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3

开心一刻0312
首页 > 考试培训 > 文化苦旅考试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扬州宏宏

已采纳

多做做真题集,这里有一份最全的考研历年真题资料分享给你

链接: 

通过不断研究和学习历年真题,为考生冲刺阶段复习提分指点迷津,做真题,做历年真题集,对照考纲查缺补漏,提高实战素养,制定做题策略,规划方向;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文化苦旅考试题

134 评论(10)

相信自己我能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A.翠翠 B.贞贞C.夭夭D.香香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 D.刘半农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 D.谭嗣同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A.《瓶》B.《漂流三部曲》C.《爱情三部曲》D.《南冠草》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A.庐隐B.凌叔华C.苏雪林D.白薇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A.《还魂草》B.《火》第三部C.《第四病室》D.《寒夜》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A.《风波》B.《离婚》C.《在酒楼上》D.《孤独者》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13.《猫城记》是(B)。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14.被誉为“七月”派“小说重镇”的作家是(D)。A.绿原B.鲁藜C.胡风D.路翎15.话剧最初被称作(A)A.文明新戏(“新剧”) B.爱美剧 C.歌剧 D.戏剧16.《金粉世家》的作者是(B)。A.徐枕亚B.张恨水C.周瘦鹃 D.包天笑17.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阵地是(B)。A.《新诗》 B.《诗镌》C.《诗创造》D.《诗》年成立的“文协”的全称是(A)。A.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B.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C.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 D.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日协会19.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C)。A.新月派B.京派C.论语派D.“自由人”20.无名氏的创作总体上倾向于(B)。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 D.后现代主义21.田汉创作的以刘金妹、梁若英、李新群三位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是(B)。A.《三个叛逆的女性》B.《丽人行》 C.《三姊妹》D.《漳河水》22.老舍笔下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的主人公是(C)。A.“张大哥”B.张天真C.“老张” D.“张先生”23.《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是(C)。A.土改积极分子 B.地主C.赶车老把式 D.小商贩24.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剧本是(A)。A.《终身大事》 B.《泼妇》C.《幽兰女士》 D.《咖啡店之一夜》25.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的理论建设文章是(B)。A.《文学改良刍议》B.《文学革命论》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人的文学》26.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暴露国民党特务统治黑幕的小说是(C)。A.《第四病室》B.《蚀》C.《腐蚀》 D.《灭亡》27.曾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编辑《红黑》、《人间》等杂志的作家是(A)。A.沈从文B.郁达夫C.柔石D.徐志摩28.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题记的作品是(B)。A.《原野》 B.《日出》C.《子夜》 D.《骆驼祥子》29.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为内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说的作者是(D)。A.许地山B.郁达夫C.沙汀 D.艾芜30.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D)。A.《火把》B.《吹号者》C.《北方》D.《黎明的通知》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以下作品中,合称为“农村三部曲”的有(BD)。A.《幻灭》、《动摇》、《追求》B.《春蚕》、《秋收》、《残冬》C.《惶惑》、《偷生》、《饥荒》D.《青龙潭》、《香稻米》、《五奎桥》E.《古潭的声音》、《湖上的悲剧》、《获虎之夜》2.收入鲁迅所编“奴隶丛书”的作品有(BDE)。A.《八月的乡村》B.《丰收》C.《祝福》D.《生死场》E.《呼兰河传》3.以下作品中,历史小说有(AB)。A.《采石矶》B.《屈原》C.《大泽乡》 D.《子夜》E.《上海屋檐下》4.有关“萧红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A.是一种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小说别体B.力求写真而不浓抹重彩C.结构严谨、情节紧凑D.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完整E.词藻华丽、文采飞扬5.以下剧作中,在延安解放区较有影响的戏剧有(BDE)。A.《刘胡兰》B.《白毛女》C.“好一记鞭子” D.《王秀鸾》E.《兄妹开荒》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1.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2.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1、 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并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2、 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3、 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2.简析田汉早期话剧的主要特色。充满个性解放思想和对封建思想道德的反抗,表现出五四时代精神;艺术上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直接和强烈的抒发,重视戏剧氛围和情境的诗意渲染,在浪漫气氛中流露青春期的感伤和留恋。3.举例说明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人物塑造“不脸谱化”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和成就:人物各个性。描写农民既写出他们的革命性,也不回避小生产者思想上的一些弱点;描写地主富农的阶级特征,而不脸谱化。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主要有张裕民、程仁、老家民侯忠全。张裕民是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的主要骨干,工作踏实,人很能干土改工作组组长文采真实不信任他,但他能找土改工作组其他成员谈心,主动介绍村里复杂情况他阶级警惕性高,当地主要提前卖果子时,他便于工作将果园管起来,以保护土改成果和农民利益;对被地主拉拢腐蚀的村治安员张正典的异常举动,他看到眼里,指斥他的错误言论。