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5

哪也去不了
首页 > 考试培训 > 槐树下的战争哪次考试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ongQueenie

已采纳

槐树在政治上寓意如此高深,自然广受官员们爱戴,春秋的时候,就有诸侯国以槐树作为法定的绿化树种,齐景公甚至在国内立法,禁止人们伤害槐树,凡是伤害槐树的人处以极刑,估计这齐景公算得上历史上最环保的一个大王了。

这种爱槐的风俗在汉唐时期更是风靡全国,按《三辅黄图》的记载,汉朝的时候在太学附近就种了一排排的槐树,太学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这里聚会,互通有无,像个跳骚市场一样,称为槐市。魏晋时期槐树已经成了诗人笔下经常吟诵的题材,才高八斗的曹植和他那个当皇帝的哥哥曹丕都是槐树的“粉丝”,曹植写过《槐树赋》,曹丕写过《槐赋序》都盛赞槐树的美德。那时候街道上便都开始种植槐树,西晋的左思在《吴都赋》中说:“树以青槐, 亘以绿水”在《魏都赋》中又说:“疏通沟以滨路, 罗青槐以荫涂”看来无论南方的城市还是北方的城市,种植槐树已经成为一种风尚,青槐碧水让城市显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风貌。

汉唐的官道上都是遍植槐树,唐朝的长安城内更是槐树遍地。《旧唐书》中写当时有人在长安城道旁种榆树,官员吴凑就不同意,说榆树不是九衢的树,让人改种槐树。显然在官员的审美中,整齐森茂的槐树才能与长安整齐划一的空间布局相配合,显示出王城的威严和秩序。那时候长安大道坦荡如砥,两边槐树威武站立,如同衙门,人称槐衙。人们对这些槐树也十分爱护,唐《国史补》记载,贞元年间,长安城内木炭不够,丞相裴度就想把槐树砍了烧炭,重新栽种,华阴县令公然抗命,拒绝砍伐。好在裴度从善如流,放弃了砍树的打算。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这些槐树的感情有多深厚。

除了大道上,皇宫内也都广种槐树,称为守宫槐,郭璞说这种槐树的叶子白天收拢,而夜间舒张,像是一个值夜班的士兵。官员家中也都种槐树(这从上面“三公代表”中引述的故事里就可以看出),因而被称为槐府。

槐树的艺术品也十分流行,前面引述的《京洛士人》中那位“艺术家”想雕刻槐树的瘿瘤,连神都阻拦不了他(槐树成精娶妻生子)。只因为那时候这种艺术品很流行。《卢氏杂说》中,有人给了宰相裴度一个槐树瘿瘤,裴度很喜欢,想把他雕刻成枕头,去请教一个这方面的专家,这专家想必也十分喜欢,捧玩良久,却对裴度说:“这是一个母树的瘿瘤,你用不太合适吧。”显然这专家爱不释手,想找个借口让裴度送给他。

官府这样喜欢槐树,上行下效,老百姓家里也都开始种槐树,不过普通百姓不敢奢望什么三公梦想(参看槐树为什么是富贵的象征?),在他们眼里槐树枝干挺拔,树荫广阔,可以为家具也可以乘凉,这才是最实用的。但是当槐树成了家中一棵最常见的树木,槐树一个新的意象代表就诞生了,成了故乡的代表。据说过去南京民居都是前门种槐,后院种桑,种桑自然是为了养蚕,把槐树种在门前就是希望出门的人“槐(怀)念家中。”早去早回。我们熟知的成语指桑骂槐和这个不无关系。

据我非专业不靠谱推断,那时候丈夫外出未归,妻子在家就会心焦,指责丈夫不怀念家乡,责怪槐树法力不灵,没有拴住丈夫的心。有心到前门去骂槐树,但怕太有失风度,就在后院对着桑树数落丈夫和槐树,这就成了指桑骂槐。——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足为凭。

经过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槐树作为故乡代表这一象征被完全放大了。传说胡大海小时候在河南要饭,受到当地人侮辱,造成他心理畸形,后来追随朱元璋成了大将,就想报仇,在这些靠杀人当王者的眼里,人民自然都如草芥一样,朱元璋答应给他一箭之地让你屠杀。结果胡大海虽然鲁莽,却在这杀人的事情上非常富有心计,他一箭射在了一只大雁身上,这大雁带着这支箭飞过河南整个境内,又飞到山东。胡大海就带着人马屠完河南,又杀到山东。

后来常遇春和元朝的军队在怀庆府(就是现在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黄河以北地区)展开拉锯战,他们都“挟人民以吓对方”,要求当地居民都必须挂牌子支持自己,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做墙头草,一块木牌写两面,大概是一面写着“我爱朱元璋”,一面写上“大元大元我的家”,后来常遇春战胜,发现这一秘密,勃然大怒,血洗怀庆府。

