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客s
有人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是没考上心仪的大学而选择重考。高考重考很常见,但大家听说过科举重考吗? 古代科举考试,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我们的高考难度大得多。况且,科举考试,才华固然重要,但运气也同样重要,有的人即使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运气太差就是考不上。 比如我们的诗圣杜甫,科举考试倒霉的遇见李林甫。李林甫说野无遗贤,于是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比如大才子罗隐,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 铩羽而归 ,史称“十上不第”,堪称运气最差的考生。 比如徐渭,他与 解缙 、 杨慎 并称“ 明代三才子 ”,另外两人都是状元,他连个举人都没考上,貌似比罗隐还惨。 所以,按说能考上进士就该欣喜若狂了,谁还敢重考,万一翻车了怎么办? 但我们要说的这位牛人,他考中二甲进士还觉得耻辱,一怒之下竟然重考,不仅没有翻车,还考到一甲第五名。 这才华,这运气,怎一个牛字了得! 这位牛人就是名列奸臣传、曾经背负千年恶名的北宋宰相章惇。章惇,福建浦城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此时的章家累世官宦,家族兴旺,子弟优秀,而章惇,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 这位贵公子出身的牛人自然是才华横溢,博学善文,不仅如此,他还长的特别俊美。 要知道这时不是爱美成痴的魏晋时期,在史书上经常记载某某“美姿容”、“玉人”、“玉树”等。我没见过苏轼王安石等人的外貌描述,但章惇能落个“美姿容”、“年少美丰姿”的记载,可见是个少见的美男子。 不仅才貌双全,章惇还非常有个性,性格豪爽真率,还喜欢养生,服气辟谷,飘然有 仙风道骨 ,很有魏晋名士的风度。 这样一位牛人自然是骄傲自负的。 嘉佑二年,二十三岁的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嘉佑二年这一次科举,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这次的主考官是大文学家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名人有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王韶等,可谓是群星璀璨,牛人云集。 令人无语的是,这群牛人没一个考上状元、榜眼、探花的,程颐还没考上,竟然落第了…… 章惇名列二甲,这本来是该高兴的,但他一点也不高兴,很生气,觉得很耻辱。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科考试的状元,正是章惇的族侄章衡。 章惇心高气傲,如果是别人当状元也罢了,但章衡是他侄子,是他的晚辈,才华也不如他,平时还恭恭敬敬叫他叔叔,这次考试竟然居于这个侄子之下,章惇这么骄傲的人怎么受得了! 太没面子了! 这次不算,老子要重考!年少的章惇就是这么骄傲自负,即使日后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也骄傲依旧,自负之极。 于是章惇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了。 章惇这一举动,在科举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也不知多少落第举子对这个任性的家伙羡慕妒忌恨,这不是浪费宝贵的科举名额吗?简直是暴殄天物! 嘉佑四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我猜要是个运气差的,肯定落第被打脸,成为笑柄。 比如,嘉佑二年落第的程颐这次也来考了,但这位大佬运气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很差,他又一次落第了。 但章惇无疑运气极好,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 章惇应该不满意,虽然成绩比上次好,列入一甲,但还是不如侄子的状元呀。但章惇是个有抱负的人,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到考试上,只能勉勉强强接受了。�I=�}�w�
莎拉波哇
古代科举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