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薄荷
一)
前几天晚上被老婆拉着看《我的前半生》,坐下没一会儿,就看到马伊琍扮演的罗子君在那里数落胡八一,“一个破跑鞋,一辆破死飞,还得去日本订制,会跑马拉松了不起了”。
一个不尊重跑马拉松的女人,注定会被一个跑马拉松的折磨得死去活来。
你看,罗子君就是例证。
以上都是玩笑话,真正的问题是:会跑马拉松有多了不起?
跑马拉松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健康的,一种是亚健康的。
健康的人懂得怎样通过科学的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慢慢适应马拉松的高强度,最终安全无伤的完成一场马拉松;
亚健康的人纯属打肿脸充胖子,头脑发热,四肢也不发达,看到朋友跑马拉松,心生攀比,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一冲动就上了赛场,要么被收容,要么受重伤,就算是坚持到了终点,也基本告别了跑步运动,一锤子买卖。
第一种人跑马拉松的才了不起。
不用自谦,不用自贱,更不用惶恐于那些“跑步只是一项运动,它不会让你变得更好”的毒鸡汤。
一个人的禀赋是有多差,才会在一项文明其精神的运动中只野蛮了体魄。
救不了了,救不了了。
二)
会跑马拉松的人有多了不起,肯定不是几个条条框框就能说明白的,深究其中,一生二生三生万,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绝不只是把左腿迈到右腿前面,再把右腿挪到左腿前面的简单运动。
这就好比炒房子,在买不起房子的人眼中,炒房客就是万恶旧社会的土财主,就是推高房价的代名词,就是社会的蛀虫,房子的毒瘤……恨不得扒他们的皮,喝他们的血。
不不不,完全不是这样的,推高房价的是宏观调控,人口净流入夯实了这个基础。房产投资其实是一门科学,是专业而严肃的工作,需要对政治、经济、金融、数学等多个学科都要有深入的学习研究,它和码农、建筑工程师并无二致[1]。
跑马拉松也是如此,专业而严肃。
它的了不起之处还在于,跑马拉松的是一群“求变”的人,这和那些只喜欢窝在沙发里的人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自然状态是步行,因为它舒缓,轻松,稳定,市区中心有“步行街”,而不会有什么“奔跑街”,因为步行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
跑步的难处就在于,它有违常理,打破了常规,让原本舒服的日常变得不那么舒服。仅这一点,就把的人阻隔出去。
世间又何止跑步这一件反常的事,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种技艺,林林总总千千万的事积攒下来,构建成一把巨大的筛子。
而跑马拉松的,就是被筛子筛出来的那一批的人,他们有什么了不起?归结为一个字:怕。
不信你去问问他们,你为啥跑马拉松啊?
怕胖
怕死
怕落伍
……
这种怕是对身体、对生命、对世界的敬畏之心。
怕胖是注重形象,为自己赢得体面的外表,一副美好的身材象征着主人的严于律己,对自己的态度会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怕死是懂得享受,可以看到更远的远方,很大的可能,我们这代年轻人,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遍地都是100岁以上的健硕老人,三段式生活转变为多段式生活,拥有好的体格和矍铄的精神,人生暮年也精彩;
怕落伍是在乎生命的质量,极强的上进心,不喜庸常,善于抓住最热的事物,持续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当前看,马拉松还只是年轻人的运动,再过三十年,中国一定会有专门针对老人的马拉松比赛,步履依然如疾风,嘴上依然在讨论着波士顿的BQ,能把跑步这件事坚持三五十年的,一个个的无疑全是人精。
三)
我敬佩会跑马拉松的人,当他们踏上跑道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在的远方,竖起了目标。
这目标很近,近到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抵达。
这目标又很远,远到需要进行经年累月的努力训练才可以不负期望。
这目标也是人生的目标,它需要强大的内心驱动力,以及对未来深切的欲望。
会跑马拉松的人有多了不起,其实无需别人评说,每一个经历过思想和肉体碰撞过的马拉松跑者,都会偷偷的在自己内心伸一个大拇指。
真的了不起。
没跑过的人又怎么会懂。
大毛毛豆豆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四年前,迈开步伐跑出第一步时,我未曾想过有一天可以用不到3小时30分钟①的时间跑完全程马拉松。但在2019年3月17日10时58分58秒、清远马拉松高校联赛赛场上,伴随着冲线时的欢呼声,我顺利突破了自己的身体极限。突然发现身边跑步的朋友也开始用“大神”、“峰神”来形容我——而这一直是我对其它优秀跑者的敬称,无论是因为天赋还是勤奋,很多人都比我跑得快跑得好,这是跑者应得的鼓励和荣誉。
