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2

呵呵呵达
首页 > 考试培训 > 2019浙江高考试卷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天啾啾酱

已采纳

浙江高考理综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物理 评析1:物理学科组

“重视基础、突出思考、联系实际、注重探究”是高考物理命题的总思路。在命题中,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力求做到全面考查知识点,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试题力求稳中求新,控制难度,强调区分度。 一、重视基础,回归教材 第14、15、18题的素材均来自教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第22题用伏安法测电阻,考查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引导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更多关注教材、重视实验。 二、突出思考,考查能力 第19、20题通过常见物理情境的设计,对考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第16题考查天体运动的规律,要求考生在思考中估算,避免繁琐运算。第23题第3小题要求考生根据“靶上只有一个弹孔”的现象,思考形成现象的原因,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联系实际,重视运用 倡导“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第17题把生活中船的浮动与简谐运动联系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第24题的素材来源于工程实践中的测速传感技术,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探究,引导创新 第21题在学生实验“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两根弹簧的形变量与弹力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运用基本实验技能探究新情境下的物理问题。命题关注科技前沿,引导创新。第25题取材于航天技术中的离子推进器。为了便于考生建立物理模型,试题对离子推进器做了合理的简化。各小题的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分析建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评析2: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沈启正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何文明 今年物理试题基于核心知识,彰显能力立意,注重实验探究,强调新情境应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引导物理教学中摒弃题海战术有积极的意义。试卷梯度分布合理,难度适当。 一、常规模型透新意 第14、15、18题等素材均来自教材,第16、19、20题虽是常规模型,却透射着新意。例如第16题考查行星的多卫星运动规律,虽似常规却融入了估算环节;第19题则把常规的斜面问题与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相结合;第20题用电流随时间变化图象考查运动、力和功的概念。这些试题彰显了重视基础,突出思考的命题思路。 二、实验探究显变化 第21题是根据学生实验“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改编的,但两根弹簧的串接却增加了探究味,使学生无现成模型可套,只有深刻理解原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才能正确应对这一变化。 第22题用伏安法测铅笔芯电阻的实验同样也融入了新元素。电流表的内、外接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本题看似常规,但用所测数据点绘制的图线作对比却不落俗套。 三、情景多样涵盖广 试题研究视角新颖,涉及生活、生产与科学实践的多个层面。第17题分析游船随波浪起伏时游客能够舒适登船的时间,第23题研讨装甲车的运动学问题及机枪射击的弹孔位置,第24题探求发电测速装置中的铝块速度及机械能损失的问题,第25题以太空飞行器的动力系统为背景,思索如何提高离子推进器中氙气的电离效果。素材看似上天入地,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些问题全部来自最基本的物理模型。 试卷计算题各小题的设问由浅入深,梯度设置合理。例如第23题第(3)题要求考生根据“靶上只有一个弹孔”的现象,思考形成此现象的原因,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第25题的第(3)、第(4)题考查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 化学 评析1:化学学科组 理科综合化学高考试题的命制遵循“科学、公平、准确”的原则,按照《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 一、力求稳定落实双基 试题的命题风格、题型结构、呈现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客观题重点考查了化学学科素养、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无机离子的推断,有机物的性质、检验和转化等。主观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的推断、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 二、突出主干体现应用 试题内容的选取始终围绕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但试题背景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及实际应用价值。如氨氮废水的处理,电动汽车中的储氢电池,饮用水的消毒,燃煤中固硫效率的提升,营养品葡萄糖酸钙的制备,药品普鲁卡因的合成等。 三、坚持杜绝题海 本卷所有试题均为,立足于应用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原理来解决问题。试题取材新颖,以能力立意。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检验考生吸收、整合、应用信息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查方式避免了题海训练,引导中学课堂教学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方向转变。 四、设问多样层次分明 试题重视分层选拔的功能,不仅客观题难度系数有梯度,而且主观题更是通过多种设问方式,考查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各大题入题容易,但随着设问的深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满足高水平学生的挑战欲望,兼顾了中学分层施教和大学的分层选拨。 总之,试题重视基础,关注能力,取材考究,立意鲜明,难度适中,体现了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对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评析2:富阳中学特级教师董君 杭州第二中学特级教师张永久 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在紧扣考试大纲的前提下,在题型结构、呈现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均基本保持了往年的命题风格。试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区分度好。在考查中学化学核心知识、学科特点和方法的同时,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在稳定中见创意,于细微处见特色。 一、注重化学学科的整体知识的考查 试卷客观题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物质性质、基础实验、学科方法和知识应用等多角度考查了化学学科素养、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元素周期表、有机物性质、电化学、溶液化学及离子的推断等内容。主观题考查了无机物组成的推断、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及有机化学等。 二、突出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与时代性 试题背景在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及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开展了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察,如光解水与电解水的经济性比较、用氨氮废水的处理考察氧化还原与电解的基本知识、通过单细胞检测技术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和浓度计算问题、用储氢电池考查电化学基本原理、以饮用水消毒为背景考查溶液化学平衡问题、以雾霾为背景考查了离子的重要性质及鉴定、通过燃煤固硫效果的讨论考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以营养品葡萄酸钙的制备和药品普鲁卡因的合成为背景,分别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有机物的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 三、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化学思维与方法 试卷问题设计角度多样、层次鲜明,既符合化学逻辑思维,又符合学生的应试心理。在考查化学知识、原理和应用方法的同时,以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创新意识与学科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题海训练的弊端,对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019浙江高考试卷

105 评论(15)

飞龙在天了

语文是高考的首门应试科目,其中的作文题目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下面我整理了2019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精神与浙江人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2018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难度系数。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主题限定的强烈地域色彩对考生未必是坏事,毕竟这也是他们所熟知的环境。探讨浙江精神与浙江人,落脚点当然还是人,不过必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336 评论(13)

jinyulan1985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宾语的省略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1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