他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团结广大群众,终于斗坐侄了恶霸钱文贵。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概述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就。1927年~1937年的文学思潮的总的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这两大文学思潮的并存和论争。大革命失败后,创造社、太阳社在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与鲁迅、茅盾等开展革命文学论争,这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影响巨大;但以创造社、太阳社为代表的初期革命文学思潮无论是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1930年左联成立,革命文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团结了广大革命作家和文学青年,不断克服自身的错误倾向,形成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思潮。1936年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左翼文学界发生两个口号论争,革命文学运动和革命文学思潮向抗日救亡运动的思潮转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特点是强调文学与革命、与政治的联系,文学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艺脱离政治而自由。这时期的“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虽然具体文学主张各有不同,在文学脱离政治而自由这一点上,程度有轻重,却有其一致性,汇成本时期一股不小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其中有些流派和革命文学发生思想论争。以上就是文艺与革命、与政治的关系而区别的新文学的两大文学思潮。就创作态度、创作道路和艺术方法而言,则这时期新文学仍以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基本是是现实主义的,上一时期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创造社、这时期提倡革命文学,其主干作家都向现实主义转化,如郭沫若、郁达夫的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加重,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成为中国诗歌会的主干人物;浪漫主义戏剧团体南国社转向,主干人物田汉剧作中现实主义的成分加强,茅盾等左翼作家创作了《子夜》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小说。这时期,巴金、老舍、曹禺等民主主义作家创作了《家》《骆驼祥子》《雷雨》《日出》等现实主义杰作;文学研究会叶圣陶、李劼人等作家,创作了《倪焕之》《大波》等现实主义长篇;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创作了一批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北方的“京派”作家,其创作也多数属于现实主义。这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作为文学语法的现实主义文学,在这时期更为发展壮大结出丰硕成果的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前一时期相比大大减弱,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新月社向现代主义转向,湖畔诗社等已停止活动;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这时期却有所发展。以戴望传舒为首的现代诗派是本时期诗坛的重要流派,后期新月社向现代主义转化,汇成一股不小现代主义思潮;在小说方面,以施蜇存为代表的心理分析派,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是这时期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小说流派;戏剧方面,曹禺的《原野》是本时期具有浓重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2.试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五四时代精神,是一种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是民族觉醒的反帝爱国精神。郭沫若《女神》正是充分表现了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彻底否定,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的狂飙突进精神,热烈抒发了爱国情思。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女神〉的个性解放要求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个性解放不仅是个性本身,而是将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个体与社会、大众、民族、国家为一体。因此,〈女神〉中的“自我”不令是诗人自己,而且是包含上述内涵的:大我。《天狗》中天狗的形象,把日月星辰和全宇宙都吞了,“我便是我了”。这我便是全宇宙了。这里也有着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形象,《炉中煤》中的炉中煤形象,也类此。第二个特点:个性解放要求既表现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表现为破坏一切旧物实现新我的精神,《天狗》中的“我是一切星球4 底光”,“我是全宇宙底能的总量”便是对自我价值肯定的夸张的诗意表现;而这具有如此巨大的光和能的得的“我(天狗)在飞奔、狂叫、燃烧,在自毁,要爆炸,这种冲决一切罗网,毁灭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五四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意的极度夸张。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这是和上述个性解放要求密切相关的一个内容。对黑暗罪恶的旧世界旧中国及一切旧事物旧礼教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女神》的主要精神,在《凤凰涅磐》中,凤凰积午木自焚,自焚前的凤歌与凰歌,对旧世界发出了最强烈的诅咒,倾诉了在这黑暗世界中的痛苦、羞辱,并借群鸟歌鞭挞、嘲讽了这黑暗世界同流的各类人等。反叛旧的为了创造新的,凤凰自焚后更生,不仅凤凰更生,而且是“一切的一切”更生,更生的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热诚、热爱、欢乐、和谐、生动、自由、悠久的凤凰和新世界,表现出诗人的理想和向往。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么凤凰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在《炉中煤》中诗人就把祖国比为“年青的女郎”而以有着“火一样的心肠”的炉中煤自喻,为“年青的女郎”燃烧,献身。郭沫若《女神》的主要思想是个性主义、泛神论、爱国主义。这三者交融为一体,郭沫若从泛神论吸取“本体即神,神即自然”不断的破坏和不断的创造是事物发展的法则的唯物主义成分。泛神论思想使《女神》中的自我,常和民族、国家、宇宙成物融汇一体。因此,我们上面分析《女神》的三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也窃相边。《女神》这互有联系的几方面的思想、精神,最充分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182 评论(11)

