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猫叫毛毛
对蒙台梭利的认识和感受:
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方法之一,它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蒙台梭利要求她的教师必须受专门的训练,以便实现她所提倡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1、教师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为此,她将教师这一名词改称为 “指导员”。但教师的作用并不能因此而降低。她说,指导员的作用比一般人理解的要深入、重要得多,因为她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她要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而不仅是教会儿童一些知识。
2、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技能更重要。
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能只靠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更重要的是具备道德方面的品质,如机警、稳重、耐性,爱心和谦逊,其中最重要的是时刻考虑到儿童。她指责传统的教育过多地考虑传授知识,忽视儿童个性的内部发展。
3、教师要相信儿童,热爱儿童
蒙台梭利说,生命的成长必须有“爱” 的感觉,,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得来的。儿童正是因为爱他的周围环境才产生了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在整个的敏感期,将自己和周围事物连接起来。
这种爱不是一般理解的情绪感觉,而是一种爱的智慧,通过爱来吸取外界事物并且建构自己。正是这种爱,使儿童对周围环境有那样的热情和细致的观察态度,而成人则往往表现冷淡,视而不见。
猫与老虎
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多个以蒙特梭利教育为宣传点的机构和幼儿园。但是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完全背离了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现在国内的情况和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很相似,很多幼儿园把蒙特梭利教育简化为只是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使用,而把蒙特梭利教育的关键:老师的素质和智慧的爱的要求标准,或是降低或是至少是做得不够。有的幼儿园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受制之处太多,以致理念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各种制约。更多其他的幼儿园把蒙特梭利做成了象钢琴班,舞蹈班,绘画班那样的“卖点”,浮躁有余,而对蒙特梭利精髓的把握不到位。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不在教具,她的教育精髓在于人,---- 在于老师和孩子的人格、灵魂。她的教育要的是爱和智慧,而且对这两者的要求极高。有感于目前国内现状,我们担心国内会重蹈美国蒙特梭利教育在60年代前后一度由盛而衰的覆辙。美国蒙特梭利教育当时的败因就是只注重教具的显摆而忽略了最重要而最难做好的人的部分。并非蒙特梭利教育不好,而是执教者们当时走偏了路,离开根本。所幸真正的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蒙特梭利教育在美国,70年代又由一群妈妈恢复。我们希望中国不再重走美国式的曲折路。而这就要求我们传播真理,擦亮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