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4

偶da幸福
首页 > 考试培训 > 银河帝国基地考试问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熊猫虾仁@三侠

已采纳

看书不了解背景有疑问很正常

基地系列的最初设想是在1942和1951中的“惊人的故事”发表的八篇短篇小说,对,你没看错,这些想法出现在70年前,当世界大战尚未结束,除了人类化石能源不知道其他能源,核电是在一个唯一的印象是可怕的武器的末日。三部曲的官方出版是1951。因此很容易在“基地三部曲”中看到许多过时的想象力,特别是武器、信息传递、能量,等等,但细节是由时间限制造成的。

因此,基地在科幻小说史上的影响是连续的。没有“基地”,就没有大刘。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批评基地系列,你最好从文学技巧和人物塑造这些方面入手。

宇宙很大,永远充满惊奇,科学的发展也会带来惊奇。所以说,科幻并不是走在科学前面,而是一直跟在科学后面的。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是这么一个结束,机器人干嘛做这么多的努力去做银河帝国和第二帝国做什么?直接取出所有的大脑,浸泡在营养液中,一辈子都做梦好了。

银河帝国基地考试问题

350 评论(13)

反叛的路鲁修

这里先给个设定,每次危机都有内忧和外患。我将分两部分回答。第一次:危机:外患:基地四周都是野蛮王国(共有四个,合称“四王国”,没有核能,科学技术落后但拥有军武),其中最强大的安纳里克昂妄图在端点星上面建军事基地,最终逐步兼并端点星。端点星的贸易路线被安纳里克昂和司密尔诺这两个野蛮王国切断,无法向银河帝国求援。而且银河帝国自身也默许四王国独立。内忧:端点星的权力全部被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垄断,市长塞佛哈定没有实权。而端点星本身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几乎没有矿产资源,拥有核能技术但无法用放射性金属进行核聚变和核裂变。同时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以百科全书为第一要务,在安纳里克昂的威逼利诱下只想到屈服。(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百科全书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现在人们都在走倒坡路;没有自主意识,只会盲目相信哈里谢顿……在最终关头,他们想到的只是等待穹顶开启,等一个死人—哈里谢顿的帮助!)解决方法:塞佛哈定发动政变,罢黜了所有百科全书委员会的委员,并夺取权力。同时将科学包装成神话,将变质为神话的科学传入四王国,用利益在尖刀上平衡。(此时四王国都已拥有核能,而且经常受到基地的科援—尽管是神话。)第二次:外患:安纳里克昂捡到一艘星舰,核动力的,而且产于银河帝国。安纳里克昂要求端点星修复这东西,如果不修,安纳里克昂就对端点星开战(端点星没有军武,几乎不设防)如果修了,照样对端点星开战—虽然声称是为科研用。内忧:国内激进党(以瑟麦克为代表)不满于这样的局势,激进党对塞佛哈定不满,要求塞佛哈定采取激进政策,立刻开始对四王国的战争,否则投票弹劾塞佛哈定。(此时激进党已经操纵了相当大量的票数)解决方法:用神话这种“形而上”(就是无形的力量,精神、思维、逻辑之类的力量,包括宗教)击败了“形而下”(有形的力量,就是核武)。(在塞佛哈定的科学神话当中有一个公设:基地是万福之源,攻打基地的人最终都会被“银河圣灵”摧毁,最终塞佛哈定靠着这种深入人心的科学神话一举击溃了安纳里克昂,并且用这种力量无形中控制了四王国)同时,借着这次危机的解决,赛佛哈定的名声急速上涨,重新稳稳地控制朝政。到这里,塞佛哈定已经60多岁了,而第一次谢顿危机的时候他才30多岁。这里他就可以功告身退了!