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丫头
刻苦几季,为好成绩,知识渊博,创造力多,分秒必争,只为成功,祝: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时能超水平发挥。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20*1分) 1.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 的历史向前推进 万年 万年 万年 万年 2.“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 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C.秦始皇 D.大禹 4.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记载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禹时期 D.西周建立时期 5.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秦朝 经济 盛产鱼盐、 经济富庶 政治 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外交 尊王攘夷、扩充疆域 6.右图表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的史实? A.晋文公 B.周武王 C.楚庄王 D.齐桓公 7.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面的是 A.燕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0.“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所属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11.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观点,这一观点与下列哪家学说基本一 致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春秋墓葬蚌埠双墩1号墓是“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是该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编钟正面都刻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 等19个字。这些字的字体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13.国内博物馆馆藏的两件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如下图)被戏称为是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和“愤怒的小鸟”。请问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 B.原始社会末期 C.商朝 D.西周 14.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深刻剖析了中国古代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万里长城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5.“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制度由来已久,这种制度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D.秦朝 16.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 字,并以隶书刻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7.“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 读书。”这首诗对秦朝哪一历史事件作出评价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修筑长城 18.如果你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亲临右图所示的学习场景,所用的主要教材是 A.天文算术之理 B.法家治国之道 C.《孙子兵 法》 D.儒家的五经 19.儒家思想自诞 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曾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什么时期?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末和春秋末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二、判断题(6*1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1.炎 帝部落联合黄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从此,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 2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世袭制”被“禅让制”取代。 23.商朝多次迁都,一直到商 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所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商。 24.为了抵御匈奴,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25.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 推翻了秦朝统治,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26.刘邦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为以后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 基础。 三、填空题(6*1分) 27.我国远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定居生活,如河姆渡人居住在 ▲ 房屋里,半坡人居住在 ▲ 房屋里。 2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 29."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形成了 ▲ 学术局面,秦朝时实行 的 ▲ 使得这种局面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四、材料分析题(3*6分) 30.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商君”领导了哪次改革?(1分)材料二中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措施?(1分) (3)《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1分) 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 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2分) 3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 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探究二 经济篇 (2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2分) 探究三 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3)右图所示,是中国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1分) 探究四 感悟篇 (4)综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1分)(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C D D B C C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C C C D D B 二、判断题(6*1分) 21、 A 22、 B 23、 A 24、 A 25、 B 26、 B 三、填空题(6*1分) 27、 干栏式半地穴式 28、 夏朝 秦朝 29、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四、材料分析题(6′*3) 31、(1)主张:“仁”。 原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政治、国家的统一。 (3)评价: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大教育家。 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2、(1)分封制 郡县制 (2)水稻 粟 (3)甲骨文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有星星的夜
对待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认真、自信。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希望你们喜欢。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1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某遗址考古发现一枚针,针长82毫米,针身光滑,针尖圆锐,针眼窄小,经现代科技手段测定,此针不是木质,距今约二万年。据此推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此针可能为骨制 ②这些居民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④居民已有追求美的思想意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石斧 耒耜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4.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5.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遗址 ②元谋人遗址纪念碑 ③北京人遗址 ④河姆渡遗址
A.① 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6.在古史传说中,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开辟集市,被誉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创始人的英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7.“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同你同归于尽!”这 句话中的“太阳”指
A.夏王桀 B. 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8.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更替的顺序是
A.夏周商 B.夏商周 C. 周夏商 D.商夏周
9.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2016年属于
A.公元20世纪20年代 B.公元20世纪初期
C.公元21世纪初期 D.公元19世纪20年代
10.西周统治者非常注重“礼仪教化”,你认为“礼仪教化”的作用是
①教化民众,稳固统治秩序 ②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 ③调节社会矛盾,解决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 ④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只对统治阶级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从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条件来看,决定性的因素是
A.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B.统治者的个人能力
C.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D.战争确立霸业
12.关于早期中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是研究夏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C.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D.都江堰是春秋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13.铁制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下列图片反映的铁制农具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夏朝 B.商 朝 C.西周 D.战国
14.成语故事为我们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提供了许多有趣的信息。《吕氏春秋》中记载道:荆庄王立三年,成公贾入谏,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 鸣将骇人。请你猜猜这是哪个成语故事的由来?
A. 问鼎中原 B.笨鸟先飞 C. 惊弓之鸟 D.一鸣惊人
15.“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1959年考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16.“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里的“典册”中的文字应该是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小篆
17.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18.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草文字
19.现在世界上还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仔细想一下,如果战国诸子中有人来到现代,他们谁会第一个指责霸权主义
A.墨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20.《饮冰室合集》中记载到:“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尧、舜 B.黄帝、炎帝 C.孔子 D.禹、启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 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9分):
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
(1)图1、图2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
征服自然的结果。居住图1房屋的原始居民
叫什么?图2的房屋名称叫什么?(2分)
图1 图2
图1 图2
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例:
(2)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谁治水成功?战国时期,为了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李冰父子的成功典范是什么?(2分)
(3)战国时期,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自然”的是哪家学派的观点?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什么观点?如果你违反了纪律,该学派会怎样处理你?(3分)
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一个事例。(1分)
(5)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 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学生应该怎么做?(1分)
22.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0分)
材料一: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 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3分)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2分)
(3)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1分)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明和小芳产生了分歧(见图)。
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1分)
(5)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1分)
(6)这次变法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样重要的影响?(1分)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启示?(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5分)
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 《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1分)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1分)
(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 史记》
材料二:史书记载: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
材料三:(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
材料四:“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请回答:
(1) 材料一讲的是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什么制度?这种制 度对当今社会有无借鉴意义?请简要说说。(2分)
(2)材料一中的制度被材料二中的什么制度所代替,开始了“家天下”?(1分)
(3)材料三表明西周实 行什么制度?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是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1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D B A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D B C C C A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0分)
21.(1)半坡居民(1分) 干栏式房屋(1分)
(2)大禹(1分) 修建都江堰(1分)
(3)道家(1分) 无为而治(1分) 顺其自然,自我觉醒(1分)
(4)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等等。(符合题意的任一事例即可)(1分)
(5)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事件:商鞅变法。(1分)
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2分)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分)
(3)“倾邻国而雄诸侯”。(1分)
(4)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达到任意一点即给分)(1分)
(5)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的死亡而失去了政治支柱。(1分)
(6)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来坚实的基础。(1分)
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1分,只要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23.(1)孔子(1分)
(2)儒家(1分)“仁”和“礼”(1分)
(3)首创私学(1分)
(4)有教无类(1分)
24.(1)禅让制。(1分)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1分)
(2)王位世袭制。(1分)
(3)分封制。(1分)目的:为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1分)
(4)推行县制。(1分)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