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6

德润天成
首页 > 考试培训 > 辐射防护培训2017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么么三姨

已采纳

1.常见的电离辐射有哪些 按其是否带电分为带电粒子(α粒子、β粒子、质子等)和不带电粒子(X射线、γ射线、中子等)。 1.α射线 是由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又称α粒子)组成的。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10cm空气、薄玻璃板、外科手套、衣服、一张纸或生物组织的表皮就足以挡住α粒子。但是α粒子的电离本领特别大,一旦不小心让α粒子发射体进入人体,则由α粒子内照射所引起的大量电离造成的危害特别大。防护的重点是不要让α粒子的发射体进入体内以免造成内照射损伤。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带一个单位电荷,质量轻。它的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较大。β粒子能引起内、外照射损伤。对于β射线的防护,应采用原子序数较低的材料。几毫米的铝片、衣服或有机玻璃等能较好防护β射线的外照射。 3.γ射线 γ射线是光子,不带电,无静止质量,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属电磁辐射。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大。主要引起外照射损伤。常用的防护材料有水、砖、混凝土、铝、铁、、铜、铅、钨、贫铀等。 4.中子是质量约为一个原子质量单位的不带电粒子。中子防护:用含氢高的水、塑料、石蜡等将快中子慢化;用锂、硼、等吸收慢中子;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防护中子慢化和吸收过程中产生的γ射线。 2.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电离辐射有哪些 人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天然辐射,这种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土壤、水、食品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氡是一种自然界中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是主要的天然辐射来源。人们接触到的人工辐射最常见的是医疗照射,如X射线摄影、CT检查及放射治疗等。 与人体健康相关的辐射剂量单位常用希沃特(Sv)来表示。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1Sv=1000mSv),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吸入(主要是氡)产生的为,食入为。可以看出氡是天然辐射中最主要的来源。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体健康。 日常生活中,一次胸部、口腔、四肢X射线诊断的有效剂量为;头部和颈部X射线诊断为;乳腺和腹部X射线诊断、头部CT扫描为1mSv;腹部CT、胃钡餐、钡 *** 为10mSv;乘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每天吸烟20支,一年约有。 3.什么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种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α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由于带电,它所到之处很容易引起电离。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本领,这种性质既可利用。 也带来一定破坏处,对人体内组织破坏能力较大。由于其质量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及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 β射线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其电离本领比α射线小得多,但穿透本领比α射线大,但与X、γ射线比β射线的射程短,很容易被铝箔、有机玻璃等材料吸收。 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大致相同,是不带电波长短的电磁波,因此把他们统称为光子。 两者的穿透力极强,要特别注意意外照射防护。 电离辐射存在于自然界,但目前人工辐射已遍及各个领域,专门从事生产、使用及研究电离辐射工作的,称为放射工作人员。 与放射有关的职业有: 核工业系统的和原料勘探、开采、冶炼与精加工,核燃料及反应堆的生产、使用及研究;农业的照射培育新品种,蔬菜水果保险,粮食贮存;医药的X射线透视、照相诊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脏器测定,对肿瘤的照射治疗等;工业部门的各种加速器、射线发生器及电子显微镜、电子速焊机、彩电显像管、高压电子管等。 4.电离辐射对人有多大危害 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 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另外,过量的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 对于年龄为16~18岁接受涉及辐射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和年龄为16岁~18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放射源的学生,应控制其职业照射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年有效剂量,6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扩展资料: 日常防护电离辐射: 可产生辐射的装置和辐射源,都是严格收到管控的。存在辐射的项目,必须经过放射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才能够投入使用。 存在辐射的工作场所,每年均需进行检测,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不管在哪里,看到有电离辐射标志,保持远离,请勿靠近,同时更不要随便闯入。医院做相关放射检查,家属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陪护进入。 医院都配备有相关防护用品,可根据不同的检查,在医生指导下,穿戴相应防护用品,注意对眼镜、甲状腺、性腺部位加强防护。对于生长发育活跃的儿童,更应注意防护用品的穿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电离辐射 5.核辐射防护知识 个人辐射防护知识 1.公众如何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 *** 部门的决定、通知。 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 *** 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 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 *** 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的撤离。 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2.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早期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3.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 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 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4.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睌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 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5.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就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 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隐蔽一段时间及烟羽通过后,隐蔽体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进行通风是必要的,以便将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 因而对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6.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就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剂量减少约90%。 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只要告诉有关人员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7.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 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的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 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8. 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对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稳定性碘服用量应保持在有效的最低水平。对有些人,例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9. 碘片(KI)能防辐射吗?它是如何防辐射的? 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切尔诺贝利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均在0~18岁之间。因此,KI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它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碘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 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 6.什么叫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α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由于带电,它所到之处很容易引起电离。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本领,这种性质既可利用。也带来一定破坏处,对人体内组织破坏能力较大。由于其质量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及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 β射线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其电离本领比α射线小得多,但穿透本领比α射线大,但与X、γ射线比β射线的射程短,很容易被铝箔、有机玻璃等材料吸收。 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大致相同,是不带电波长短的电磁波,因此把他们统称为光子。两者的穿透力极强,要特别注意意外照射防护。 电离辐射存在于自然界,但目前人工辐射已遍及各个领域,专门从事生产、使用及研究电离辐射工作的,称为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有关的职业有: 核工业系统的和原料勘探、开采、冶炼与精加工,核燃料及反应堆的生产、使用及研究;农业的照射培育新品种,蔬菜水果保险,粮食贮存;医药的X射线透视、照相诊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脏器测定,对肿瘤的照射治疗等;工业部门的各种加速器、射线发生器及电子显微镜、电子速焊机、彩电显像管、高压电子管等。 天然辐射: 人类主要接收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辐射。它来源于太阳,宇宙射线和在地壳中 存在的发射性核素。从地下溢出的氡是自然界辐射的另一种重要来源。从太空 来的宇宙射线包括能量化的光量子,电子,γ射线和X射线。在地壳中发现的主 要发射性核素有铀,钍和钋,及其他发射性物质。它们释放出α,β或γ射线。 人造辐射: 辐射广泛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人造辐射主要用于:医用设备(例如医学 及影像设备);研究及教学机构;核反应堆及其辅助设施,如铀矿以及核燃 料厂。 诸如上述设施必将产生放射性废物,其中一些向环境中泄漏出一定剂量的辐 射。放射性材料也广泛用于人们日常的消费,如夜光手表,釉料陶瓷,人造假牙,烟雾探测器等。 想关职业还有锅炉及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常用的指令源以γ源为为信号源,射线拍片机发射X射线,以上两种是无损检测行业常用的方式,现在还同时使用磁粉和渗透及超声波,但射线机和γ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工作必需 7.谁能告诉我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的区别,以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辐射介 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的区别: 一、产生方法不同: 1、电离辐射是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 2、电磁辐射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 二、对人的危害: 1、有些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2、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电离辐射(所有类型)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扩展资料: 防护的原则: 1、时间防护: 不论何种照射,人体受照累计剂量的大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时间越长,放射危害越严重。尽量缩短从事放射性工作时间,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2、距离防护: 某处的辐射剂量率与距放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放射源的距离越大,该处的剂量率越小。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远离放射源。来达到防护目的。 3、屏蔽防护: 就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因为射线穿过原子序数大的物质,会被吸收很多,这样达到人身体部分的辐射剂量就减弱了。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钢筋水泥、铅玻璃等。

