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0

L1ttleJuan
首页 > 考试培训 > 科举考试的方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么么哒狂人

已采纳

引言: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在唐朝进行完善,后来在清朝末年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才被完全废除。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制度规定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经五书的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够根据指定的观点来答卷,不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

科举制度也分为了几种方式,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进行的是常科 ,由当时的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成为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到了宋代的科举,大概上与唐朝一样都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是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不过在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所以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科举考试的方法

240 评论(12)

Queena兜兜

唐代科举制度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349 评论(12)

白骨精6699

古代科举是通过考察八股文的形式选拔人才,一共分为三级,包括秀才,举人,进士。只有取得进士才能做官。

13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