第三次:外患:科瑞尔共和国—一个拥有超巨型核动力星舰的国家(实质上,他们并没有核能,这些星舰都是银河帝国贿赂给他们的)准备向基地开战!(基地根本打不过,他们的小型制式核动力星舰只有被秒杀的份,几十个都打不过他们一个)内忧:“毒蛇”瑟特掌控朝政,正在食古不化(事实上他想夺权,因此尽管他自己都知道宗教政策的危险和不可行,但是他仍然装作不知道)解决方法:行商长侯伯马洛利竞选市长成功,并用经济的力量,用小型的商品经济打动人心,最终因为战争而停止对科瑞尔共和国的供应(他是故意的),最终社会的这种不满情绪蔓延并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经过了三年有史以来战役最少(近乎为0)的战争胶着期,科瑞尔共和国最终不战而降。注:行商是基地中最厚颜无耻的一类人。他们拥有自己的小型制式核动力星舰,自己的任务却是到其他地方进行推销,达成销售任务。这类人从来不会跟你讲道德,只认得钱,是基地霸权统治的先锋部队。在未经基地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其他地方开炮。又注:基地其实就是端点星。整个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的故事全部都是在讲基地而并非银河帝国。又注:哈里谢顿发明的心里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宏观群众心理动向,而并不是微观动向(个人不靠谱的行动具有随机性,除非分析思维模式,否则完全无法预测,因此是宏观动向而并非微观动向。然而心理史学的目的在于预测未来各种大事件的发生概率和会发生什么,如果真要穿梭到未来去分析思维模式,那么就是在痴人说梦,这样就丧失了心理史学的研究意义)。然而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必须要保证群众的自由意识和行为随机性,这样才有可能让心理史学成立,否则便分析不了。还有就是,这个研究成果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研究成果将会完全没有意义。哈里谢顿早已把基地的未来全部预测好了,为的就是帮助基地度过一个一个他自己预测的危机—谢顿危机。然而又因为心理史学的设定,所以他没有办法去把度过这次难关的方法告诉他们,否则后面的预测将会完全没有意义。他在自己死前录制了一个一个的小视频,等到时机恰当时穹顶会自动打开,播放小视频。这些小视频只在谢顿危机时出现,讲的也是谢顿危机。不过哈里谢顿在这些小视频中绝对不会说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只会点到为止。又注:其实谢顿危机只有五次,而最后一次还没有实施就被一个突变种破坏了,他摧毁了哈里谢顿的所有计划。最终是第二基地将突变种击败,并且让谢顿计划重回正轨。重回正轨之后的谢顿计划被第二基地分子控制,他们借用哈里谢顿的录像控制第一基地,结果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都被端掉了(by 盖娅,详情参见基地后传)又注:哈利谢顿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是做百科全书,而是让基地成为第二帝国的种子,让他们在第一帝国衰败之际最终复兴人类文明,缩短原本的无政府时期。将其从原本的十万年缩短到一千年。他做百科全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从皇帝殿下那里弄来一张特许状,并且拿到按原本计划需要的十万物理科学家。为了保证谢顿计划完美实施,他还在“银河的另一端,群星的尽头”设置了第二基地,并用第二基地来实时监测第一基地的路程。只不过,第一基地根本不知道第二基地在哪里,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只知道他存在。在第二基地击败突变种之后,第一基地连第二基地存不存在都不知道了。讲了这么多,很费口舌的。我是个程序员,自己平时敲代码就多,这样很伤键盘的。不如这样,多给点金币呗?满意请采纳谢谢!

232 评论(14)

