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2

小遥CITY
首页 > 考试培训 > 宁波职业技能培训网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守護天使109

已采纳

法律分析: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分为个人类、企业类、公共实训中心类,每类每年只可享受一次。职业技能竞赛根据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职业资格四、三、二、一级分别给予400元、800元、1200元、1500元、2000元补贴。企业岗前技能培训不再核发《宁波市职业技术培训证书》,补贴标准仍按200元/人核发。

法律依据:《关于公布宁波市2021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标准)和紧缺工种目录的通告》 第一条 个人补贴对象

以下三类人员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培训合格证书等),且获取证书时间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男性16-60岁,女性16-50岁, 其中,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女性年龄放宽至55周岁)可享受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一)在我市就业或创业的技能劳动者,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缴纳失业保险费人员;

(二)尚未就业或创业但具有我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劳动者;

(三)院校学生(在甬就读以及宁波生源在外地就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级工班以上的毕业学年学生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宁波职业技能培训网

318 评论(9)

下雨不流泪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引导和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及相关管理活动。本条例所称职业技能培训,是指培养、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第三条职业技能培训以服务就业、提高技能、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城乡统筹、就业导向的原则,发挥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第四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指导和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第五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力社保部门)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市场监管、民政、经济和信息化、商务、农业、统计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工作。第六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应当纳入市和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总体规划。人力社保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教育等部门,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社会治理需求,围绕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制定职业技能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第七条劳动者有依法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有保障职工参加从事岗位所需技能培训的义务。第二章设立和实施第八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学校(以下统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人力社保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审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分类登记管理。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当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非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当向民政部门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未经依法审批和登记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不得开展培训活动。第十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职业学校及个人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或者引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在师资培养、购买服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应当平等对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第十一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其他单位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制定培训计划,保证学员接受培训的时间和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布的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内容应当客观、真实、准确,载明职业培训机构名称、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地址、证书发放等有关事项,并报审批机关备案。第十二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其他单位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标准进行;没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标准的,市和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人力社保部门,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制定培训实施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推荐执行。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实行技能培训与考核评价、工资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并根据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组织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技能培训中心、技师工作站等技能培训组织。第十四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并可以依法在税前扣除。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应当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应当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列为企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接受全体职工的质询和监督。第十五条企业安排员工参加脱产或者半脱产职业技能培训的,可以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作为劳动合同的补充。培训合同应当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形式、期限、双方权利义务以及费用承担、违约责任等内容。第十六条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职业学校应当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13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