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京99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二/16)
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
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
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
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1.【考点】侮辱罪;诽谤罪;强制猥亵、侮辱罪;诬告陷害罪
【答案】B
解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不是对立的关系,公然强制猥亵、侮辱妇女,败坏妇女名誉的,既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又构成侮辱罪,对此应按想象竞合犯加以处理。为寻求性的刺激在公共场所扒光妇女衣服,属于以流氓动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他人围观,客观上败坏了被害妇女的名誉,故同时构成侮辱罪。A项认为行为人未触犯侮辱罪,这是错误的。需要提请考生注意的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三条规定,强制猥亵的犯罪对象不再限于女性,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修正为强制猥亵、侮辱罪。A项中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更改为“强制猥亵、侮辱罪”。A项错误,不当选。
在口头侮辱他人时,如辱骂他人“狗杂种”,这一侮辱行为多少存在“捏造”的成分。此时,捏造的事实是否相对具体,是区分侮辱与诽谤的具体界限所在。捏造的事实相对具体的,构成诽谤;捏造的事实较为抽象,构成侮辱。骂妇女是“狐狸精”,这一事实较为抽象,属于侮辱行为。故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B项正确,当选。
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都存在捏造事实的行为,且在诽谤罪中,完全可能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此时区分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单纯追求败坏他人的名誉,还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这一主观意图可以通过行为人如何散布所捏造的事实来加以确定。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败坏了他人的名誉,构成诽谤罪;行为人将该事实向公安局告发,表明行为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同时构成诬告陷害罪,应按照想象竞合犯加以处理。C项错误,不当选。
一般的侮辱、诽谤犯罪属于亲告罪,即只有当事人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侮辱、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则属于公诉罪。D项错误,不当选。
故本题选B。
小胖子老头
法考题型分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
相关的学习资源,网盘免费分享给你,实时更新,值得收藏。
法考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
提取码:2D72
资源包括:
2022众合法考重点法条解读;2022年瑞达法考思维导图;2022年瑞达法考应试指南;案例分析指导用书;历年法考真题详解;新大纲专题;电子书;2022文都法考;2022法大法考;2022粉笔法考;2022独角兽法考;;各种真题/大纲/考点等,知名机构的视频资源合集!
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质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准备报考以及即将开考的同学们赶紧收藏哦,有时间慢慢学习~
糖果屋de芒果
客观题考试题型客观题考试共两卷,试卷一、试卷二,每张试卷100道试题,分值为1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35道和不定项选择题15道共50题、每题2分,两张试卷总分为300分。主观题考试题型主观题考试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题、法律文书题、论述题等题型,分值为180分,及格分数为108分。
二哥不二1993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下列关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实行国家机关“专门机关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减少援助范围,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法律服务
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只能通过司法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1、【考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难度】★★
【答案】B
解析: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A项错误,不当选。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B项正确,当选。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C项错误,不当选。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D项错误,不当选。
故本题选B。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