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小树旁的小树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三支一扶考试题库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有星星的夜

已采纳

一、备考资料1、教材:中公三支一扶一本通(必看教材,内容详细、重点区分清晰)2、题库:中公2200题&历年真题解析(必做习题,题型全、答案详细)3、视频课:毛迪三支全课(必备课程,三科都有讲,实战性强、帮助理解记忆效果好)4、软件:粉笔APP(使用方便、题量大)资料在精不在多,太多的资料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进度,成为备考路上的绊脚石。二、备考过程1、通过资料掌握知识点第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考试能否拿高分主要就看这里!先用教材预习了一遍,了解要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并标注好难点,然后开始听毛迪老师讲解分析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考点,第一遍过完我就能掌握住70%以上的内容了,同步做题时,一点对于知识点的考察是非常清晰的...2、大量刷题补足弱点把知识点掌握后就开始刷题,第一遍刷题我放在了课中,这样能帮助我及时巩固知识点,第二遍放在课课后,主攻各模块薄弱点。做完后我会仔细分析每个错题,把答案整理到本上,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我会再看一遍视频课。3、真题冲刺查漏补缺等专项练习结束后就到了实战阶段,每次模拟前我会定好时间,这样就能像在考场一样,体会到考试的紧张感。真题的错题我都会认真总结,作为最接近考试的题型,它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会标注好出错的原因以及解题步骤,等理清思路后,做一做相同的题型,直到把这些全部吃透

三支一扶考试题库

90 评论(9)

joannekaka

【导读】

天津三支一扶 助力各位考生顺利参加 天津三支一扶考试 !我为大家带来的是2021年4月12日 三支一扶考试每日一练 。

1.下列哪项不是杜甫所写的诗句:

A.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下列诗词中,描写黄河景色的是:

A.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B.初惊河汉落,半酒云天里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央视一套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带我们重温了许许多多古诗词,下列诗句、题目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李清照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下列不是描写夏季的诗句是:

A.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B.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C.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5.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1.【答案】A。解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的《春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故本题选A。

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

A出自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并无黄河景色。

B选项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二首》,说的是“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描绘的是关于庐山瀑布的景象。

C选项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的是“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并无指代黄河。

D出自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描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

故本题答案选D。

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文学常识。

A选项《武陵春》李清照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应正确。

B选项《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应正确。

C选项《暮江吟》白居易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对应正确。

D选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应错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出自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故本题选D。

4.【答案】D。解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春景》,描写的是春光的美好。故本题答案为D。

5.【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3和84这两个岁数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去世,孟子是八十四岁去世。故本题选A。

想获取更多天津三支一扶考试习题?请浏览 三支一扶习题库

120 评论(12)

偶是透明哒

推荐几个常用的上学吧三支一扶题库:适合备考刷题,模拟真题。中公题库 :适合刷课程。腰果公考:这个还是更适合公务员考试

9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