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1区14号
(1)背景评估:主旨在确认培训的必要性,主要任务有二:其一,收集和分析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其二,分析和确定培训需求与培训目标。(2)输入评估:主要在确定培训的可能性,其主要任务是:第一,收集和汇总可利用的培训资源信息。第二,评估和选择培训资源——对可利用的培训资源进行利弊分析;与此同时,确定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施战略与方法。因此,输入评估实际上是收集、佐证并利用这些佐证来确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方法。(3)反应评估:主旨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其关键任务是:第一,收集和分析学员的反馈信息,第二,改进人力资源培训的运作程序。Warr、Bird和Rackham指出,如果用客观、系统的方法对上述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那么学院所提出的意见或观点将会对人力资源培训运作程序的改进产生非常大的作用。(4)输出评估:主旨在检验培训的结果,其一,收集和分析同培训结果相关的信息。其二,评价与确定培训的结果。培训结果的评价与确认可以按照层次来进行,也就是说,可以对应前述的培训目标来检验、评定培训结果是否真正有效或有益。对此,Warr等人特别说明,一个成功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总会使学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将通过他们的行为反映出来,并作用于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而,由于学员行为及其工作业绩的变化又促使组织消除缺陷,提高绩效。诚然,这些变化及其结果特别是属于最终目标范畴的变化极其结果,其评估难度往往非常之大,但终究都是可以在培训之中或培训之后进行衡量的。奥尔、伯德和莱克哈姆还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对培训的预期目标作出尽可能确切的定义和说明,并针对这些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而目标的结果分析与评价,必将有利于改进以后的培训项目。
猪猪爱吃草
如何评判培训目标的达成,分析培训是否给受训者带来知识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最终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多模式的培训效果评估多模式的培训效果评估分层次评估模式柯克帕特里克模型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运用最广泛的模型。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按照评估的深度和难度递进的顺序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反应层即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是企业培训效果评估中的最低层次。它包括对培训师、培训管理过程、测试过程、课程材料、课程结构的满意等。行为层行为层是测量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转化程度,学员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方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学员的上级、下属、同事和学员本人对接受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价。考夫曼(Kaufman)扩展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型,他认为培训能否成功,培训前的各种资源的获得至关重要,因而应该在模型中加上这一层次的评估。他认为,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对本组织有益,它最终会作用于组织所处的环境,从而给组织带来效益。因而他加上了第五个层次,即评估社会和客户的反应。分阶段评估模式CSE评估模式是加利福利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提出的。该评估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整个培训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因而不受时间、条件限制,也较容易操作。与其他评估模式相比,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综合性与全程评估相结合上。因其将整个培训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阶段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获取培训过程中的各阶段、各环节的可靠信息,不断控制、调整和改进培训工作。CIPP模型与CIRO相似,这种方法认为评估必须从情境、投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方面进行。我国企业培训评估存在的问题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工作者普遍对培训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份针对企业领导和培训工作者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10%-15%企业培训得到了评估,60%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评估不重要。培训效果评估只停留在评估的初级层次。目前国内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仍然是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型,但大部分只进行反应层、学习层两阶段的评估。对于评估行为层次与结果层次,由于实施费时、费力、费钱,培训的成本效益量化难度大,因此在企业内用的相对比较少。培训评估采用的工具和手段单一。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评估工具是问卷调查和课后评估法。对于其他评估工具,如访谈法、技能练习、后期培训、行为观察、对比组法等采用的较少,这可能会导致评估工具不能有效反映培训项目的内容。培训评估缺乏量化指标。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应该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确保评估的科学准确性。而定量指标的缺乏是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原因除了培训评估体系本身不健全外,变量取数困难,周期长也是该项工作的难点,这使得培训评估失去了科学性。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