辐射防护培训2017

304 评论(14)

华蓥山5

1.必须掌握所用辐射源的辐射防护基础知识,并能经常用来考虑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辐射防护要求。特别是独立操作的人员,必须受过辐射防护的专门训练,并经考试合格才能进行操作。分装、倒装辐射源,排除故障或检修等操作,容易受到较大的照射,因此,更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在专用设施内或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进行。要合理使用配备的(haigu)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并且事前应做好专门的准备工作,一切操作要求准确、迅速。少照射时间,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昼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2.对所用辐射源要熟悉它的性能,例如辐射特性、强度和结构等,以及辐射源工作或不工作状态时的剂量场强度的分布情况。不论使用何种类型的辐射源,都必须以明显标志划出控制区,以免有人误入。在控制区内,非因工作需要不得有人进入。围封隔离,对于开放源及其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封锁隔离”的方法,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间,防止向环境中扩散。3.对辐射源在使用或操作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要有设想和分析,并制订出预防和处理措施。所有安全装置,例如传动装置、安全讯号装置、监测装置和连锁装置等,应经常检查其性能完好情况,不符合要求时不准开始工作。4.一切特殊操作和不符合安全规程的各种操作,应经安全防护部门批准,并在其监督下进行。工作人员必须进人强辐射场操作时,应力求采用足够的局部屏蔽措施,并尽量选择在照射量率最小处进行。加强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5.对一切辐射源,都要定期检查其泄漏或破损情况,特别是对可能放出气体或气溶胶的辐射源,例如镭源等,要检查勤一些。当有破损怀疑时,必须立即检查。凡已破损的,在未查明原因和采取防范措施前不准继续使用。6.一切辐射源要有专人管理,并建立账目,登记人册,经常检查账物是否相符。