霸王V风月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 )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 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2、创作模式由传统单一和一元比(二元对之模式)转向多元化格局,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创作式样、思潮、流派。创作题材上也由过去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宏大题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 了解了新时期文学的这样一些特点后,我们就从诗歌、小说、散文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新时期的创作。 第一讲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对传统的恢复与延续:这一阶段主要指1976年、1978年拨乱反正期间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活动。 回归诗人:指一批在五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创作,在拨乱反正后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把这一批诗人称作回归诗人。这一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艾青、公刘、流沙河以及曾卓、绿原等原七月派诗人。 代表作品有:艾青《鱼化石》和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这里我们仅以《鱼化石》和《悬崖边的树》为例来看一看诗人重返诗坛的心情: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归来诗人(或复出诗人)诗歌创作被禁锢许多年后形成艺术家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阶段,艾青复出后诗歌上开始出现哲理化倾向,表现在多从时代特征入手处理题材,对生活现象超越写实性描述,从而将生活现象上作为对历史观和人心态的概括上来。 回归(或复出诗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诗人: 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等。 2、“胡风事件”中受牵连的七月诗人:绿源、牛汉、曾卓等 3、与主流文艺观念相左的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二、对延安文艺传统诗歌的质疑和突破 崛起诗群:一批于文革中被迫到边疆从事劳动改造的作家,在劳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拨乱反正后,开始在诗坛崛起的诗人。 崛起是相对,七十年末期间的回归而言,标志着中国新诗对传统创作模式的突破,这种崛起不仅包括80年代早期的朦胧诗群,甚至包括后来的实验诗群。 朦胧诗完成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突破过程,这群反“正统”的青年先锋诗人一开始就表现创作上的难解、晦涩,表现出与当代诗歌规范背道的叛逆特征。学术上把这一批诗人的创作划分成了三个时期:(1)滥觞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2)涌流期(1978年《今天》);(3)发期期(1983年后) 三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有:多多(原名栗世纪)(一个阶级的血流尽了/一个阶段的箭手仍在发射……) 北岛(赵振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顾城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三、对艺术的新探索——新生代诗人 经过朦胧诗人的传统的突破以后,新时期诗歌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艺术探索的新阶段——实验诗。实验诗人把艺术探索作为一种尝试,他们毫不掩饰他们是凡人,是小人物,他们的诗歌探索就象实验室里的摸索。研究者们因而冠以实验诗之名。实验诗的探索过程中一开始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流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中一些主要诗人和流派。 海手,查良海,1989年于山海关卧轨自杀,代表作有《以梦为马》或《祖国》。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风/ 和物质短暂的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 走在同一道路上……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我就不全篇介绍《祖国》一诗,但我们从诗人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和烈士和唱,走在同一道路上”的诗人的形象的这一主题。 2、莽汉主义与李亚伟 李亚伟与万夏、明王等作家共同创作的流派。李亚伟有作品《怀旧的红旗》、《中文系》(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铒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后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李白的导游,然后/再去撒网/要吃透了《野草》《花边》的人/把鲁迅存在银行,吃利息……) 3、非非主义:由周佑伦和蓝马等人组织发起的在《变构:当代艺术启示录》中指出了明确的主张。 4、他们文学社:韩东、于坚等。 5、整体主义:或叫新传统主义的宋渠,宋炜、廖亦武、欧阳江河等。 6、西北:有诗集《中国的玫瑰》《 光中的蝙蝠》新生代诗歌呈现出风格流派的多元化,为我国诗歌中兴注入了一湾清泉。 第二讲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小说大抵也经历了思想突破,(70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艺术手法的探索阶段。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思想突破阶段经历了三次比较的文艺思潮:伤痕文学、反思学、改革文学,在三次主要的大文学思潮之下,又有若干小的文艺思潮,火墙文学、知青文学等,这里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三次文艺思潮和具体的作家作品。 伤痕文学: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文艺思潮,以《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回忆十年浩劫带给人精神上的扭曲和伤痕的文艺思潮。 