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3

小宇宙晴
首页 > 考试培训 > 南高小升初报名网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ly完美lily

已采纳

2023年4月至5月各区政策发布幼升小、小升初报名每年4、5月份就是升学季。

1、进入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网址。

2、点击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3、进入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本地生:直接输入身份证号、密码登录(即小升初毕业信息采集所使用密码)。

外地生:选择“注册小升初网络应用通行证”,进行注册后再登录。

4、登录进入后,单击“下一步”。

5、民办学校小升初网上报名。

6、只有今年的小升初毕业生(目前正在就读六年级)才能使用本业务模块。

7、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是民办学校,需从民办学校小升初网上报名入口进入。

8、不能有重复志愿:也就亩禅饥是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所填学校应分别为三所不同学校。

关于小升初的几个需要注意的衔接问题:

1、小升初是知识衔接的阶段。

小迅返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所以学习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高,再加上迅返老师反复讲解,学生学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认真听课做作业就好。而初袭陪中又是给高中打基础的阶段,许多高中的课程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在小升初阶段,学生要面临课程增多难度增强的情况。两两综合后,小升初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衔接的阶段,它衔接的不只是小学和初中,而是小学和初高中整个知识体系。

2、小升初是培养正确亩禅饥学习思维和方法的阶段。

学生在小学时候主要依赖老师带领,在小学时候,学习难度较低,许多科目解题方法比较固定且单一。而到了初中,课程难度增大知识变多,老师上课能讲的知识有限,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却变得更为多样。

学生必须学会主动学习钻研,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应变、举一反三,高袭陪效学习。加之,这样的学习亩禅饥方式要延续到高中,可见小升初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思维的重要阶段。

南高小升初报名网站

201 评论(15)

爱美柯净水器

小升初报名学校流程如下:

1、进入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网址。

2、点击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3、进入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4、本地生:直接输入身份证号、密码登录(即小升初毕业信息采集所使用密码)。

5、外地生:选择“注册小升初网络应用通行证”,进行注册后再登录。

6、登录进入后,单击“下一步”。

7、填写相关信息后确实无误,点击提交即可,注意带星号是必填项。

小升初是小学生升入初中的简称。小升初入学考试与初中升高中的中考、高中升大学的高考并列为中小学生的三大考试。由于“小升初”不允许统一考试各个重点中学自行按照各自的标准录取学生而备受关注。前几年小升初主要看“华杯赛”等数学竞赛的考试成绩。

近几年重点中学录取优秀学员主要参考“综合素质测试”的成绩。由于优质校招生数量有限,所以每年五六月份都会出现大量的小学生报考少量重点中学的现象,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使得“就近入学”难以实现。

现在主流“小升初”制度使小学六年级生的压力减少。大部分学生按照所在学区进入指定的公办初中。然而,这种制度强行的割裂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来说,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小升初考试的组织形式:

小升初考试大体可以总结为两种主要形式,即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考查主要是数学和语文两个科目,一般来说每科平均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小升初考试是由各个学校半公开组织 的选拔性考试,因此它具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各学校考试时间不一样,出题角度不同)。针对这样的特性,目前的社会上呈现出众多纷繁复杂的应考策略。

很多家长的文章中也把小升初简写为:xsc。

260 评论(14)

AstrophelandStella

小升初学生网上报名流程如下:

1、打开招生考试信息网的官方网站。

2、在官方网站中点击初中学校招生网上报名。

3、选择首次报名, 注册学生信息(信息准确)。

4、选择学校填报志愿(选择志愿时,需要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是区域划分初中)。

5、最后提交信息就可以了。

小升初笔试主要考查语文、数学和英语。小升初题目来源主要是招生学校七年级第一学期或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试题。小升初重点从语法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来测试学生。

面试考查主要从英语知识,数学知识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其中笔试考查主要是语文和数学还有英语三个科目。-般来说英语考试时间平均为30分钟。

上学期或初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题,重点从语法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来测试学生。面试考查主要从英语知识,数学知识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考试时间最长为二十分钟,最短为五六分钟。

小升初考试形式

小升初考试是由各个学校半公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因此它具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小升初不仅是考试,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14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