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多多lady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yī xēi tǎng ruò jiǎn lòu shòu xuē chú fáng
( ) ( ) ( ) ( ) ( )
Zhàn lán dàng dí zhàn fang kāng kǎi jiǎo jiàn
( ) ( ) ( ) ( ) ( )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2~3个写一段意思通顺连贯的话。(7分)
水( )石( ) 思( )虑 ( ) 时光( )( ) 迷( )知( )
百( )交( ) 不( )艰险 ( ) 人不( ) ( )( )以理
四、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择能表现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写下来。(4分)
春: , 。
夏: , 。
秋: , 。
冬: ,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活跃了一天的太阳, 。它歪着 , ,
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 ,在大海上 。(分)
2.《孔子游春》中,孔子说水有四个特点,分别是: 、 、
、 。你认为水还有 的特点(分)
___ ,_____ _______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作者是( ) 代的(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着重通过 、 等词语表达出来的。(5分)
4.这一学期,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 ) 的三亚落日,感受到了金华双龙洞的( ) ,了解了( ) 的广玉兰和( ) 的夹竹桃,认识了( ) 的扫路人、( ) 的聂将军、( ) 的莫泊桑和( ) 的孔子。(4分)
六、口语交际。(4分)
2028年世界杯就要在中国举办了,假如你作为北京的一个公民,遇到外国友人前来参加比赛,你会说些什么?想一想,怎么说比较得体,既表现了你作为中国学生的风范,又让外国人从你这里简单地了解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七、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28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中的“逼”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换这些词好吗?(2分)
[答]______________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线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中任选一句)(2分)
[例]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答]_______________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答]________________
4.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哪一句不恰当?(2分)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在雨里静默着
嚼 一 片 苹 果 皮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在外地工作的.姑父来看望太婆,带来了几个大而圆、红而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望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xiù yòu)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yàn yè)着口水。太婆看在眼中,悄悄塞给我们一人一个,示意我们到外面吃去。∥
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边闻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也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
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她笑盈盈地看着我们,说:“这苹果是姑父给你们太婆带来的。太婆已经80岁了,身体又有病,有了好吃的,咱们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得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
①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有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那天我们吃罢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过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给太婆削(xuē xiāo)苹果时留下的苹果皮,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jué jióo)着,立刻,嘴里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
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 哥哥叫了起来 苹果皮是苦的 苹果皮苦 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
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地拍了拍哥哥脑门说:“你这小鬼头啊。”我也连忙捏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地说:“真甜真香啊。”
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2分)
2、给文中第六自然段,加上正确的标点。(3分)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 分)
(1)眼巴巴:
(2)品味:
5、根据分好的段落,简要概括第2、第3段的内容。(4分)
第2 段:
第3 段:
6、分析文中画线的①句,揣摩一下“妈妈”当时想些什么?(2分)
7、妈妈说的“真甜真香啊”这句话不止一层含义,你体会得出来吗?(2分)
8、为什么“我”对三十年前吃苹果皮的情景记得那么深,对苹果皮的滋味那么难忘?(3分)
八、习作。(30分)(从2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像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在你的生活中,有过那些快乐和忧愁?你是怎样和别人分享的?选一两件事写下来,题目自定。
2.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你在生活中肯定也感受过来自朋友、老师、同学、家人、其它陌生人的情谊,也许只是短短一瞬,却让你久久难忘。请你选择一件事情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求事情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400字左右。
爱逛DP的小吃货
一、根据拼音各写两个词语。(4分)
zhi shi( )( ) dian ji ( ) ( )
mei li ( )( ) tiao jian( ) ( )
二、根据情境,按要求填空。(17分)
1.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5分)
(1)人们乘舟荡漾在西湖上,( )着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2)我们( )着先烈的遗像,心中升一股敬意。
(3)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 )地球,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4)老师走进教室,( )四周,笑着说:“打扫得真干净!”
(5)这里的书太多了,稍稍( )一下,也得花半天时间。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成语、古诗句、歇后语(9分)
(1)我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总免不了感慨一番。登上长城我( )地想起了( )、( )等成语;乘舟荡漾西湖,我想起了“ , ”等古诗句;来到海边,我( )想起了( )、( )等成语;攀上了泰山,我想起了“ , ”等诗句。
(2)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诗人
在《 》中“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3)我们六(1)班与六(2)班进行了几场足球赛,我们班由于实力太差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这真是“( )—— ( )”。(填一歇后语)
3.写一句关于做人或做学问方面的名句 (1分)
4.写一句表达爱国情怀的名句 (1分)
5.写一副贺新春的对联 (1分)
三、选择合适的答案。(6分)
1.书是知识的 ,力量的 ,智慧的 ,生活的 。( )
A.海洋、源泉、方向盘、翅膀 B.源泉、海洋、方向盘、翅膀
C.海洋、方向盘、翅膀、源泉 D.海洋、源泉、翅膀、方向盘
2.《草原》的作者是( )
A.巴金 B.鲁迅 C.老舍 D.魏巍
3.“至之市而忘操之”中的第一个“之”的意思是( )
A.的 B.无意义 C.它 D.去、往
四、整理下列句子为一段通顺的话,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6分)
( )我捡起一片黄叶往眼上一罩,呵,真是一片金色的世界。
( )一阵阵秋风,不仅把夏天送走,而且带来了金黄色的乐趣。
( )我在树下做作业,槐树不停地把它那黄黄的“头发”抖落在我的作业本上。
( )房是黄的,树是黄的,就连那橙红色的柿子都成了桔红色的了。
( )院子里的槐树叶子黄了,在秋风的轻拂下慢慢摇动,显得更苍老
( )我用它做了标本,作为一次自然作业,老师还给我打了满分呢!
