4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
(2)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19. 结合全文看来,你认为题目“让鬼子兵回家”有哪些含义?(4分)
三、 作文 (共5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 “这样多好”为题,写一篇 文章 。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500字;④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共14分)
7.①打败日本轻而易举,做东方老大毫无问题;②没有后顾之忧,西洋鬼子似乎并不想让我们亡国。 (共2分。意对即可)
8.反语,讽刺那些只会横行霸道、欺凌弱小而毫无战斗力的八旗兵,与下文遇见东洋人后的“踪影全无”形成鲜明对比。(2分)
9.不同:甲午战争时“痛恨李鸿章”,八国联军侵华时是“盼着李中堂来”。(2分)
原因:甲午战争时军民们都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李鸿章的里通外国,是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家都“盼着这个汉奸,来搭救他们出水火”。(2分)
10.普通百姓、军人、士大夫(或“开明人士”)(3分)
11.百姓无知愚昧,醉心于天朝上国强大无敌的迷梦(1分);内政腐败,军纪废弛,军队毫无战斗力(1分);士大夫阶层宁做亡国奴,也丝毫不愿反抗。(1分)总的来说,这里的“浮肿”是指整个国家民族都在甲午战争中无知、闭塞、虚妄、奴性到了极点。(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50分)
20.作文评分标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大家做好了吗?看完以上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之后是不是意犹未尽呢?我为大家进一步推荐初一的其他课程视频学习,高分也能轻松拿哦。(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2017
2.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3. 2015-2016初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卷
4.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5.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2016
梁小姐12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 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4)《木兰诗》中的“ ,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 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5)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 。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它huāng cǎo qī qī( ),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2)一切都是shùn xī( ),一切都将会过去。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 dǎo( ) 的钟声也响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ì jìn xīn xuè( )。
3.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 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的庙会,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B.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
C.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D.《好人好报》专栏是借助新闻媒体 去寻找、宣传、学习好人,让好人好事鲜为人知,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好人的命运。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了相关提示。(删掉“不”)
B.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删掉“能否”)
C.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共产党员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事迹”改为“形象”)
D. 2016年的“读书活动月”,我校开展了“硬笔书法大赛”、“手操报”和“温馨家园”评选等。(“开展”改为“举办”)
5.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 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片土地; , 。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口技》,完成题。(10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选出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3分)
A.京中有善口技者(好的) B.妇抚儿乳(喂奶)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断) D.两股战战(屁股)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8、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
B.文章开头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的简单,是为了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二)(9分)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9.解释下面划线的词。(3分)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释:
(2)咨其风土 咨:
(3)必无所疑乃已 已:
10.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2分)
遇 边 塞 亭 障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11.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4分)
(三)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15分)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
12. 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6. 13.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17.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8. 15.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什么作用?并结合全文,分析林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6.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17.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4分)
⑴ ——议种瘪种 ——⑵ ——给儿新生
18.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19.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5分)
三、作文(50分)
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会在你失望时给你鼓励,扬起你自信的风帆;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会在你高兴时给你祝福,分享你成功喜悦……正是因为有了他(她),我们的生活才充满色彩,我们的心中才盛满感动。在人生的路上,你可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请以“有这样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独坐幽篁里 (2)散入春风满洛城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深邃 崎岖 鞠躬尽瘁 锲而不舍(每词1分 每词错漏一个字扣1分 扣完该题分为止)
3、B
4、D
5、略 (从句义、句式两方面给分)
6、B
7、在同一时候一起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很像.(2分)凡事应该有的,没有一样没有的(凡是应该有的,全都具有)(2分)
8、D
9、放下 询问 停止(每词1分)
10、遇 边 塞 亭 障/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划对一处1分,划多或划少一处扣1分)
11、(“自少至老手不释书”说明顾炎武读书勤奋;“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说明顾炎武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顾炎武读书非常专注。)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没少写一点扣1分,括号内的文字不要求写)
12、(4分)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2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2分)。
13 、(4分)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1分);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1分);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1分);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1分)。
14、(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这些温暖心窝的话语比作永不凋零的花朵,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1分),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1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1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1分)。)
15、(4分)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1分),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1分);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2分)
16、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一个要点2分) 16.挑种种地 种下瘪种(一个要点2分)
17.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2分)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2分)18.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2分)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3分) 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