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月亮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名、数、形用作动词名、动作状语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作出判断的句子。被动句:主语是谓语的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定的。音韵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研究汉语上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上古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今音学:研究汉语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中古主要指隋唐时期。等韵学:研究韵镜、七音略一类的等韵书,了解古音的音韵地位。北音学: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的语音系统,近代指元明清时期。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上古韵部的人: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阴阳对转)、王念孙、江有皓、夏x、朱骏声、章太炎、黄侃研究上古声母的人: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黄侃(陈澧:系联法;王力:上古音‘微部’;罗常培、周祖谟:全面解释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韵部的面貌和特点;瑞典高本汉: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系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音系)声纽:或简称‘纽’,即声母声类: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陈澧将《广韵》的425个切上字归纳为40类)字母:简称‘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字母。(创制字母的人:唐末守温,30个汉字;宋初,36字母。三十六字母的重要意义:不仅代表唐末宋初汉语声母的实际情况,同时扮演着标音工具的角色。五音和七音:五音和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七音:是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清浊: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指清音和浊音。清音:就是气流通过声带时没有引起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即所谓不带音,如【p】【t】浊音:就是气流通过声带时引起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即所谓带音,如【b】【p】全清音: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及不带音的擦音。次清音: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浊音: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音: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韵头:或称介音,现代汉语中有i u y三个,古代汉语中的韵头只有i u两个,y韵头到明代才出现韵腹:韵母中包含的主要元音韵尾:主要元音后面的音素,中古汉语韵尾除了n g,还有m p k t 四个韵部:简称“韵”,是从押韵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的结果。开口呼、合口呼:这是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这是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入声韵从元代开始在北方话中消失了。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大致起源于东汉末年中古音:中古音或称今音,主要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也包括宋代音。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三项:1。韵书,如隋代出现的《切韵》和宋代出现的《广韵》2。韵图,如宋代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3。这一时期的诗歌用韵、域外借音以及今天的方言等。韵书: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诗歌时查检的字典。切韵: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由隋代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陆法言执笔。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广韵: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诏令对《切韵》进行了修改。分韵206部韵镜: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表。韵图是直接反映古代声韵系统的的书籍韵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中古音系。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重要变化:1.中古入声韵到北京音的变化2.中古精组、见组、晓组声母到北京音的变化3.中古声调到北京音的变化(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四声、尖音:音韵学上通常把精组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叫尖音团音:把见、溪、群、晓、匣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叫团音。上古音:上古音一般是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或称古音,相对隋唐时期的今音而言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3归匣5.喻4归定诗词格律近体诗:近体诗也叫做“今体诗”或“格律诗”,形成并盛行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对仗以及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共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四言为主)和《楚辞》(六言为主)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十分严格:1.韵位置固定,所有偶数句的末字都必须押韵2.必须一韵到底3.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在于平仄一首诗的平仄规则: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4.押韵句末字用平生调,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诗家大忌(特殊规定):犯孤平,三平调犯孤平:是指“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式。这种句式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生字,平仄声失去了平衡,故叫做“犯孤平”三平调:是指“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变成了“仄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式,最后三字都成了平声。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训诂训诂:为了使更多的人学习并继承前代的文化遗产,一些学专门出来做古书的注释和研究工作,这种工作就叫做训诂古注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以下两大类:1.以解释字句为主2.以增补资料、开发义理为主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意的注解。儒家的重要文献称“经”,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笺:对前人之注进行补充、订正或开发的一种注解,始于郑玄的《毛诗笺》注:东汉以后,人们将对经书的解说又称作“注”,后来扩大到对所有古籍的注解都称作“注”疏: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对前人的释语进行解释的注称作“疏”(唐)正义: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章句:就是“离章辩句”的意思,除了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义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集解:将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为 曰 谓之:可译为“叫做”。使用这组术语时,被释词均位于术语之后。谓:使用“谓”时,被释词位于“谓”之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比喻或指代等关系。意思是“指的是、说的是”。犹:用“犹”时,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同义或近义关系,意思是“等于说”“相当于”等。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之言 之为言:均属“声训”术语。可译为“……的意思就是”等言:用来提示词或词组所表现出的特定语意,而非解释词义,可译为“是说、意思是说”读为 读曰:这两个字术语多用于指出假借字的本字读如 读若: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
老幺2010
古代汉语第二册1、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偏义复词。偏向于园(果园)2、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3、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假借。4、注解古书的工作始于汉代。5、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叫做疏或正义6、集解或注解:一部重要的古代汉语,注解的人非常之多,后人把各家的注解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例:何宴注《论语》集解。7、犹:使用这个述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关系。8、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述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关系。例如:《论语·季氏》、《论语·为政》。9、古书上常有异读的情况,异读有时只表现声调上的差异,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词义的词性的不同。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10、古书中改变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与词性的方法叫破读。1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多出的文字现象。12、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脱落了的文字现象。第三册1、中央官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2、宋代科举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考经义不考诗赋。3、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4、唐代武则天时武举开始,后沿用至清代。5、号是一种别名,除名字以外的一种个人称呼,别号、字号、绰号、谥号、年号、庙号6、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如:太祖;高祖;世祖……7、避讳:所谓避讳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回避,结果往往造成语言上的若干混乱。8、避讳的分类:(1)从等级制度出发,避同树樽。(避君讳、避亲讳)(2)从述信得观点出发,避凶就吉。(3)从文明的礼貌出发,避俗就雅。避讳常用的方法:(1)该字法(改换一个字)(2)空字法(故意空着不写)(3)缺笔法(故意不写笔法)9、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丧服又分为五个等(五服):斩服、齐服、大功、小功、缌麻。10、阅读古书错误的原因:(1)意义不同,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典文化知识,不知出典。(2)语法不明。(3)音韵不明。11、古代婚姻经过的六道手续:1)、纳彩;2)问名;3)纳吉;4)纳徵;5)请期;6)亲迎。第四册1、赋体演变:(1)、古赋:又称辞赋,汉代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的横式,韵文,中间夹杂散文。(2)、六朝赋是俳文:又称骈文,特点:善用典故,有明显诗歌化趋势。用典是六朝赋不同于汉赋的又一特色。(3)、律赋:唐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特点:由考官命题,显出八个韵字,规定八个韵脚,故说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