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蒙蒙a2015
掌握运用现代观念和现代化手段治校育人的真本领,逐步使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既学理论,又研讨解决现实问题,做到了系统培训与专项业务培训相结合。
校长培训的问题:
(一)在培训方案的制定上,没有真正面对参训校长的需求,适应当地学校管理的需要。不论是县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培训,还是县级以上的校长培训,无不是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并依据文件规定的培训目标、内容、时间、形式、手段等制定培训方案的。
由于没有充分做好培训需求调研,有时根本不进行调查研究,对中小学校管理的现状和新情况、新问题等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这种状态下拿出的培训方案就很难具有问题针对性和地域适应性。
(二)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上,一方面习惯于采用讲座(授课)的方式,参与式、讨论式也多流于形式。一方面看重理论学习的环节,忽视校长间的互动交流,漠视向岗位实践的拓展延伸。集中面授请几个专家做几场讲座,请几位名校长介绍治校经验,布置作业,组织考试。

乖乖黑宝宝
提出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逻辑规制。《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五大基本理念: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五大理念,实际上是校长培训中有关内容设置的课程理念,依次指向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培训内容的实践导向、个人素养的时代要求。《专业标准》描述的校长六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实则是对培训内容的课程设置提出了逻辑规制,从中可以解读出对校长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组织领导力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描述,由此将校长的岗位职责与校长培训的学科、课程和专业要求联系起来。遵循成长发展规律,建立校长培训体系。《意见》和《校长国培计划》中,相继提出“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遵循中小学校长成长发展规律”,“学员为本、分类施训、连续培养、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围绕《专业标准》中的专业素质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的校长,以及校长成长的各个专业发展阶段,建立“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的体系。其中,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专题培训重点是结合当前办学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的问题引导式培训。项目细分,建立校长国培的“招生体系”。在培训体系框架下,《校长国培计划》进行了“校长国培”的项目安排,这相当于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招生体系”。这些项目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以下简称助力工程)、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全国中小学优秀校长研究班(以下简称研究班)、名校长领航班(以下简称领航班)。其中,助力工程属于提高培训,研修班、研究班、领航班合称为“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属于培训体系中的高级研修。分层分类、递进连续的培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小学校长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律的认知,引领着校长培训体系化的专业理念。研发培训课程标准,指导“校长专业”建设。高等院校没有校长专业,也不可能设立校长专业,校长培训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校长专业”的角色,而专业就需要有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于2014年开始,组建专家团队,研发校长培训的课程标准,期望为各个培训机构提供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指南。但课程标准相较其他文件最难研发,涉及有关学科内容体系与校长岗位和生涯的关联性、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一门课程或模块的地位、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及各个课程的认知特性等。类比国民教育体系,本科以上的教育亦很难见到课程标准,因此,制定校长培训的课程标准,困难可想而知。总结培训教学模式,促进培训教学专业化。自校长国培计划启动以来,校长培训模式持续创新。汇总起来,可大体归纳为如下专业化培训模式:集中面授、影子培训、行动学习、名校访学、送培下校、诊断式培训、专家(或名校长)工作室、教育思想论坛、返岗研修、结对帮扶。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培训指南》中提出的“三段式”、“送培进校”诊断式和工作坊研修,实际上是由上述的两种或以上模式复合而成。《培训指南》专门就几类培训教学模式给予了简要而精确的描述,目的是面向全国各校长培训机构,给出国家级培训层面的专业化示范和指导。由此,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政策思想进入了培训教学层面。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