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201314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培养观察力是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的基础。
在兴趣中,玩中学是培养幼儿学数的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幼儿在学习数字3时,最容易使这一概念模糊的是幼儿总是认为只有完全一样的3个物体才是3,而对形态、颜色稍有差异的3个物体,就不能确定它的数量,这说明,在建立数概念时,数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导幼儿在观察中进行比较,确实符合数学规律。
2、培养专注力是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的保证。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心理品质之一,也叫注意的保持性,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对幼儿来说,要培养这样能力是十分不易的一件事。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我们一定在兴趣教学中,突出玩,玩中记,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数学是抽象的,幼儿又最喜爱游戏,幼儿学数借助游戏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记的快乐自主中,建构数的知识。
3、培养记忆力是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的关键。
记忆在幼儿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的记忆为主。但在家长的启导下,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展,语言能力的增强,幼儿的'随意识记亿也会逐渐发展。教幼儿数学,培养幼儿记忆力极为关键。
4、培养思维力,想象力是幼儿学数的发展。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在兴趣中,画中学是培养幼儿学数的想象力最佳方式。世界万物都是按数和形组成的,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而言,从教数数和加减法入门的数学知识只能是无意义的吟唱和记忆性运算,他们难以理解数学和符号等概念的意义。
永远幸福66
如何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询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
童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因为发展是成功的基础;而童年更应该是 游戏 的,因为只有 游戏 才能使幼儿 健康 、快乐、发展!教师利用每个 游戏 把幼儿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快乐的 游戏 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等。
1、提供更多可操作的材料
幼儿思维发展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前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能结合相应的教学挂图或可操作的材料来上课,幼儿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师只是说幼儿听,我想幼儿一定会坐不住也学不到知识,这样怎样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呢?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具,同时提供给每一个幼儿能自己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身操作过程中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进行小结。课后把操作的材料放在活动区角落里,让幼儿在课后能进行表演。
如:《图形小精灵》中,我让幼儿学习一些图形的名称,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形宝宝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能拼出很多不同的物体,有的是 汽车 、 有的是毛毛虫、有的是青蛙等等。因此,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重要性在现在高度的合作 社会 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敢于表现自己在激烈竞争的 社会 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美国 的教育从小就非常注重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能说会说,自信大方,敢于表现,所以,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采用教师精讲,幼儿多练;
教师启发,以幼儿讨论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而且材料的多样、新颖、美观对于提高幼儿探究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吸引幼儿的注意有直接的关系,影响着探究活动的质量。如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浮起来的蛋宝宝》时,给鸡蛋贴上眼睛、眉毛、嘴巴,使蛋宝宝更形象、逼真、可爱,幼儿操作起来兴趣盎然。
1、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询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3、多提问教给幼儿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
1、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智力
首先,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有助于提高其数学智力,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智力进行良好的开发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智力作为幼儿综合智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数学相关问题的基础,因而对于幼儿数学智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③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也就是开发幼儿数学智力的过程,幼儿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并且还会进行相关的想象、创造,这就会促进幼儿数学智力的开发。同时,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幼儿数学智力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大脑潜能的开发,特别是对左脑潜能的开发。
