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151205
对自学我可以给你提供一点意见:我介绍你方法,简便实用。学中医先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一般说西医是直观医学,它的诊断基本依靠直观(检查、影像、化验、解剖);中医是抽象医学,它靠中医的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师,理论基础的功底必须雄厚,才能成为真正好的中医师。这方面可以看《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如果能结合看古籍《素问》更好)。再看《中医内科学》,从中知道怎样进行辨证论治。(如果能结合看一些古籍如《伤寒论》《温病条辨》更好)。接下去是背古方剂和中药,背得越多越好,两者同时进行,有助于对古方剂的理解、对药性的的理解和记忆。这有《方剂学》和《中药学》可用。有了理论做基础,初步知道怎样辨证论治,又有了古方做参考加上掌握了药性可以加减用古方,此时你就可以大胆行事细心求证地为周围的亲朋好友看一些普通的毛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经验会慢慢的积累,以后再看《妇科学》《儿科学》这样对中医你就比较全面。(因为中医是成人妇科儿科一起看的)平常再看一些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可以作为临床的参考。这是学习实用中医的我的浅见,仅供参考。若你以后还想参加国家的中医考证,那就按照考试大纲的科目先后进行学习。前后大概要花三年时间,下定决心,一定能够成功。
色恋粉雪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药味数量繁多,内容涉及面广,学生颇感单调乏味难记。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以此类推,同一章节功效相似常作对比的药物还有: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与板蓝根,牡丹皮与赤芍,大黄与芒硝,藿香与佩兰,砂仁与白豆蔻,茯苓与猪苓、附子、肉桂、干姜、山楂、神曲、麦芽,大蓟与小蓟,乳香与没药等。
唐尼小姐
中药学的学习技巧1、学好总论和各章的概论总论和各章概论是最扼要的。总论概述了中药学发展源流和基本理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各论中的概论将该章中的药物共性和要点概括出来,如果把概论部分理解掌握了,那么对本章节的具体药物的共性就掌握了。掌握了共性,基本就掌握该类药的主要性味、功效、主治了。2、多看目录,掌握重点药物即药物特点先抓住重点药(掌握药), 以重点带动一般,触类旁通去记。例如学习清热泻火药这一节,应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等为重点,对其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等理解透彻,牢固掌握;再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的功用;其它如寒水石、竹叶、莲子心、熊胆、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一般性的药,只要记住其特点就行。掌握了每类药的特点和有什么药以后,再进一步记住各药特点,如发散风寒药中,麻黄为峻汗之剂,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解鱼蟹毒;生姜长于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香薷为夏令解表药,长于和中化湿解表;连翘为“疮家圣药”,善于治疗肺胃出血的药是白及、紫珠,善于治疗湿痰要药是半夏等等。3、掌握重点药物功首先应理解各种功效术语的含义。有时动词不同,含义迥异,如祛风与息风,化湿、燥湿、胜湿与利湿,决不可混用。有时动词改变,其含义又极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化瘀、祛瘀、散瘀、消瘀、行瘀、逐瘀、破瘀,化痰、消痰、祛痰、导痰、涤痰、豁痰⋯⋯分别是两种功效效的不同称谓,仅少数用语稍有作用强度等方面差异,一般可以相互代替。还有一些功效的四个字中,可由一个动宾结构分列为两个动宾结构,或由两个合并为一个,如清热解毒与清解热毒,祛风除湿与祛除风湿,平肝抑阳与平抑肝阳,其含义并无二致。
中国神运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者核大纲(试行)》内容要求,在3年的跟师学习中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和中医经典著作以及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等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1、理论学习有: 基础课程(4门)《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 专业课程(5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经典课程 (4门)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 2、跟师实践:中医四诊及基础操作,常见中药、方剂临床运用,内科常见病症,外科跟师实践 常见病症,妇科常见病症,儿科常见病症,针灸基础操作及临床技术, 推拿手法及技术,导师专业方向及技术。 3、专项培训:中医四诊及基础操作,常见中药、方剂临床运用,内科常见病症,外科专项培训 常见病症,妇科常见病症,儿科常见病症,针灸基础操作及临床技术, 推拿手法及技术,导师专业方向及技术。 注:跟师实践(不少于420个工作日);专项培训(按季度进行)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