自跑步开始,零零散散写过一些分享(链接如下):
1. 用心率指导训练,开启跑步之旅;
2. 认真的跑步,享受它带来的乐趣;
3. 不止;
4. 跑过的路都带记忆;
基本都是在跑完全马、被虐得怀疑人生后才奋笔疾的书,这次是第五篇,也是最长的一篇。三年前全马成绩跑出4小时31分时,就提过要写一篇详细点的总结,但拖了三年,这回把坑填完吧。 纯个人经验分享,不保证适用于任何人,也不构成对持不同观点或想法之人的侵犯;世界和而不同,我们求同存异;包容他人的世界,过好自己的人生。
都自我调侃踏上“封(峰)神之路”了,就先回顾下历次全马战绩吧:
1. 2015年12月05日,深圳马拉松,净成绩4小时59分09秒;
2. 2016年12月18日,深圳马拉松,净成绩4小时31分05秒;
3. 2017年01月02日,厦门马拉松,净成绩4小时48分40秒;
4. 2017年11月26日,东莞马拉松,净成绩3小时53分30秒;
5. 2018年12月23日,汕头马拉松,净成绩3小时47分19秒;
6. 2019年03月17日,清远马拉松,净成绩3小时28分35秒。
最初跑步的理由是,在撸了半年铁后,突然很想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至于为啥想提高这个,已经不记得了。但一直被一个观念困扰——跑多了伤膝盖。跑步怎么会伤膝盖呢?未曾认真研究过,只是听很多人都这么说罢了。于是,开始找相关资料,疯狂地阅读消化……基于逻辑上的理解,“跑步伤膝盖”的观念慢慢被动摇,但这个逻辑是否能经得起推敲?突然想要马上跑步,去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解答内心的疑惑:
1) 跑步伤膝盖吗?
2) 我适合跑步吗,如何避免跑步猝死?
3) 怎么坚持跑步?
4) 我能跑马拉松吗?
5) 月跑量没有超过200公里,是否能跑出330以内的成绩?
6) 如果跑十年,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7) 跑步的意义是什么?
1. 跑步伤膝盖吗?
答:跑步对膝盖当然会造成损伤,但这种损伤是可恢复的,并且膝盖部位的肌肉在每次恢复后会变得更加强壮。相比较而言,羽毛球、足球运动的瞬间移位更容易造成膝盖急性损伤,跑步因为动作简单,交替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脚的前面,反而不容易出现急性损伤,更多的是劳损。这是运动特点决定的,因此如果能够控制好跑量,适可而止,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跑步基本不会对膝盖造成困扰。
具体而言,建议每周跑2~3次,每次以轻松跑的程度跑30~50分钟(再慢慢延长跑步时长),跑一天休息一天。轻松跑,以跑步时还能说话交流、或哼曲子为准,若做不到,说明跑得太快了,强度大了,需要慢下来;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作为衡量锻炼强度的标准,身体和心理的负担都会小很多;一般身体需要24~48小时的时间来恢复,偶尔状态好可以放宽要求,连续跑两天,但不建议一周七天都不休息。也许有人会说,这样跑好无聊,进步好慢,我明明可以跑得更多等疑问,但我想说,请放长远点考虑,我们想要的是长期、安全、稳步的提升。不可否认,有时候,为了短期目标,我们应该拼一下,市面上并不缺乏各类短效速成的技巧,身体因此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受伤的概率增大。正如有些人不屑于每年10%~15%的增长,贪恋一年50%、一年80%的暴涨,最后跌倒在一次90%的亏损之中一样,短期速成太吸引人了,也符合人性,但操作不好,一次失误就能化归为零。这并不是说短效速成不好,而是它与代价挂钩,想要什么该付出什么,自己能接受就行,这是很个性化的事。而脱离目标谈行动都是耍流氓。相信我,为了跑得更远更快,得先让自己可以跑得尽量的久,而这一天你会看到。
个人而言,每周跑三次,遵循“459+”原则,即工作日两次分别是40分钟和50分钟,周末一次,90分钟以上,最长不超过150分钟。对于我来说,跑步只是业余爱好,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足够了。但周末那一次长距离慢跑是超出了合理锻炼范围的——为挑战马拉松而准备。因为想给“无聊的”、日复一日的锻炼,添加点调味剂。正如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的,但偶尔经历些不一样的事后,却能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亮点,让内心充实。而这样的事,偶尔有就可以了,经常有很不现实,身体也消受不起,更何况身体有适应性,不一样多了也会变平淡,从而需要更多的刺激,当无法在现实中寻得更多刺激时,可能就会沾染上毒品,寻求幻觉了……扯远了,说回跑步,所以可以尝试定个小目标——每年跑一场全马和一场半马赛事。
2. 我适合跑步吗,如何避免跑步猝死?