210 评论(10)

kiki朱朱小猴子

1.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基本方法有: (1) 控制辐射源的质与量,是根治放射损害的方法。 在不影响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强度、能量和毒性。 (2) 减少照射时间。 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3) 加强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4) 距离防护。点状放射源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操作中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切忌直接用手持放射源。 (5) 围封隔离。对于开放源及其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封锁隔离”的方法,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间,防止向环境中扩散。 (6) 除污保洁。操作开放型放射源,使用开放型放射性元素时,要随时清除工作环境介质的污染,监测污染水平,控制向周围环境的大量扩散。 (7) 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 射线防护 技术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 屏蔽防护是指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线。距离防护是指利用x线曝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 从x线管到达人体的x线,有原发射线和继发射线两类,继发射线是原发射线照射穿透其他物质过程中发生的,其能量较原发射线小,便影响较大。通常采用x线管壳、遮光筒和光圈、滤过板、荧屏后铅玻璃、铅屏、铅橡皮围裙、铅手套以及墙壁等,进行屏蔽防护。 增加人体与x线源的距离以进行距离防护,是简易的防护措施。 3.什么可以叫做是放射防 ICRP第60号出版物把非随机性效应改称为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effect)。 放射性防护的目的就在于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其达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放射性物质可以从体外或进入体内放出射线,对人体造成损害。 就外照射而言,由于各种射线穿透能力不同,γ射线照射对机体的危害大于β射线,而β射线的危害性又大于α射线。受照射部位不同,受害程度出不同,对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蓄积率高的组织或器官,必然受害严重,如对骨骼系统危害较大,和主要危及甲状腺器官等。 但是,由于射线与机体作用可产生电离,射线这种电离本领的大小,决定了当放射性物质进入了体内,对机体造成内照射的情形下,α射线由于射程很短,其危害性大于β射线和γ射线的危害,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又大于γ射线。 放射防护的必要性在于保护操作者本人免受辐射损伤,防止了必要的射线照射,保护周围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做好放射性污物、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避免环境污染,保证实验能够正常进行,取得的结果可靠。 在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时,一定要考虑放射防护问题,“预防为主”,合理的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避免不必要的射线照射,减少人群的剂量负担。 4.放射防护的常规方法有哪些 防止放射危害的根本方法是控制辐射源的质量,任何放射工作都应首先考虑在保证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源的用量。 选择危害小的福射源,如医学脏器显像应选用纯7发射体,而治疗选 用纯P发射体,以有利于防护。X线诊断和工业探伤,采用灵敏的影 像增强装置,可减少照射剂量。 放射防护工作一般分为内、外防护两 部分。(1)外防护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3个方面进 行:1)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 时间,如熟练操作技术、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几个人轮流操作等。 2)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 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3)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屏蔽有固定的,也 有移动的,有直接用于辐射源运输储存的,也有用于房间设备以及个 人佩戴的。屏蔽材料则需根据射线的种类和能量来决定,如X射线、7射线可用铅、铁、混凝土等物质,卩射线宜用铝和有机玻璃等。 (2)内防护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3个环节。 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 内。 根据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危害的大小、用量多少以及操作形 式繁简,按照《放射性防护规定》,把放射性工作单位分为3类:一、二类单位不得设于市区,三类和属于二类医疗单位可设于市区。在污 染源周围按单位类别要划出一定范围的防护监测区,作为定期监测环 境污染的范围。 放射性工作场所、放射源以及盛放射性废物的容器等151 要加上明显的放射性标记,提醒人们注意。对人员和物品出人放射性 工作场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 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采 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对放射性 “三废(废弃固体、液体、气体)”要按国家规定统一存放和处理。 ◎提示放射性污染个人防护的总原则: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 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 5.辐射防护的方法有哪些 对于外照射来说,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减少外照射:(1)远 离放射源。 离放射源距离越远,人体吸收的剂量就越少。(2) 减少受照射时间。 受照射时间减少一半,照射剂量也会减少 一半。(3)利用屏蔽物质防护。 射线在通过物质时,能量会减 少,所以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加装屏蔽物能起到防护作用。 铅的屏蔽作用最好,水、铁、水泥、砖、石头等也较常用。 对于内照射防护来说,为了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应尽量减少扬尘,或者可通过改变路线、浇湿地面等减少扬 尘。戴口罩也可以防止吸人微尘,其阻止放射性微尘的效果 可达80%—90%。 另外,当怀疑食物和水受到污染时,应当及 时检测。

22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