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6

我是小鹿呀
首页 > 考试培训 > 苏州语文中考试卷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减肥的小新

已采纳

2005年苏州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 语 文 本试卷共25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 (mò)生 ② ( tiào)望 ③点 (zhuì) ④ (zhōng)爱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浮光略影 狼狈不堪 明眸善睐 揠苗助长 慷慨成词 开天辟地 微不足道 旁若无人 物竟天择 错综复杂 叱咤风云 烟销云散 错别字:口口口口 改 正:口口口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蒹葭苍苍,口口口口。所谓伊人,口口口口。(《诗经·蒹葭》) ②口口口口口口口,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③感时花溅泪,口口口口口。(杜甫《 》) ④口口口口口口口,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蚀酒一杯家万里,口口口口口口口。(范仲淹《渔家傲》)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口口口口口口口……(晏殊《浣溪沙》) ⑦子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 ⑧口口口,口口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4.古诗词是可以活用的,《成功》一文中引用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是一个著名例子。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下面的诗句也可理解为求学和冶学的一种境界,请细细体会,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种境界的理解。(2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 ___________ 。 5.《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有两处修改很精彩。下边的句子有的是修改前的,有的是修改后的,选择你认为是修改后的句子填入原文的横线上(只写序号),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改。(4 分) 得走几万年, !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 ,也许还要扣。 A.好辽阔的宇宙海洋啊 B.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 C.这些恒星只不过像大海里的砂砾 D.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答]: 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41分) 阔读《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答] 和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 [译文]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阅读《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1~13题。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姥在丛中笑。 1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1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2分) [答] 1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答] 阅读〈〈最后一课〉〉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15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宇: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4. 下边的句子是描写人物肖像的,都写到了人物的身材和脸色。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①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 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圃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故乡》) [答] 15.文中有一个细节: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请结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2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 阅读下边的短文,完成16—18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6.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答] 17.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答] 18.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答]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舅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舅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眨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棒木之野趣。怎么办,造园林。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9.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分) [答] 20.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物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 C.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答] 21.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22.联系上文想一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的文化追求?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3.下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作者对苏州人的“女性化:特点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是一种退隐文化。 B.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祖祖辈辈的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C.作者从苏州人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站在苏州的历史传统与今日发展的高度娓娓道来,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文章的语言柔和隽永,构思精巧别致,情感丰富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人“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 [答] 24.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2分) 相关链接: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莱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王蒙《苏州赋》) 苏州,不是一个历史符号,不是某些古风古俗的摹写、复印,它的现实生活,它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动感,它的创造活力。(艾煊语,转引自《苏州人》) [答] 第三部分(55分) 25.作文。(55分) 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200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24分) 1. ①陌 ②眺 ③缀 ④钟 2. 错别字:略 成 竟 销 改 正:掠 陈 竞 消 3. ①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 ③恨别鸟惊心 春望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 ⑤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似曾相识燕归来 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⑧亲贤臣 远小人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围绕着“持之以恒、顽强不息、全身心投入”这些方面都可以写。如果有另外的想法,言之成理也可以 5.B D“海洋”改为“宇宙空间”使说明更科学,因为“海洋”仅仅是地球上的一部分,用来比喻无穷无尽的宇宙不恰当,且与后文的“宇宙空间”不一致。“砂砾”改为“水滴”,能够与“大海”相照应,表达更严密。 第二部分(41分) 6.A E(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反而 E遮蔽)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8.(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 10.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境界。 1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1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1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 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14.写孔乙己的“青白脸色”、闰土由“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都是为了表现他们生活的窘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最后一课即将结束,表现他心情的悲痛;写孔乙己身材高大,闰土的长高,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则是“我”的内心感受,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高大了。 15.韩麦尔先生用祖国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16.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17.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 18.B 19.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 人们的价值取向。 20.C(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化这一内容) 21.陶渊明在侧《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 22.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23.A(苏州人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 24.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55分) 25.作文(略)

苏州语文中考试卷

83 评论(13)