答:先检查身体的基本情况——是否过度肥胖,是否心律不齐,这两点通过每年的健康体检都能检查出来。对自己负责点,当打算跑得更久时,体检关注一下自己的心脏很有必要。如果想要跑马拉松,毕竟是极限运动,还得排除跑马比赛说明上列举的先天性心脏病、赛前两周感冒或感冒刚恢复等情况。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含糊不得。排除客观不适宜跑步的因素后,再来看看是什么造成的猝死,生理解释很复杂,简单概括一下,我认为就是过度消耗身体造成的。所以,理论上,只要能把握自己的身体状态,不让身体长时间超负荷,猝死应该可以避免。
心率监测工具,是辅助把控身体状态的利器。市面上有很多这类产品,手表、手环、心率带等。我自己用的是佳明手表,自带光电心率监测功能,可以帮助我在跑步的过程时刻了解心跳的状态。心跳是心脏状态的反馈,把控了心率也就把控了心脏的状态。推荐配置一块心率手表来辅助跑步,也许你会说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跑,不会有事的。对于跑步老鸟来说,这或许是靠谱的,毕竟身经百战,对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了解。但对于新手来说,自我感觉往往带有欺骗性,尤其是在跑步过程分泌的多巴胺、周边环境等的刺激下,身体会低估疲劳程度从而造成过度训练。那心率数据怎么用呢?看变化。如果跑步过程发现心率突然飙升,居高不下,或者突然降低很多,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需要慢下来甚至不能再跑了——请相信自己心脏的声音。
心率表除了身体预警功能外,还是体能分配的好助手。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分配体力以应对更长距离的奔跑,甚至是马拉松比赛。
(图:宝安半马最后1公里处抓拍)
3. 怎么坚持跑步?
答:关于“怎么坚持跑步的问题”一开始我也有疑惑,后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但凡源于内生性的需求,做起来并没有要坚持的感觉。换句话说,你跑不是因为别人都在跑,也不是因为大家夸你跑得好,而是你想要跑。也许最开始,你与跑步只是偶然相遇,但在相互接触、磨合的过程中,无论是你主动想跑一下,还是被人说最近胖了被动跑,你发现跑步不仅给你带来身体的变化,还让内心平静……突然有一天,你发自内心的想要跑,因为那种感觉很棒——内生性的需求产生了。 跑步改变了你,你也给了跑步新的定义。 坚持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我也说不明白,也许有些人就是无法触及到内心,那还不如放开跑步吧。还有很多活动可以选择,总有能让自己找到内心需求的运动,那才是你想要的。但一定要迈出第一步,不要奢望运动会主动找上自己。
那最开始怎么让跑步不要那么无聊孤单?可以加入一个跑团,跟着团队一起训练,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跑下去,还能认识到很多小伙伴;可以报名线上赛事,为奖牌而跑。跑步软件会有每周线上赛事报名,然后需要先缴纳奖牌费用,最后在规定时间内跑完才能获得奖牌,否则奖牌和费用都泡汤。凭着对奖牌的渴望,跑过了很多个线上半程马拉松。现在对奖牌的渴望已不及对跑步本身的热爱了,也就没再为奖牌而跑;可以定个小目标,为自己而跑,到这个阶段,已无需考虑怎么坚持跑步的问题了,你自己就会想跑。
(图:奖牌)
4. 我能跑马拉松吗?
