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丰是小兔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特殊句式。 2.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能力目标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情感目标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把握曹刿的形象。难点:理解鲁庄公在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中的作用。三、学情分析《曹刿论战》是一篇中考篇目,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初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中学学习,已经学习了三十多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一部分同学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不能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因此应该引导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就很重要。四、重点解读分析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思考: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可以战胜强大的齐国?1. 作者简介: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双目失明鲁国人,曾任鲁太史著《左传》、《国语》2. 关于《左传》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以后二百多年的历史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代表先秦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3.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以时间为顺序,理清行文思路。(战前——战时——战后) (2)从题目入手,了解详略安排 (详——略——详)4. 梳理内容,研析人物(一)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并分析曹刿的人物性格。(1)在长勺之战全过程中,曹刿做了什么?曹刿:请见——论战——从战——论胜 (2)用“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句式归纳,了解曹刿的性格特征。示例:从“曹刿请见”中可以看出,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有德 有识 有能 有谋(3)从原文中找出能概括曹刿性格特征的核心词语。远谋过渡:长勺之战全过程中,曹刿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证明了他的“远谋”,犹记得他战前请见时说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二)结合“肉食者鄙”一句展开探究,说说鲁庄公是否“鄙”。(1)以鲁庄公为线索人物,理清内容。鲁庄公:见刿——用刿——问刿(2)从原文中筛选信息,说说鲁庄公的“鄙”。(3)从原文中筛选信息,说说鲁庄公的“不鄙”。虚心听取意见 大胆任用人才 为真知而求教※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看待一个人(三)全面归纳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取信于民,把握战机,善于用人小结板书:五、基础知识积累1.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2.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3. 古今异义词 (1)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 (2)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3)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4)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5)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狱 (6)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7)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以、能够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4. 一词多义 (1)师:遂逐齐师(军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2)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3)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用来) 5. 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2)望其旗靡 靡:倒下 (3)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4)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5)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6.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 必以(之)分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3)倒装句 何以战:以何战。六、比较阅读【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2)济(3)。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通“阵”,摆好阵势。1. 解释下列词语(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2. 翻译下列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 3.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预习导学 一、预习新知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预习点拨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思考以下问题:1. 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2. 邹忌的劝说有什么特点?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弗敢专也(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①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②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③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④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 填空。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 史书,相传是 时期鲁国人 为孔子的《春秋》加以解释说明而作。②《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鲁军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课内阅读】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②神弗福也 福:7.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 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 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 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8. 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C. 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 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10. 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②③11.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12. 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作简要分析。13. 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14. 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15. 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的这一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中考链接】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十年春,齐师伐我师: (2)肉食者鄙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4)既克,公问其故克: 2. 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 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它们分别是:文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任选两个作答)(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4)既克,公问其故 故: 。6.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彼竭我盈,故克之。7. 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8.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9.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试题答案【基础知识】1. jiàn bǐ biàn bó fú fú 2.(1)原因,缘故 所以 (3)听从 跟随(2)凭借 把 按照,根据 (4)他(曹刿)的 其中 他们(齐军)的3. ①参与 中间 ②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④官司,案件 监狱4. ①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神灵不会保佑你的。②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依据实情处理。③这是尽了自己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让我跟您同往。5. ①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②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课内阅读】6. ①通“遍”,遍及,普遍。②保佑、赐福。7. C 8. C9. ①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10.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 不多余。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12. 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作战。13. 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在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4. 齐师倚仗国强,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的曹刿善谋,鲁军善战。15.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这一选段在行文上,仅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了简单交代,而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中考链接】1. (1)军队 (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3)虚报 (4)战胜,攻取2. C3. (1)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衰竭了。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 (1)徧:通“遍”,普及,普遍。(2)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3)再:第二次。(4)故:原因,缘故。6. (1)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7.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8.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 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秋日偶语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7)忠之属也(8)可以一战2.翻译下面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7.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8.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9.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10.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句中的划线词语。(1)公将鼓之(2)公将驰之2.翻译下面的语句。(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4.用原文语句回答。(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第一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7.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参考答案(一)1-2题答案略3.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4.(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5.(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曹刿请见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10.有爱国心和责任感(二)1-2答案略3.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二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6.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7.急躁冒进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1.语言 议论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曹刿论战一、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 编写的。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二、词义:小大之狱( ) 小信未孚( ) 公将鼓之( ) 望其旗靡( )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再而衰( )既克( )可以一战( ) 彼竭我盈( )弗敢专也( )忠之属也( )( )遂逐齐师( ) 神弗福也( )牺牲玉帛( )弗敢专也( )三、句义: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彼竭我盈,故克之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四、默写:1、曹刿论战的背景是2、表明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忠之属也的标准)5、文中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7、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8、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9、本文主要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五、理解:1、,出自本文的成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今义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其中“我”指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5、作战时,曹刿和庄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智慧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说说。7、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8、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9、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0、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A乃入见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B战于长勺 所欲有甚于生者C其乡人曰 其中往来种作 D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一战五、拓展:1、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2、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谈看法。3、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7、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8.补出下面句中省略的成分。(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9、断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0、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案:一、春秋左传注 春秋 左丘明 齐鲁长勺之战 二、案件为人所信服 击鼓进军 倒下 参与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第二次 已经,……之后 可凭借这个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独占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类 追赶 赐福、保佑 丝织品 独自占有 1、十年春,齐师伐我。2、曹刿请见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沉着、冷静、谨慎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8、彼竭我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9、语言,远谋,鄙五、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2、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鲁国 3、(1)是本文的线索(2)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4、政治上取信于民5、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7、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为,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8、爱国热情 深谋远虑9、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0、对比 11、A五、1、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知靠勇气2、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我认为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6、曹刿有爱国热情,敢于负责任,有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7、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8、曹刿 它(之)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题意,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词语解释: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2.句子翻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4.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5. 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