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拽小蘑菇
宋代科举最重进士科,竞争也最激烈,当时进士科考诗、赋、策、论,试题多出于经、史、子等典籍,这就要求举子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所以,士子们如司马光所说,“日夜孜孜,专以赋、诗、论、策为事”(《议学校贡举状》)。苏轼也是如此。8岁进乡校,记诵经、史、子等内容,练习诗赋和策论的写作,大约10岁时,苏轼就曾在乡校中作《天雨联句》;还曾在父亲苏洵的要求下作《夏侯太初论》;12岁左右,曾拟作欧阳修的《谢对衣金带及马表》。 弱冠之年的苏轼已学通经史,下笔千言,“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现存早年的一些议论文,大多是为了应试而进行的训练,如《儒者可与守成论》、《物不可以苟合论》等,皆是苏轼应举前国家科考的试题,这显然也是他刻意经营的摹拟之作。虽然苏轼考前与其他举子一样,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举业中,但他并非对各科平均用力,而是在全面出击的同时学有专攻,苏洵曾写信给张方平介绍苏轼的学业,说他“龆龀授经,不知他习”、“始学声律,既成,以为不足尽力于其间。读孟、韩文,一见以为可作。引笔书纸,日数千言”(《上张侍郎第一书》),可知苏轼自幼攻读经书,初学诗赋有成,后期则专注于孟、韩文章,致力于古文写作。他早年所作的议论文,文笔酣畅,说理透辟,结构严谨,又善于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适合科场考试的需要。 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苏轼已为“举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时,进士科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而以省试最为关键,殿试则形同虚设,基本是等额复试。省试考三场,先诗赋、次策、后论,实行“逐场去留”的淘汰制,即以诗赋定去留。这种方法只重声律而不切实用,因而从真宗朝起,要求“先策论后诗赋”的呼声一直不断。
金花2015
你以为苏轼只会写诗吗?学霸苏轼,考试照样无死角!跟着我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根据“历代登科数据库”关于苏轼的人物小传所载,“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县人。嘉祐二年中进士乙科。六年,以渑池县主簿应贤良方正制科,入第三等,迁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历知杭州、扬州、永州。累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追谥文忠。”
由此可知,苏轼生平共登科两次,在两次重大考试中有取得了还可以的成绩。
苏轼的学霸属性可以从其两次登科经历中略知一二。
苏轼第一次登科是在宋仁宗嘉佑二年。当时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后欧阳修评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苏轼第二次登科在宋仁宗嘉祐六年,“以渑池县主簿应贤良方正制科,入第三等”。
首先要解释下。制科,又称制举,在宋代又称之为“大科”,是选拔务实人才的重要方式,而且在宋代士子心目中制科进身高于进士科。“然宋之得才,多由进士,而以是科应诏者少”。
制科苏轼考了第三等,听起来像没考好似的。三等,不是一等二等成绩,似乎发挥一般。
宋朝科举制,制科的一二等是虚置的,也就是说不会有人能考到这个成绩。就像没有人高考能考到全科满分一样,他们不相信有这么突破天际的考生。考上三等,就是最好成绩了。
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和孔文仲。
而苏轼,在这仅有的四人里,两次参加制科考试,而且均入三等,这在宋朝历史上当真极其罕见了。
不要以为苏轼只会写诗、写字,他考起试来,同样令人五体投地,堪称一个不留死角的文化偶像。
米儿土土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五月,繁华的开封城迎来两位天才少年——21岁的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年轻的他们,虽然想在京城的街头走一走,想尝一尝汴京的美食,但他们还是克制自己,在老父亲为他们安排的兴国寺里,准备秋天的举人考试。八月秋闱,兄弟二人双双中举。第二年正月,兄弟二人继续参加春闱大比。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学士梅挚、集贤殿修撰范镇等,三人均是当时硕学泰斗。考试中,苏轼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激赏,却阴差阳错,被点为第二名。但从此,苏轼名满京城。三月,苏轼兄弟参加了由仁宗主持的殿试,二人再次双双高中。不但如此,四年之后(1061年),苏轼和苏辙参加了北宋最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欧阳修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这样介绍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议论峰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当时来开封参加这次考试的学子甚多。相国韩琦对人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言下之意,对苏轼兄弟的才华笃信不疑。 这话很快传出去,弃考者竟十之八九。苏轼不负众望,以五十篇策论通过考试,被录入三等;苏辙被录入四等。这是不可多得的荣耀,因为自有宋开国一百多年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这场考试让仁宗皇帝再一次见识了他们的才华,退朝后兴奋地对高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从此,苏轼文章遂擅天下,学者多从讲问,以其文为师法。 大苏小苏以无上智慧与笔力在开封开启了让人灼目的荣耀。苏轼有词曰: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