提琴小13

楼主你好,希望采纳,谢谢2012年初三调研卷 语 文 第一部分(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冷(jùn) ▲ ②(xiáng) ▲ 和③浮光(lüè) ▲ 影 ④不(jì) ▲ 其数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站在宫殿前及目远眺,河上波光粼粼,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近处是两池碧波,池中的女神雕塑风恣多态,美不胜收。 ②苏州的小巷是绕有风味的。它整洁悠深,曲折多变。巷子里都用青石板铺路,夏天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子曰:“默而识之, ▲ , ▲ ,何有于我哉! (《<论语>八则》) ②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 )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 。 (李商隐《无题》) ④ ▲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外》)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可怜白发生! ( ▲ 《破阵子》) ⑥ ▲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斯是陋室, ▲ 。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 。 (诸葛亮《出师表》)4.名著阅读。(5分) ①下面一段话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读后回答问题。 杨志答道:“……小人情愿便委领状。倘有疏失,甘当重罪。”梁中书大喜道:“我也不枉了抬举你,真个有见识!”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押送金银担时,梁中书为什么极力称赞杨志“真个有见识”。 ②《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太子的鞋跟为什么一只高,一只低?5.下面是三份报刊杂志的广告语。请从其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分析其巧妙之处。《家庭中医药》:健康在这里等候,生命在这里延伸。《现代家庭》:一册在手,一生牵手。《人间方圆》:品人生苦辣酸甜,悟世间曲直方圆。第二部分 (44分)阅读《捕蛇者说》中的几段文字,完成6-9题。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 若毒之乎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B 几死者数矣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C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D 悍吏之来吾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7.下面哪一句话的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2分) (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8.同样都是指捕蛇,选文第②段中提到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第④段中又说“吾斯役之不幸”,你认为这里的“利”与“不幸”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 ▲ )9.蒋氏的话中多次用到对比的手法,请你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10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①还:同“旋”,转身。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 )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 )阅读《绿》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11.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总体感受是醉人而奇异的,那么梅雨潭的绿具体有哪些特点?请根据选文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3分)12.加点的“皱缬”这个词语用得生动传神,请你赏析其妙处。(2分)1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绘自然界的“绿”,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 (3分) ①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②早春二月,阳光照着这片复苏的土地。那些沉默了一个冬天的光秃秃的梨树,仿佛变戏法似的不知不觉地披上了绿装。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层层叠叠,无边无际,像一块硕大的墨玉。那绿青翠极了,鲜艳极了,仿佛可以融尽一切,浓得像要滴下来似的。(宫明臣《梨乡春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14.阅读全文,说说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15.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6.结合第④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读书的宽度”?(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訇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17.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3分)18.姑苏的水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后来他“更深地体会”到姑苏水怎样的特点? (3分)19.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20.文中第三段说“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21.文章结尾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第三部分(60分)22.作文。(60分) 我们的生命由无数个一刻组成,总有那么一刻,让你铭刻在心,甚至终身难忘。那一刻,或许让你欢欣鼓舞,或许让你黯然神伤,或许让你振奋激越,或者让你感动欣慰…… 请以“让我记住这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108 评论(9)

剪刀手七七

2005年苏州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 jstqm 作于 2005年6月25日 200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25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 (mò)生 ② ( tiào)望 ③点 (zhuì) ④ (zhōng)爱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浮光略影 狼狈不堪 明眸善睐 揠苗助长 慷慨成词 开天辟地 微不足道 旁若无人 物竟天择 错综复杂 叱咤风云 烟销云散 错别字:口口口口 改 正:口口口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蒹葭苍苍,口口口口。所谓伊人,口口口口。(《诗经·蒹葭》) ②口口口口口口口,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③感时花溅泪,口口口口口。(杜甫《 》) ④口口口口口口口,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蚀酒一杯家万里,口口口口口口口。(范仲淹《渔家傲》)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口口口口口口口……(晏殊《浣溪沙》) ⑦子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 ⑧口口口,口口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4.古诗词是可以活用的,《成功》一文中引用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是一个著名例子。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下面的诗句也可理解为求学和冶学的一种境界,请细细体会,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种境界的理解。(2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 ___________ 。 5.《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有两处修改很精彩。下边的句子有的是修改前的,有的是修改后的,选择你认为是修改后的句子填入原文的横线上(只写序号),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改。(4 分) 得走几万年, !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 ,也许还要扣。 A.好辽阔的宇宙海洋啊 B.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 C.这些恒星只不过像大海里的砂砾 D.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答]: 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41分) 阔读《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答] 和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 [译文]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阅读《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1~13题。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姥在丛中笑。 1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1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2分) [答] 1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答] 阅读〈〈最后一课〉〉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15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宇: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4. 下边的句子是描写人物肖像的,都写到了人物的身材和脸色。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①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 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圃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故乡》) [答] 15.文中有一个细节: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请结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2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 阅读下边的短文,完成16—18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6.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答] 17.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答] 18.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答]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舅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舅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眨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棒木之野趣。怎么办,造园林。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9.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分) [答] 20.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物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 C.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答] 21.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22.联系上文想一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的文化追求?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3.下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作者对苏州人的“女性化:特点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是一种退隐文化。 B.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祖祖辈辈的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C.作者从苏州人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站在苏州的历史传统与今日发展的高度娓娓道来,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文章的语言柔和隽永,构思精巧别致,情感丰富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人“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 [答] 24.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2分) 相关链接: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莱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王蒙《苏州赋》) 苏州,不是一个历史符号,不是某些古风古俗的摹写、复印,它的现实生活,它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动感,它的创造活力。(艾煊语,转引自《苏州人》) [答] 第三部分(55分) 25.作文。(55分) 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200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24分) 1. ①陌 ②眺 ③缀 ④钟 2. 错别字:略 成 竟 销 改 正:掠 陈 竞 消 3. ①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 ③恨别鸟惊心 春望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 ⑤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似曾相识燕归来 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⑧亲贤臣 远小人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围绕着“持之以恒、顽强不息、全身心投入”这些方面都可以写。如果有另外的想法,言之成理也可以 5.B D“海洋”改为“宇宙空间”使说明更科学,因为“海洋”仅仅是地球上的一部分,用来比喻无穷无尽的宇宙不恰当,且与后文的“宇宙空间”不一致。“砂砾”改为“水滴”,能够与“大海”相照应,表达更严密。 第二部分(41分) 6.A E(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反而 E遮蔽)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8.(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 10.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境界。 1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1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1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 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14.写孔乙己的“青白脸色”、闰土由“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都是为了表现他们生活的窘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最后一课即将结束,表现他心情的悲痛;写孔乙己身材高大,闰土的长高,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则是“我”的内心感受,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高大了。 15.韩麦尔先生用祖国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16.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17.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 18.B 19.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 人们的价值取向。 20.C(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化这一内容) 21.陶渊明在侧《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 22.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23.A(苏州人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 24.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55分) 25.作文(略)

