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3

猪宝0517
首页 > 考试培训 > 新人培训体系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妮子乖乖81

已采纳

主要是通过培训来激发业务员产能提升。个人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形成良性的循环吧,比如培训导师的聘用、产品培训的分解步骤、基层营销单位的经验分享等等。形成体系的话,就比较空了其实。关键是分公司级别以下公司的培训网络的编制和机制的建立,总部的培训部门主要是资源配置和顶层规划、支持,教程引入和外部联络。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新人培训体系

340 评论(15)

飞毛腿0615

国内绝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培养新人的完善体系,而是华丽包装下老带新的传统师徒制,这种培养体系在现代社会是有点过时的。具体而言,新人在招聘的时候信任了企业介绍的各种夸大的好处,完善的培训体系就是很多企业夸大的因素之一。等到新员工正式签劳动合同办理入职了,企业会搞一些欢迎仪式和素质拓展之类的活动,让新员工熟悉企业文化和部门架构。再然后,新入职员工就直接进部门了,领导一般会指派一两名老员工带新人,让新人一边跟项目一边学习,先干些打杂的活并熟悉工作流程,然后逐渐上手偏核心的工作。如果你入职的是国内较为正规的大中型企业,大概的模式就是这样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培养模式并不高级,真正涉及到新人工作和学习方面的,还是老员工带新人的传统师徒模式。而在现代社会,新入职员工从学生到职场人士,或者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都要经历心态,知识技能,工作生活节奏等各方面的适应过程。所以除了在工作中实践外,有成熟培养体系的优秀企业,会像大学那样有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并且允许新入职员工在最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进行过渡,无需把重心放在部门工作任务的完成上。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显然没有这样的体系,中小微企业急需即战力工作尚可以理解,然而强如国内五百强的正规大企业,通常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好。与此相对的,则是很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上的大力投入,绝大部分企业入职前的所谓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基本都是围绕企业文化灌输打造的。高情商的说法,是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低情商地讲,很多企业试图通过给员工洗脑的方式,让员工失去对企业的真实认知,缓解员工过快流失的问题。一家很垃圾的企业,通过一番良好体验的素质拓展活动,很多人会真的认为企业是个温馨的家,至少进入部门前他/她大概率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差劲的行业或者公司,这种素质拓展活动体验却异常的好,甚至还有包高级酒店让新人住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内企业把劳动者视为耗材而非人才来看待。人才是需要培养成社会栋梁的,耗材则需要计较使用和报废成本。企业希望自己支付给员工的每一分工资都不浪费,最好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上手工作加班拉满。至于让新员工前几个月脱产或者半脱产地系统学习和熟悉工作流程,那就更不是国内企业能接受的了,绝大部分企业连加班费都不想给,更不要说允许新员工一边学习一边赚工资了。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率都比较高,很多部门急缺人手干活。这时候即便某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培养体系,因为急需用人的原因只能尽可能把新人顶上来干活,新人自然就没什么系统学习的时间。像我的上一家企业就是为数不多有完善培养体系的,新人前六个月不需要参与部门实际工作,而是跟着老员工熟悉工作流程和学习知识。但是因为工作强度和工资之间的性价比太低,员工流失多了之后部门缺人,新人被迫顶上去打杂,完善的培养体系就形同虚设,最终被迫取消了。在这种内核仍然是老带新的培养体系下,公司把培养新人的压力丢给了老员工,然后对外宣传说企业培养体系完善。所谓的公司带新人觉得烦,准确来说是公司的老员工在带新人这件事上比较头疼,公司本身并没有为培养新人付出太多。比如说新人可以学习的资料文档,大多出自老员工之手,企业可能只是提供一些网课,而且无论是资料文档还是网课,这些学习资源大多比较模糊比较跳跃,纯自学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再比如说优秀老员工的经验分享,很多时候容易变成一些管理层讲述个人成功经历甚至单纯的炫耀,新人能学到的内容同样很有限。结果就是,无论是公司的老员工,还是以应届生为代表的新入职员工,都觉得挺难受,特别是对入职不久的新人来说。

19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