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做到。身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协调的系统,我们需要食物来获取能量,同时,我们需要活动来保持系统的高效运作。跑步可以让身体产生一种适应性——加快能量补给,为身体提供支持。在每周“459+”的训练周期里,身体已经改变,变得更高效。稳妥起见,这个周期大概需要半年,这样可以保障安全完赛。“安全完赛”高于一切,最佳的效果是,跑完后几天只是肌肉迟延性酸痛,而无其他症状,这才是我心目中对安全完成一场全马赛事应有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得严于律己。毕竟不是靠跑步吃饭的,没有量力而行,凭一腔热血狂奔,最后受伤导致伤病,那它的价值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那怎么练?把握关键性原则,细节方面可以个性化。
每次跑步都要专注,关注自己的心率。推荐用储备心率作为训练指导。
(图:心率分区和最大心率实测方案)
准备工作:首先实测自己的最大心率和静息心率。最大心率的实测方法,推荐用操场400米测试。静息心率,又称为安静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可以根据心率表给出的数据作为参考。然后按照表格的比例给心率分区间,得出EMT,AIR六个区间。最后,根据分区进行训练。刚开始用E心率来指导跑步,也即跑步时,心率必须在E区间,不追求距离,不看速度,只计算跑了多长。例如跑了40~50分钟,心率都要求落在E区间。如果心率超了,一定要慢下来,哪怕是慢到像快走,那也得慢。如果第二天醒来觉得累,说明训练过渡了,下次就得缩短跑步时长。
其实, 跑步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过程。 用储备心率规划自己的跑步心率,就是对身体的一个评估和了解,知道了自己的真实状态,才有可能更科学更安全的跑好。而忍受龟速即是对自己目前不足的接纳。尝试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比别人落后的自己。做到接纳自己,改变就有可能!因为你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自己身上,而尽量屏蔽外界的干扰。
一般这个龟速过程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你会看到变化——同样是E心率,同样是40分钟,你跑得更远更快更轻松了。当然,很抱歉,你还是得继续进行E心率慢跑训练。但这个时候,周末可以适当延长跑步时长了,例如比平时加10分钟,跑到60分钟;能做到相对舒服的跑完后,下周可以再加10分钟……一直到能够跑完90分钟。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突破十公里了!这是一道坎,跨过后,说明你正式走上了长跑之路。
E心率慢跑是常态,要跑得更快,肯定需要加入速度训练,但我认为,在能安全的完成一场马拉松赛事之前,大可不用考虑速度训练。速度训练更适合挑战全马遇到瓶颈,寻求突破时再加入训练周期。当目标只是完成赛事时,继续E心率慢跑就是了。
当可以保持E心率跑完90分钟后,可以选个周末挑战15公里,如果可以做到,那就考虑报一场半马赛事吧!因为你已经拥有挑战它的实力了。只是在跑比赛时,跑步关注点要稍微改一下,根据心率来分配体能。简单点,可以在前面10公里,按E心率跑(不关心速度),后半程,根据身体感觉,选择继续维持E心率跑完或者提高到M心率区间都可以,但在最后两公里之前都不要让心率进入T或更高区间。相信你可以安全的跑完一场半马。
半马技能达成后,向全马进阶的训练方式是类似的,只是需要做到能用稳定的E心率跑完150分钟。
(图:撸铁)
在尝试跑一场全马的时候,并非只是跑步就可以了。正如前面提到的,身体是一个系统,它要高效运作还可以做些健身训练,通过撸铁强化全身肌肉,尤其是核心、腿部和臀部;通过泡沫轴按摩、踩网球、做瑜伽对身体进行按摩放松;通过训练学会在跑步中补充食物和水分,促使身体高效供能……一件看上去很简单的跑步运动,但为了做得更好,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身体这个系统调试到能跑马的最佳状态。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具备天赋的人,起步就能比一般人高很多,也不需要上述那么多动作来调试身体这个系统。这样的人一直都存在,从我开始跑步时身边就有这么一两个人。他们的首马成绩,就达到了我一两年规律训练后才能企及的高度。然后更可怕的是,具备天赋的人比你还要努力,还要勤奋,在跑马路上高歌猛进。