219 评论(8)

追趕跑跳碰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 (mò)生 ② ( tiào)望 ③点 (zhuì) ④ (zhōng)爱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浮光略影 狼狈不堪 明眸善睐 揠苗助长 慷慨成词 开天辟地 微不足道 旁若无人 物竟天择 错综复杂 叱咤风云 烟销云散 错别字:口口口口 改 正:口口口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蒹葭苍苍,口口口口。所谓伊人,口口口口。(《诗经·蒹葭》) ②口口口口口口口,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③感时花溅泪,口口口口口。(杜甫《 》) ④口口口口口口口,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蚀酒一杯家万里,口口口口口口口。(范仲淹《渔家傲》)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口口口口口口口……(晏殊《浣溪沙》) ⑦子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 ⑧口口口,口口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4.古诗词是可以活用的,《成功》一文中引用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是一个著名例子。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下面的诗句也可理解为求学和冶学的一种境界,请细细体会,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种境界的理解。(2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 ___________ 。 5.《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有两处修改很精彩。下边的句子有的是修改前的,有的是修改后的,选择你认为是修改后的句子填入原文的横线上(只写序号),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改。(4 分) 得走几万年, !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 ,也许还要扣。 A.好辽阔的宇宙海洋啊 B.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 C.这些恒星只不过像大海里的砂砾 D.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答]: 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41分) 阔读《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答] 和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 [译文]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阅读《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1~13题。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姥在丛中笑。 1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1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2分) [答] 1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答] 阅读〈〈最后一课〉〉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15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宇: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4. 下边的句子是描写人物肖像的,都写到了人物的身材和脸色。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①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 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圃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故乡》) [答] 15.文中有一个细节: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请结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2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 阅读下边的短文,完成16—18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6.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答] 17.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答] 18.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答]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舅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舅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眨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棒木之野趣。怎么办,造园林。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9.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分) [答] 20.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物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 C.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答] 21.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22.联系上文想一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的文化追求?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3.下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作者对苏州人的“女性化:特点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是一种退隐文化。 B.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祖祖辈辈的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C.作者从苏州人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站在苏州的历史传统与今日发展的高度娓娓道来,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文章的语言柔和隽永,构思精巧别致,情感丰富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人“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 [答] 24.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2分) 相关链接: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莱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王蒙《苏州赋》) 苏州,不是一个历史符号,不是某些古风古俗的摹写、复印,它的现实生活,它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动感,它的创造活力。(艾煊语,转引自《苏州人》) [答] 第三部分(55分) 25.作文。(55分) 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200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24分) 1. ①陌 ②眺 ③缀 ④钟 2. 错别字:略成 竟 销 改 正:掠 陈 竞消 3. ①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 ③恨别鸟惊心 春望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 ⑤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似曾相识燕归来 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⑧亲贤臣 远小人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围绕着“持之以恒、顽强不息、全身心投入”这些方面都可以写。如果有另外的想法,言之成理也可以 5.B D“海洋”改为“宇宙空间”使说明更科学,因为“海洋”仅仅是地球上的一部分,用来比喻无穷无尽的宇宙不恰当,且与后文的“宇宙空间”不一致。“砂砾”改为“水滴”,能够与“大海”相照应,表达更严密。 第二部分(41分) 6.A E(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反而 E遮蔽)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8.(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 10.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境界。 1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1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1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 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14.写孔乙己的“青白脸色”、闰土由“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都是为了表现他们生活的窘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最后一课即将结束,表现他心情的悲痛;写孔乙己身材高大,闰土的长高,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则是“我”的内心感受,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高大了。 15.韩麦尔先生用祖国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16.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17.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 18.B 19.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 人们的价值取向。 20.C(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化这一内容) 21.陶渊明在侧《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 22.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23.A(苏州人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 24.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55分) 25.作文(略)

25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