双鱼0303

“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在两百余年的科幻史上,或许只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得到过这般俾睨众生、目空一切的评价。 七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早已进步得面目全非。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的科幻小说,竟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能够超越基地系列的作品,科幻三巨头的另两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没有做到,以克拉克为偶像的刘慈欣同样没能做到。 对于以上评价,十年前第一次翻开《基地》系列的我是不敢苟同的。大段的对话、难记的人名、单薄的人物形象、看似并不那么曲折的情节,还缺乏科幻的硬度…几次捧起书,都悻悻地塞回书架。 同样是十年前,《三体1》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我作为三体的第一批读者,一直追到六年前《三体3》面世,比雨果奖的评审们早了五年,就把这部作品定位为“神作”。当时的想法是,科幻小说的巅峰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就像冯小刚在《功夫》里的那句台词一样——“还有谁?” 拔剑四顾,同一时代的作品里,似乎确实没有谁了,可阿西莫夫几十年前的古董作品,仍然伫立在那儿,并没有在《三体》的光芒下黯然失色。“基地三部曲”和其后的“机器人系列”,并称为“科幻圣经”。直到今年我第二次打开《基地》系列时,才终于能稍许理解,为何这部作品配得上“圣经”二字的分量。 “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三本。我刚看完了前二本,就迫不及待地想来写些书评,实在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是十年前完全没有的体会。有些书,确实得到合适的年纪看才行,如果缺乏理解力,那对于经典名著而言实在是暴殄天物。 《基地》系列的故事梗概很简单——历时一万多年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言未来银河将经历一段三万年的黑暗时期。谢顿通过建立基地等一系列基于“心理史学”推演出的关键举措,目标将黑暗时期大大缩短为一千年。 《三体3》里曾有过一个经典难题:地球如何向宇宙发出安全声明?当时苦思而不得解。相比之下,《基地》抛出的这个问题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通过银河系中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在对银河系产生任何影响之前,基地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对于一个没有武装力量、没有资源、没有财富,只有一堆科学家的小星球,用什么办法来应对周围虎视眈眈的恶邻的威胁? 以下涉及轻微剧透,慎点: “心理史学”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兵不血刃。 前两次谢顿危机,都被市长哈定领导解决。第一次危机,恶邻安那克里昂星球以武力威胁,在端点星上驻军以控制核能。哈定拜访了周边四王国中的另三位,指出安那克里昂获得核能之后将对它们造成巨大威胁。一周后,安那克里昂收到了来自三王国联合发出的最后通牒,不得不就此撤军。第一次危机被化解,哈定也因此得到了原本属于百科全书委员的对端点星的控制权。 第二次谢顿危机,形势更为严峻。安那克里昂新收获了一艘帝国战舰,实力大增,超过了其它三个王国的总和,平衡被打破,基地面临武装入侵的威胁。哈定孤身赶往安那克里昂,在敌人的老巢谈笑风生,原来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三十年来,通过和四星球的贸易交易,基地同时向其输出了宗教信仰,以此占据了意识形态的至高点。然后通过宗教的渠道保证教会的自治权,掌握对尖端科技的控制权。科技赋予宗教展现“神迹”的机会,让宗教信仰牢牢控制了广大人民的精神,以此为基础所创造的权力,全面压倒了王权和行政权,在哈定需要的时候,轻松地反戈一击,不仅化解了第二次危机,也让四王国从此彻底成为了基地的附庸。 第三次谢顿危机时,距离基地更远的星球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入侵的危害性,在意识形态的战场做好了充分的防守准备。在哈定功成身退之后,基地的第二位英雄:马洛出场了。行商身份的马洛,早已意识到宗教入侵的局限性,转而通过基地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对各星球以技术输出的方式进行经济渗透。产品贸易不仅无害,还能为国家和民众都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和宗教不同,政府很难阐述其“入侵的危害性”。于是,基地和各星球之间纷纷建立起贸易关系,且是以基地输出为主的贸易顺差。在这样的基础上,任何星球与基地之间的战争,都将面临本国经济崩溃的可能,和以此导致的政局不稳、民众反叛的大风险。基地因此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次谢顿危机化解。 剧透完毕。 在解决危机的方法论上,基地两任最高领导人哈定和马洛是一脉相承的—— 哈定说:“暴力是无能者最后的庇护所。”可惜以《基地》作为自己组织名称的本·拉登,并没有理解阿西莫夫的这句话。 前三次谢顿危机的解决,似乎也暗合了人类世界斗争模式的步步升级。从最初纯武力时代的合纵连横、尔虞我诈、相互制衡;到宗教信仰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之后,将战争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并通过科技的先进性对宗教信仰进行支撑以获得力量;再到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突破了宗教所能掌控的范围,导致宗教的控制力减弱之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军事和政治形态下的世界图景——《人类简史》里提到,真实世界的194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经联合国承认的独立国家遭到征服而灭国——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时,似乎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可能性。 