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7

欣欣向上,
首页 > 考试培训 > 生物选修一考试重点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逛吃逛2333

已采纳

学习生物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提取DNA的溶解性原理包括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

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特点:在时溶解度最小;要使DNA溶解,需要较高浓度?要使DNA析出,又需要的浓度?

在溶解细胞中的DNA时,人们通常选用2mol/LNaCl溶液;将DNA分子析出的方法是向溶有DNA的NaCl溶液中缓慢注入蒸馏水,以稀释NaCl溶液。酒精是一种常用有机溶剂,但DNA却不能溶于酒精(特别是95%冷却酒精),但细胞中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从理论上分析,预冷的乙醇溶液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DNA降解;二是降低分子运动,易于形成沉淀析出;三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性,减少断裂。

采用DNA不溶于酒精的原理,可以达到的目的是:将DNA和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提取DNA还可以利用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原理。利用该原理时,应选用蛋白酶,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水解蛋白质而不会对DNA产生影响。温度值为60~80℃,因为该温度值蛋白质变性沉淀,而DNA不会变性。

补充:DNA的变性是指DNA分子在高温下解螺旋,其温度在80℃以上,如在PCR技术中DNA变性温度在95℃。

当鉴定提取出的物质是否是DNA时,需要使用什么指示剂进行鉴定?

答: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呈现蓝色。

原理总结:通过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溶解或析出DNA,可以从细胞中提取和提纯DNA;再利用酒精进一步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达到提纯的目的;最后利用二苯胺试剂鉴定提取的物质是否是DNA。

实验材料的选取:

不同生物的组织中DNA含量不同。在选取材料时,应本着DNA含量高、材料易得、便于提取的原则。

本实验用鸡血细胞做实验材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鸡血细胞核的DNA含量丰富,材料易得;二是鸡血细胞极易吸水胀破,而用动物肝脏细胞作实验材料常常需要匀浆和离心,对设备要求较高,操作繁琐,历时较长。

鸡血细胞破碎以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所以在提取过程中为了减少DNA的损失,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和试管盛放鸡血细胞液。

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若选用鸡血和洋葱作实验材料,则怎样获取含DNA的滤液?

答: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并用玻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切碎洋葱,加入一定量洗涤剂和食盐,搅拌研磨,过滤后收集滤液。

为什么加入蒸馏水能使鸡血细胞破裂?

答: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胀裂,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从而释放出DNA。

在以上实验中,加入蒸馏水、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过滤时应当选用(滤纸、尼龙布)。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大量吸水而张裂;洗涤剂瓦解细胞膜;食盐溶解DNA物质;选用尼龙布进行过滤。

在处理植物组织时需要进行研磨,其目的是什么?研磨不充分产生什么结果?

答:破碎细胞壁,使核物质容易溶解在NaCl溶液中;研磨不充分会使DNA的提取量减少,影响实验结果,导致看不到丝状沉淀物、用二苯胺鉴定不显示蓝色等。具体做法。10mL鸡血+20mL蒸馏水→同方向搅拌→3层尼龙布过滤→滤液。

为什么反复地溶解与析出DNA,能够去除杂质?

答:用高盐浓度的溶液溶解DNA,能除去在高盐中不能溶解的杂质;用低盐浓度使DNA析出,能除去溶解在低盐溶液中的杂质。因此,通过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就能够除去与DNA溶解度不同的多种杂质。

最初获得的DNA滤液含有蛋白质、脂质等杂质,需要进一步提纯DNA。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

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

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与方案三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答: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析出与鉴定:

在滤液中仍然含有一些杂质,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呢?得到的DNA呈何颜色?

答:滤液与等体积的冷却酒精混合均匀,静置2~3分钟,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DNA。DNA呈白色。

怎样鉴定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DNA呢?

