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般聊聊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到现在,已经传承了有1400多年,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在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1)唐代举子得罪主考官,不料阴差阳错最后高中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包谊的举子,他的文采也非常不错,本来是很有机会高中的,但是由于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就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以包谊的学识是轻松通过,刘太真这个人也很坏,他不直接淘汰包谊,而是打算考完第二场再让他淘汰,让包谊先高兴一会。结果第二场考完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第三场过后,刘太真果然没有录取包谊,然后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宰相,不过当时也恰逢“朱呲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位姓朱的考生被刘太真录取了,宰相看到他的姓氏便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刘太真一看宰相生气了,自己也慌张了,脑袋一片空白,已经想不起其他优秀举子的名字,只记得被自己记恨的包谊,结果包谊就阴差阳错最后高中了。
(2)王维出卖“美色”的“行卷”
唐代在科举考试前,通常会有些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要进行考前“行卷”,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现给位高权重之人,已得到推荐。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不免俗套,当年20岁的王维去长安参加“高考”,他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岐王府,不料被人捷足先登,比岐王更有地位的太平公主早已将状元许给了他人。不过岐王看王维“风姿郁美”就让王维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假扮成艺人,给太平公主表演弹琵琶,以吸引太平公主的注意。
宴会当天,王维演奏的琵琶清脆婉转、令太平公主入了神,岐王趁势把王维举荐给公主,说这个小伙子不仅琵琶弹得好,学问更好。王维趁机把准备好的诗文献给公主,公主读后,特别欣赏,不仅待王维为上宾,而且还让王维成为了进士第一名。
(3)下棋考生出言不逊得罪考官,考官现场“教做人”
明朝浙江学政相当于浙江教育厅长李贤在省试的时候,一时兴起微服私访,向私下考量观察下浙江的学子,他在路边看到有两名考生不准备考试还下起了棋,这俩考试还边下边聊到,根本不需要复习,自己肯定金榜题名,李贤总不能出道有100个人名的怪题还刁难我们吧?
李贤一听,一下子就气到了,他立马回去出了一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这下子所有的浙江学子都傻眼了,没有人答得上来,结果李贤一个都没录取。要是其他浙江学子知道事情真相的话,肯定不会轻饶这两位大言不惭的下棋考生。
(4)清代名叫“夏器通”考生因尚书放的一个屁而高中
有一次清代陕西进行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要去西安监考,他在出发前专门去拜访他当尚书的恩师,俩人在谈话的时候,突然主考官的恩师想放屁,但是又不好意思,就移了移屁股,眼观六路的主考官以为尚书有事要暗示他,于是立马问恩师有什么吩咐?
恩师说“无他,下气通耳”,其实尚书的意思就是,没啥事,我就放个屁而已。然而这个主考官也是个擅长揣摩上意的主,不错这次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他理解错了他以为恩师暗示他要他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考生。神奇的是,这一年的西安乡试中真的有一名考试叫做“夏器通”,这命幸运的考生也莫名其妙的被成为乡试的第一名。
小宝cute
前清时,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文化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却只有三人。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小冷0623
古代有很多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例如,一个叫包谊的人得罪了主考官,但最后却高中了;明朝浙江学政在路上听到考生交谈之后,出了关于100个人名的奇怪题目,导致所有人都有答上来。
zzyunicorn
先来追溯一下科举考试的历史,以便铺陈那些有趣的事儿,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公元605年开始,到1905年结束,整整1300年。
公元605年,隋炀帝这个让人感到没干过啥好事儿的皇帝却开设了进士科,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取官员,科举由此产生,并从此解开中国历史上选用官吏的新篇章,影响中国一千多年。
按照历史进程唠点硬嗑吧,先看看唐朝。为什么不说隋朝,答案是隋朝在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后,没多久就让隋炀帝把朝代终结了,根本没给科举考试发生趣事留时间。接过接力棒的唐朝就不一样了。
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其中进士科很难考,因此,考上进士就成了很多唐代文人的梦想,就连唐宣宗李道龙也有这样的梦想,他对进士也很着迷,他不仅很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还在皇宫的柱子上写下“乡贡进士李道龙”的字样。
上面这是说难的,可在同朝又出现了现在考生梦寐以求的开卷考试。唐代科举实行行卷制度,即在参加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结集成册送人,以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好在考试的时候多一些中举的机会。
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封卷,每个人都能看的考生的姓名。有人就因此占了便宜。有一个叫阎济美的考生,第一次参加科举没有中举,落选后,他很失落地给主考官写了一首诗。
后来,阎济美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巧的是,主考官还是上次那个官员。这一次,因为对阎济美有印象,而且成绩还不错,于是,阎济美就幸运地中举了,成了不封卷制度下的幸运者。
公元837年,一个叫李肱的考生由诗歌直接钦定为状元。李肱的应试诗歌《霓裳羽衣曲》被主考官认为是完美诗歌,他把这首诗拿给唐文宗看,唐文宗很高兴,当他知道李肱是皇室子弟时,更加高兴。看来,皇家子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救药。
于是,李肱成了状元。唐文宗要树李肱为榜样,让更多的皇家子弟跟他学,做一个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肱不是皇室子弟,他能不能中状元?答案可能是未知数。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