代表作:《班主任》、《伤痕》、《回答》、《哥德巴赫联想》。 反思文学:在“伤痕”思潮的基础上,对动乱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文学思潮。代表作《邢老汉与狗的故事》、《芙蓉镜》、《漏斗户主》 改革文学:经历“伤痕”和“反思”之后,呼唤表现城市工业和乡村改革的文学思潮。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人生》,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我们可以看得出新时期小说思想突破的三个阶段: 伤痕文学是对十年浩劫的反省和否定,其创作主体多为青年知青作家,这些作家在悲剧感伤的基调下回顾十年动乱的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的创痛,其意义在于伤痕文学作品的批判与揭露的社会意义。 反思文学则不停留于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伤痕上,而是开始对当代生活的悲剧性进行回顾和思考,其主体是一批“复出作家”,这些作家对“伤痕”进行了进一步深思,挖掘了造成伤痕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从“伤痕”思潮的悲剧,伤感的感性认识开始向较为理性的挖掘过渡。 改革文学则是在“伤痕”和“反思”过后“痛定思痛”,对社会生活重新审视,延续了反思与“伤痕”的现实主义干预精神,将创作的领域由对过去的反省反思开拓到对未来的展望上来。 从“伤痕”到“反思”、“改革”文学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小说思想突破的三个阶段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思想感悟过程,我们也能看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之间的内在区别。 我们要学习思想突破阶段的主要作品有 刘心武的《班主任》 古华的《芙蓉镜》 路遥的《人生》 张贤亮的《唯物主义启示录》等 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阶段: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阶段有其思想、社会历史背景,这里我们先来对这些背景做一下简单分析: 经历思想突破阶段后文学向 的回归,和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一样,新时期文学经过思想启蒙突破阶段后,开始向人文的道路上回归,题材上开始一改以往描写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宏大题材向表现日常凡人琐事生活转变,艺术手法上由过去的重叙事向多元化叙事方向过渡。 这样一种多元化的叙事是随着70年代末期文艺解思想的突破,对西方经典名著的泽公的进一步放开,西方“现代主义”逐步被泽公入围内,从而在国内引起了新时期风格迥异的艺术探索,这是我们来对新时期这些文学流派和思潮做一些简单介绍。 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和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一样,新时期经历了“伤痕”“反思”的思想启蒙突破后,文学创作也开始将向人本道路上回归,具体表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共名的传统开始被抛弃,开始转向新时期的无名,创作由反映社会历史的重大问题向对人0本身的思考上回归。 这一类作品主要有:《爱,是不能忘记……》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受戒》《大海纪事》 《黑骏马》等 2、中国新时期的现代主义:对西方经典著作借鉴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新时期的现代主义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最具有探索性,最远离我国文学传统的流派,当其以非理性、反传统、荒谬感来揭示文革历史,有其特殊的意义。 2、在艺术上的求新探索,起到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多元化,为我国小说形式探索提供了实践经验。 3、但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明显带有人生荒诞、感伤的基调,把该基调作为人生的常态则太过之。作品有《春之声》、《冈底斯的诱惑》、《红高粱》。 3、由反传统向传统的回归一:寻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新时期现代主义的躁动之后,很多作家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创作出了一批带有浓厚民族文化意识的作品。这一类作品有《棋王》《爸爸爸》(市井小说) 4、新时期军旅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小说与传统的军旅小说相比,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从五十年代战争题材小说和六十年代军旅题材的小说,中间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军旅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红明》《红岩》 2)八十年代中期以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为背景的战争小说《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 3)摒弃社会政治化视野,探寻个性化心理的结构模式《绝望中诞生》 5、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文艺思潮,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柏、叶北言、苏童等。作品有《一地鸡毛》《烦恼人生》《风景》《狗日粮食》等。 新时期小说呈现复杂纷呈的景象,且作品批评,以上是对新时期艺术探索阶段的一些思潮和流派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三讲 新时期散文和其他文艺作品 新时期散文创作主要涉及一些老作家回忆录、学者随笔和部分作家的抒情散文。 1、老作家回忆录:杨绛《段六论》 巴金《随想录》 2、学者随笔:程炳《文化苦旅》 舒木、王小波等学者随笔亦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又一收获。 3、贾平凹和《商州系列》散文。

249 评论(10)

无敌美苏苏

他们的作者都谁?

106 评论(10)

亓亓小屋

[动态ppt制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细数那些能被历史记住的作家

35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