前三次谢顿危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由某位“英雄”领导而获得了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迂腐不堪的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没有出现马洛这般智勇兼备的行商,而是其他继续贯彻哈定既定方针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这三次谢顿危机,是否无法被化解?谢顿的心理史学所描述的未来历史的相对必然性里,个人英雄主义所起到的作用所占的比例究竟有多大? 同样的问题,我也常在真实的历史中思考:如果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李斯和赵高三者中有任何一人没有成行,秦帝国是否可得以延续?如果诸葛亮听魏延之计,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蜀国是否可能以弱胜强?如果岳飞硬扛十二道金牌,攻灭金国,宋朝是否可以避免被异族屠杀的可能?如果天启多活几年,或是军事白痴、伪民族英雄袁崇焕没有机会上台,明帝国是否可以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至于被清朝拖累几百年? 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产生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去? 我们所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指向的是历史必然性。偶然事件即使不发生,其替代事件也会发生,会把历史导回到同样的方向去。旧制度会被新制度所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会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等等。但这个论述的范围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只包括了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每个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制度等历史特点,而无法包括其它繁复的历史“现象”。以《基地》为例,唯物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或许只能预测腐朽的银河帝国将会毁灭,并被具有新制度的新帝国所取代,但它并无法预测,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之间将历时多长时间——这恰恰是谢顿的“心理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阿西莫夫建立的“心理史学”,所依托的历史必然性比唯物主义更为强大,不仅范围更广,精度也更高。 然而,这种程度的“预测未来”,真的是可以实现的吗?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类个体自由意志的不可预测性。《三体3》的开篇里,杨冬用超级系统模拟地球生态和宇宙发展状态。如果谢顿的心理史学成立,那么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模型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杨冬所做的实验所导向的结果是模糊的,原因正是以人类为代表的智慧生物的干扰。智慧生物会改变外部环境、影响自然规律,三体里描述的那些神级文明甚至可以改变物理规律、数学规律……当这些改变建立在个体的不可预测性上时,这个模型显然会是失败的。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就好比即使微观层面具有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铁律,但并不影响宏观的物理定律所起到的规律性作用。个体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扰动,会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所共同搭建的数学模型中被大幅削弱。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横空出世,让基地凭借其自身预设的科技优势和其它能力,度过一次次谢顿危机。用《基地》里的话来说: 读到这样的话时,无奈的心情和《基地》里银河帝国的将军里欧思是类似的:“那么,我们都被紧紧捏在历史必然性这个女神掌心中?” 人类引以为豪、无比珍视的自由意志,在历史维度下竟然如此一文不值?千千万万人类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必然性所操控的傀儡戏?那我们人类作为个体,还有什么意义? 好在,阿西莫夫并未让我在“历史必然性”的漩涡里失望太久。个体的不可预测性,终于挣脱了心理史学既定的轨道,让谢顿对第四次危机的预言彻底失败。 这个关键的个体,叫做“骡”。他是一个突变种,具有洞悉人心,并控制人心的超能力。当谢顿再一次于预计的谢顿危机时刻现身于穹顶时,他所预言的“过分不守纪律的外围团体对抗过分集权的中央政府”的危机并没有出现(因为已经被骡扼杀了),出现的是骡具有压倒性的大军。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基地,全面沦陷。 骡的出现,正中“历史必然性”的死穴—— 心理史学和基地计划就此失败了吗?伟大的谢顿(阿西莫夫)技止于此了吗?当然不会。《基地》的第三部《第二基地》,所要解决的正是骡这样的个体不确定性对历史的扰动。 怎样应对骡的超能力?如何应付像骡一样的其它不确定性个体对历史必然性的干扰?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将是怎样的关系?人类历史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夹击下将何去何从?——我对接下来的《第二基地》,充满了期待。

14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