一转眼,已只能望其项背。这固然让人羡慕,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另外一面——伤病与其相伴,长跑不再长远。后来好像也没再跑步了,可能是身体或兴趣被透支了吧,也算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曾经潇洒过,这没有对错之分。现在看来,长跑真的很有意思,大众选手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跑出更好的成绩,并且它好像还很公平,因为需要积累。没有训练基础,任你如何自我陶醉打鸡血也注定没法跑得更好;即便训练基础再好,缺少专业选手的天赋,我们也无法达到专业级别。 唯一可以期待和追求的,可能是跑步中的自我完善,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完善。从这点来说,跑步不再只是跑步而已。
近几年,大众马拉松赛事非常火爆,身边也涌现出很多跑马达人。但还是得客观地认识一下马拉松,时刻记住这是一项极限运动,这并不会因为大众的热情参与而改变。有句话叫“半马怡情,全马伤身”,之前看过一篇分析,刚好也解释了在30~35公里左右,选手为啥会撞墙,就是突然感觉全身没力了,疲惫不堪——人体一天正常的能量消耗最多只能撑30公里左右!换言之,30公里之后,每一公里都是在透支身体啊,难怪叫极限运动,一点不虚!因此,赛中一定要及时补给,“吃饱喝足”,让身体迅速消化补充能量。赛后更是需要“大开吃戒”,并休息,休息,再休息——身体需要恢复。第一次跑完全马,休息半个多月都是常有之事。
5. 月跑量没有超过200公里,是否能跑出330以内的成绩?
答:能。清远马拉松赛场上,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问题源于跑圈盛行的以跑量堆积出成绩的说法,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合理限度内,身体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变得更高效。可以预见的是,在保持“459+”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速度的自然提升,月跑量肯定会破200公里,而那之后,我想挑战新的目标——315以内,只是今年可能不会实现。这种感觉跟17年莞马带给我感觉很类似——破4了,很难再提升了,但也知足了。
那是我第一次突破4小时,这成绩来得超乎意料。后来回顾了一下,可能是那一年除了规律的慢跑外,整个夏季都在游泳,差不多游了五个月,每月8~10次。在比赛之前,还没感受到有什么变化。
进入2018年,生活还是继续,跑步锻炼身体的习惯也没落下。年底跟小伙伴一起约了场汕马赛事。原本计划是4小时左右跑完就好,最后“暴走”了,刷出了PB成绩347,并且有种很强烈的感觉——可以突破330!第一次在跑步方面有很强烈的目标感,当即就抓住清马这个机会,全面分析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了训练方案和比赛策略。赛前三个月,平时锻炼还是有跑步,只是带了点目的性。最后成绩达到了预期,清马赛道上“封神”了。
之前的五场全马赛事,基本都是佛系跑法,并不会尽全力去跑。这次的全力以赴,当然还是在安全完赛的范围内,让我体会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赞很妙。同时,也有了类似的感觉——难以再提升了,但也知足了。
(图:近一年的跑量)
6. 如果跑十年,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答:我也很好奇,但目前还没有答案。截至目前,跑步四年,累计跑量将近6000公里。看到的变化是:体重稳定,体能有所提升,气色始终不错?全马成绩已经破330等。继续奔跑,拭目以待。
7. 跑步的意义是什么?
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最后的回答可能又非常简短。村上春树写过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来爱不释手;刚开始跑步时,看过一遍,之后当自己也开始跑马拉松后,又读了一遍,体会完全不同,之前不理解的内容,也一下子豁然开朗。跑步成为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跑步的意义是什么? 大道至简吧——可能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些疑惑的答案,这让我的内心充实。
还有其他一些跟跑步无关的疑惑,在跑步中也得到了解答……
在跑步中,你找到答案了吗?