经过这两轮的屠杀,就算在大路上扔大元宝,过几天再去看,还会在那里,并不是因为人们风格高,而是整个中原地区完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只剩下畜生和像畜生一样杀人的家伙了。于是朱元璋就要从山西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迁徙居民到这里来。

这都是民间传说,将中原地区人烟稀少都归结于农民军有失偏颇,毕竟元末战争连连,造成明朝初年许多地方荒芜人烟。我想人们之所以将这些责任都编到朱元璋的起义军头上,估计是出于对他强令移民的仇恨。据说当年谁都不想移民,就有官员生出诡计,他们含泪劝告:“不想移民的就到洪洞县广济寺的槐树底下。”结果十里八乡的人都纷纷赶来,聚集在大槐树底下,官员阴谋得逞,下令槐树底下这些人都要迁走,人们再一次被官员给算计了。据说当时人们望着树上的鸦巢,说:“乌鸦尚有巢穴,咱们啥时候能有个家啊。”

不管愿意不愿意,人们被捆绑着上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人和物都淡漠,却惟独记住了一棵槐树,“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东南一带还有一个儿歌:“山西的山, 山西的水, 山西的槐树是乡里。槐树大, 大槐树, 大槐树底下我们住。双小趾, 手背后, 远离山西娃娃哭,娃呀娃呀你莫哭, 山西有俺的大槐树, 祖祖辈辈住山西, 娃长大了也回去。” 句句唱的都是大槐树,或许这是刚客居他乡的母亲为孩子在摇篮边唱的歌,一唱唱了数百年,把一棵大槐树唱成了华人的梦里故乡。

槐树下的战争哪次考试

355 评论(15)

小巴布2016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体南迁河南南阳一带的后代现在至少有600万人。李氏估计不下100万。我的祖先是元朝中叶从河南商丘迁到洪洞。元朝后期又从洪洞迁到郑州,明朝正统年间又迁到南阳。南阳童谣房前种上大槐树, 不忘洪洞众先祖。 村村槐树连成片, 证明同根又同源。 春天里来吃槐花, 味道鲜美人人夸。■明朝的洪洞移民众所周知,南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一度百业兴旺,人口众多。然而到了元朝末年,因历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南阳居民死亡惨重,大批难民南逃。其时辖5州13县的南阳府只有692户4293口人,不及现在的一个大村庄,人口濒于灭绝的边缘。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针对“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决定从山西等地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最早开始于明洪武二年,直至明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时间。迁民主要来自山西。洪洞县当时时山西一个人口稠密之县,因此被列为迁民的重点区域之一。洪洞县境内有个广济寺,寺内有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就是亿万移民后裔时常念叨的那棵大槐树。当年,汾河滩上的老鸹,在古槐的树杈间构筑窝巢,密密匝匝,叫声连天,成为当地一大奇观。树下设有移民局,明王朝派官员在此集中给外迁人员发放凭照川资,办理有关手续。被迁民众在出发迁,汇集于这棵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及树上的老鸹窝入于眼而印于脑,当做告别家乡的纪念。因此,洪洞县是“家”,大槐树是“根”,在中原等地广为流传,数百年来,成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据《明实录》等史书记载,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规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18省(市),498县(市),其中南阳各市县区均有洪洞移民。当年,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南阳后,官府规定的是每人给15亩地、2亩菜园。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南阳肥田沃野,一片连着一片,谁有本事把地开垦出来就算谁的。这一下子移民们可就慌了手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土地就意味着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于是盆地兴起了占地热潮。有的人家,牵牛犁沟占地,围着大块地犁上一圈,这块地就算他家的了;有的人家在地里载上木桩,写上姓名,就算他名下的土地了;还有人家县在一块地周边种,里边的土地待以后再去开垦。洪洞移民迁入南阳,使各州县的人口得以增长,明洪武二十四年,全境人口增至万户万余人。到明朝中期,南阳的官民田地已达万顷,夏税万斗。同时,移民们还开发了铜矿、硫铁矿、铅银矿、煤矿等。随着迁民的移入,南阳又渐趋繁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阳卫指挥使郭云,在元朝土城旧址基上,将南阳府城改建为砖石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二十三子唐王于南阳。是年,在城内通淯街修建唐王府,建宫室殿堂800余间,府后有石山,俗称王府山。资料

216 评论(13)

茱莉亚罗伯杨

差不多七百年前,历史上的那里,发生了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百姓为了安全必须要跑,但是因为舍不得故土,很多村就在那个大槐树下留上了自己的族谱。

333 评论(9)

唐唐sweet

因为当年的黄河水泛滥导致有的地方变成了荒村,为了安全的考虑朱元璋下令移民。

313 评论(15)

smile筱123

大槐树移民,是在明朝初年,华北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人口稀少,故而从山西大槐树移民。

329 评论(14)

唔记得叫咩名

槐树下的战争是2018年的阅读题。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作者是老舍,主要写出了中国人的内心具有反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

28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