五、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7分)
今年暑假,我有机会加入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的内容真是五彩缤纷,有画画、跳舞、唱歌、朗诵、写生、做军事游戏等……夏令营活动即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开阔了我的眼界,多么喜欢夏令营活动啊!
六、口语交际:联系上下文,补写对话。(4分)
蜗牛和蚯蚓
蜗牛在墙角边爬。蚯蚓看见了,问:
蜗牛说:
蚯蚓忍不住笑出声来:
蜗牛说:
蜗牛不再理蚯蚓,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土里睡觉了。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土,看到蜗牛早已爬到墙顶上了。
七、阅读部分(26分)
列 车 上
(1)夜色渐渐浓了 车厢里安静下来了 只有那不知疲倦的车轮(lúnlén) 咯嚓咯嚓 有节奏地响着
(2)在周围渐起的鼾声中,坐在对面的年轻战士引起了我和小利的注意。他黑脸膛,浓眉毛,虎虎棱棱的;那粗短的手指,使我想起开石头的钢钎。他正捧着一本《微机应用技术》,专心致志地看着,好象根本就没有看到我们这两个女大学生胸前的校徽。
(3)“瞧,笨头笨脑的。”对我说,嘴一撇,眼一眨。
(4)“还学微机呐,瞧他那手指头!”我用英语说着,而且忍不住嘻嘻地笑起来。
(5)他哪能听懂英语?这不,他又咕咕哝哝地念起他的“微机经”来了。
(6)小利摆弄起小桌子上的录音机,可是怎么也弄不响。她心痛的.埋(mánmái) 怨起来:“准是刚才掉到地上给震坏了!音乐也听不成了!”车厢里安静下来了,只有那不知疲倦的车轮“咯嚓咯嚓”有节奏地响着
(7)我们都没了精神,彼此偎依着,闭上了眼睛,那有节奏的车轮催眠曲逐渐消失了……
(8)“哐当”一声,我们被震醒了。列车到了一个小站。我揉了揉眼一看,对面的战士不见了。忽然我看到录音机底下压着一张用英语写的便(biànpián)条,意思是: 。
(9)“啊!”我和小莉不禁(jīnjìn)失声叫起来。她一按录音机,立刻响起了美妙乐曲。但我们都好像没有听见,一起把头伸向窗外:
(10)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棵白杨树。它没有婀娜的姿态,但是伟岸,挺拔。那质朴的躯干枝叶,在灯光的映照下,别具一番神采。那里,一个高大的战士正要出站。
1.划去短文中带点字的不正确读音。(2分)
2.在文中找出一对双音节的反义词写在横线上。(1分)
3.成语接龙游戏。(2分)
专心致志——( )——( )——( )——( )
4.这篇短文写了三个人物,其中主要是写 这个人。(1分)
5.年轻战士在列车上学习,可见他 ;不计较两个女大学生的失礼,可见他 ;主动帮助陌生人修录音机,可见他 。(3分)
6.短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请用“——”标出,它突出了年轻战士的 。(2分)
7.在下边横线上填写三个各由两个字构成的词或短语,准确概括两个女大学生在接触年轻战士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3分)
8. 文中用字最少而又寓意至深、耐人寻味的一个句子是
(抄写原句,包括标点符号)(1分)
9.联系上下文,将8自然段中空缺的内容写出来(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缩句为: (1分)
11.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修辞手法的请写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之打“×”。(2分)
(1)他正捧着一本《微机应用技术》,专心地看着,好象根本就没有看到我们这两个女大学生胸前的校徽。( )
(2)他哪能听懂英语?( )
(3)那有节奏的车轮催眠曲逐渐消失了。( )
(4)车厢里安静下来了,只有那不知疲倦的车轮“咯嚓咯嚓”有节奏地响着。( )
12.给文中第一自然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13.读了短文,你会想到些什么,有什么体会?(3分)
八、习作部分(30分)
我不再( )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填“孤独”、“天真”、“贪玩”、“糊涂”、“自卑”、“嫉妒”、“相信眼泪”……
2.要结合自己生活的经历,写得有真情实感;
3.字数500——600字。
一、知识、批示、指事……
奠基、惦记、点击……
美丽、魅力……
条件、挑拣……
二、1.欣赏、瞻仰、遥望、环视、浏览
(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 (举世闻名、气势磅礴、连绵不断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情不自禁或不由自主)(波澜壮阔、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3.(略)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
5.(略)
三、D、C、D
四、4、1、3、5、2、6
五、有七处错误:“加入”改为“参加”;第二个逗号改为句号;“五彩缤纷”改为“丰富多彩”;删掉“写生”及顿号;删掉“等”;“即”改为“不但”或把“即”改为“既”,“而且”改为“又”;在“多么”前加上“我”。
六、(言之有理就行,答案略)
七、én mái pián jìn
2.疲倦——精神
3.专心致志——志同道合——合情合理——理屈词穷——穷途末路或
专心致志——志大才疏——疏而不漏——漏洞百出——出其不意
……
4.年轻战士
5.勤学、心胸宽广或待人坦诚、乐于助人或助人为乐
6.最后一自然段中的二、三句,突出了年轻战士形象的高大。
7.嘲笑、惊讶(惊奇)、敬佩(崇敬)
8.文章最后一句:那里,一个高大的战士正要出站。
9.主要应谈到“录音机修好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就行。
10.缩句:战士引起了注意。
11.(1)× (2)反问 (3)比喻 (4)拟人
12. 。 , “ ” ……
1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