备注:
①突破330的意义在于,说明已达到大部分赛事对精英跑者要求的水平,甚至可以免抽签参赛了,例如广马
catmouse1972
昨天
你被亚马&莞马刷屏了吗
野兽君也带孩子去感受了一把
这个家门口的国际运动盛事
真的很燃很international
2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
约100名专业运动员参赛
参赛人数达3万人
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对赛事进行现场直播
易建联做榜样的力量
当然
以上这些
我都没有在现场看到
因为我带着孩子站在马拉松人潮的末端,就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微小而平凡的两个人,总在错过最前方最精彩的风景。
所以,今天要写的,不是跑者的故事,而是带娃跑莞马的感受。
在这次“第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国际马拉松”里,我们参加的是唯一没有年龄限制的项目:公里的“嘉年华欢乐跑”。
这是一条特别适合溜娃、撒欢以及参与“东莞大道摄影大赛”的线路。
别以为公里嘉年华不折腾,它足以让首次参加马拉松的我们从头燃到脚,让孩子说完“妈妈我还想再跑一次”后,回家累得倒头大睡三个钟。
带娃跑莞马,也许会错过最精彩的瞬间,却会让你满足于欣赏身边的美。
为了看这座城市的不一样
“原来有那么多人早起,原来有那么多人喜欢跑步。”
当听到孩子发出感慨时,我就已经觉得这一趟值了。
报名嘉年华欢乐跑是件挺需要马拉松精神的事。
首先,要有耐心。时间跨度有点长,11月26号的比赛,9月份就要报名了,然后等抽签,等中签,等支付报名费,等赛前到现场领物资。
然后,要有决心。耐心地准备就绪,终于等来比赛,却发现天气有点冷,再看一下7:30的起跑时间,瞬间被各种小担心占据内心:孩子能起来吗?会冻到吗?会感冒吗?
So,为了带孩子去跑个步,这么颇费心思又这么早地去折腾一番,究竟值不值。
可是,当我今天7:15到达中心广场,看到长达一公里的跑者队伍塞满了鸿福路时,我的所有担心便一散而空。
用一个词形容面前的队伍,那就是“沸腾”。
八车道用来当跑道,参赛人员的集结队伍长到要走半个小时才能走到起点位置,七点半的东莞竟如此热闹而有序。
过安检时,我们碰到了两岁来参赛的娃,还遇到了五点多起床赶过来的一家三口。突然有种莫名的正能量,不管是披星戴月加班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参赛人员,大家都在克服困难去做好一件事情。
在这个封路和交通管制的早上,除了道路有完全不一样的景观,孩子还看到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交通工具:应急通讯车、电视直播车、有阶梯的摄影车、被举到路灯那么高的摄像机、不断盘旋于头顶的直升飞机、很帅的跟拍摩托。
大乡里地说一句,确实开了眼界。
这一天,我们用脚丈量每天经过的路,坐在宽阔的鸿福路和东莞大道的路中央,用不同的角度看这座每天居住的城市。
为了看这个世界的善意
“小朋友,加油。”坐着轮椅来参加微马的阿姨鼓励正扬。
“阿姨你也加油。”正扬回了一句。
噢,一大早就被美好感动得泪目。
跑步途中,与其说最美的风景是干净的道路和建筑物,不如说是沿途遇到的无数可爱的你们。
几乎每跑几步,就站在安保人员或医疗救助人员或志愿者,认真地做好后勤工作;
几乎在每个累了的瞬间,都有振奋人心的呐喊助威队或饮用水能量补给站,嗯,背景音乐还是怒放的生命。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并不友善,你要保护好自己。但这今天的赛事里,我庆幸带孩子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安全和善意。
孩子们可以在跑步时跟路上的人聊天、玩耍、比拼,可以在早餐时与其他跑友分享他的跑步感受、乐滋滋地展示他的号码牌与奖牌,还在回家时帮没有带钱包的妈妈借现金坐地铁……
在毫无顾忌的互动中,那兴奋的小眼神让我想到一句话:当孩子感受到一个友善的环境,自然回正向判断这个世界,拥有健康的价值观。
为了告诉ta什么叫坚持到终点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发的圈,让野兽君莫名感动,她带着两个娃助威爸爸的第八个马拉松,又燃又sweet。
假如说我希望带孩子参加莞马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在得到一次强身健体的锻炼外,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什么叫坚持到终点。
对一个五岁孩子而言,跑完全程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在最后一公里,孩子已经两次跟我说累得跑不动了。
所以,再多鼓励的话,都不如与他一起去完成,然后让他在领取奖牌和食物的那一瞬间,得到深刻的成就感。
“我最开心的就是跑完有奖牌,有食物。”
“妈妈,我们再跑一次好不好?”
“妈妈,我们每个周日都来跑步好不好?”
让孩子慢慢明白到,靠自己努力而得来的快乐和满足,能植根于心中更深的地方,这也许就是意义所在了。
-------end-------
野兽君今天听到最多的两句话是
明年我也要带娃一起跑
明年报名时告诉我
我记住了
明年一起燃吧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