答:具体做法:试管2支,编号甲乙→各加等量5mLNaCl溶液→甲中放入少量白色丝状物,使之溶解→各加4mL二苯胺,混合均匀→沸水浴5min→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操作:

制备鸡血细胞液…………加柠檬酸钠,静置或离心

破碎细胞,释放DNA… 加蒸馏水,同一方向快速通方向搅拌

↓→过滤,除去细胞壁、细胞膜等。

溶解核内DNA………… 加入NaCl至2mol/L,同一方向缓慢搅拌

DNA析出……………… 加蒸馏水至,过滤,在溶解到2mol/L溶液中

↓→除去细胞质中的大部分物质。

DNA初步纯化………… 与等体积95%冷却酒精混合,析出白色丝状物

↓→除去核蛋白、RNA、多糖等。

DNA鉴定……………… 二苯胺,沸水浴,呈现蓝色

注意事项:在鸡血中加入柠檬酸钠防止凝固;鸡血静置或离心以提高细胞悬液浓度;使用塑料烧杯;使用尼龙布过滤;玻棒沿同一方向搅拌;玻棒搅拌要缓慢(细胞破裂快速搅拌);玻棒不要碰到烧杯壁;二苯胺试剂要现用现配等。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

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

1、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

2、使毛酶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置于已知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样品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烘干前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后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前样品质量

毛霉的生长:条件: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 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时间:5天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成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发酵过程

生物选修一考试重点

243 评论(10)

Lemonice柠檬冰

生物在理综大科里举足轻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于是,生物的学习也就变得重要起来。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1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 ;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2)制作过程:

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 方法 :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培养基的种类:

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P14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要求。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6、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对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分为两步: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0、平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培养基表面。

当它们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就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

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

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

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7、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组分:

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

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产生了透明圈,说明纤维素被分解了,说明有纤维素分解菌)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3

植物组织培养

1、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N、P、K、Ca、Mg、S;微量元素:B、Mn、Cu、Zn、Fe、Mo、I、Co;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常常还要添加植物激素。

3、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

1)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①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②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③同时使用:分化频率提高。

2)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细胞的发育方向:

4、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

5、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单倍体植株)一般有两种途径:

究竟是哪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6、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此外,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等都有影响。

7、月季的花药培养一般选初花期,并且选择单核期的花粉。

选择花药时,一般通过镜检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

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常用方法:

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4

酶的研究与应用

1、果胶酶作用:

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

2、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

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5、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

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

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6、固定化技术包括:

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

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7、固定化酵母细胞时,酵母细胞的活化用蒸馏水;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加热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要将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

CaCl2溶液有利于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5

DNA和蛋白质技术

1、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2、DNA溶解性:

①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

②DNA不溶于酒精。

3、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因为酶有专一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对DNA没有影响。

DNA比较能耐高温。

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无影响。

4、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5、提取DNA的材料一般用鸡血而不用猪血,因为哺乳动物(猪)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DNA。

6、破碎鸡血细胞时,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

7、为了纯化提取的DNA,需要将滤液进一步处理。

在滤液中加入NaCL,使其浓度为2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再加入蒸馏水,使NaCL浓度为,析出DNA,过滤除去溶液中的杂质。

8、向溶解了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溶液,目的是提取含杂质更少的DNA。

9、PCR原理:DNA体外复制

10、PCR的条件:

①一定的缓冲溶液;

②DNA模板;

③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

④四种脱氧核苷酸;

⑤耐热的DNA聚合酶;

⑥控制温度的仪器设备。

11、为什么要引物?

因为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12、PCR三步骤:

变性、复性和延伸。

在PCR循环之前,常要进行一次预变性,以便增加大分子模板DNA彻底变性的概率。

13、PCR的结果:特异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使这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扩增。

14、DNA在260nm的紫外线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

15、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凝胶色谱法和电泳。

16、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移动速度慢,后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快,先洗脱出来。

17、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小总结

★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选修一笔记整理

★ 高中生物选修一笔记整理(3)

★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背诵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选修一重点知识汇总与记忆方法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 高中生物选修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选修一必会知识点

19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