2、有助于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是较为抽象的,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幼儿也无法理解这些数学知识。而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中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便于幼儿理解的形象内容,这就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幼儿在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之后,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以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去解答数学问题,并且还能以数学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理解。④因而可以看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下对抽象知识的转化也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warmerting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要结合孩子不同阶段学习能力进行。孩子学数学一般会经历这几个阶段:浅层阶段(3岁前):认为数字仅仅是一个字。初级阶段(3-6岁):物品的量,比如“我吃了4颗蓝莓”。中级阶段(6-9岁):事物的关系,比如4点总是在5点的前面到来。高级阶段(9-12岁):这些数量之间不仅可以比较,还可以操作。深层阶段(12岁后):数字是数量的符号,可以代表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数字量化。因此,幼儿阶段家长不用刻意的去让孩子去学数数、计算,只需将生活中的“数学”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克服视知觉的局限,对数量有一定认识就可以。在学前阶段,可以宝宝三岁左右进行,逐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顺畅地建立起数学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习数的概念,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这阶段建议可以结合数感星球的【数感学园】L1-L3阶段进行孩子数学思维启蒙。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5-6岁处于快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真正的数学思维训练开始,这时候孩子的大脑经过前运算阶段,对事物的关系有了一定认识,这时候只要家长选择的启蒙方式得当,不止是10以内加减法、100、1000以内加减或者简单的乘除,孩子也能逐步做到。在这阶段建议可以结合数感星球的【数感学园】L3-L4模块进行孩子数学思维训练。在学龄阶段,孩子已经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除了学校固定课程学习知识,主要是激发孩子兴趣,提升孩子主动探索学习能力。建议可结合数感星球的【同步练习】模块结合小学教材进行复习,同时使用【数感学园】L5-L6模块进行预习及数学兴趣激发。
竹径通幽处
不要把孩子学数学看得很复杂,需要专门的教学方案。其实,孩子每天都会经常接触和使用数学概念,譬如:* 上下楼梯时数台阶;* 比较苹果的大小、巧克力的多少;* 整理玩具时要分类;* 摆饭桌、分发筷子和饭碗,包含着数和一一对应的概念;* 画一张“我的家”的图画,需要有空间概念;* 观察超市里的瓶瓶罐罐、生活环境和四周的各种物品,能帮助孩子认识物体的形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爸妈能在生活中发现这种种的“数学概念”,孩子的数学学习就已经完成了一半。一旦有了适当的指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些和那些就是数学哦”,这就能为孩子今后理解和学习正式的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十进位积木“十进位积木”可以在商店购买或用木材、泡沫塑料自制。一组十进位积木包含一些单个的立方体,让孩子学习一个一个来数,如1,2,3,4……由10个立方体连成的柱子,让孩子学习10个10个来数,如10, 20, 30,40……父母可以想出不同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十进位积木的游戏。2、硬币的变化首先确保你的孩子已经理解每个硬币的价值——1角,5角,1元。给孩子足够数量的各币值硬币,然后给他一个数字,请他从手中的硬币中取出同样价值的组合。如,请他拿出1元钱,一般最初的时候,他会给你1个1元硬币,随着技能的提高,你可以给他更难的任务,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给出1元钱?你可以这样提问:只用1角硬币可以吗?可以只用5角硬币吗?可以用1角和5角的硬币组合吗?为什么可以或为什么不可以?3、重新排列这项活动需要3个玩具,小猫小狗和小老虎之类的玩偶随意选择,也可以是标上记号的相同物体。首先,让你的孩子从左到右排列小猫小狗和小老虎,或者标注物体如A、B、C;然后和他一起尝试,是否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重新排列这3个玩具,如,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交换位置就成了新的排列。让孩子在纸上记录不同的排列顺序,应该共有6种组合。4、商数和余数开展这项活动,你需要准备一些巧克力豆或者小颗粒饼干、谷物甜甜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巧克力豆,让他将巧克力豆分成若干个组。如,你给孩子26颗巧克力豆,要求他将巧克力豆分成每组3颗。他应该把巧克力豆分成8组,每组3颗,并剩下2颗巧克力豆。这时,你就可以告诉他,组数“8”被称为“商”,而剩余的不能组成一组的2颗巧克力豆,就被称为“余数”。如果孩子可以在一定时间以内完成这个分组活动,就可以给予小小奖励,让他把“余数”——剩下的几颗巧克力吃掉。5、奇数和偶数请你的孩子将巧克力豆分成每组2颗。这样“余数”只可能有两个值:没有巧克力豆留下来,余数为0;有1颗巧克力豆留下来,余数为1。告诉孩子:当某个数被2除,获得的余数是0时,我们说这个数是偶数;当获得的余数是1时,我们说这个数是奇数。6、分割比萨饼买3个比萨饼。任何能够均匀分割的东西都可以,只是比萨饼更有趣一些。让孩子邀请朋友来做客,一起吃比萨饼,而且把比萨饼全部吃掉!让孩子把第一个比萨饼切成相等的两部分,把第二个切成相等的三部分,把第三个切成相等的四部分。一边让孩子看你切,一边向他们解释:尽管每个比萨饼都被切成了不同的份数,但每个还都是一个完整的比萨饼。如,当你把一个比萨饼切成两份,两份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比萨饼,或者说是2 / 2 = 1;同样,3 / 3 = 1,4 / 4 = 1,依此类推。这项活动表明了分数的一个重要属性,即每当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相同时,分数等于1。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这对今后的分数的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除了上述的游戏,让孩子经常搭积木也是很好的跟数学有关的游戏。抓住机会对任何东西一起数数,和孩子一起数分币、糖果、人、玩具等等。总之,擅于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方法,能够教会孩子数学,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也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