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0

zhang小美123
首页 > 考试培训 >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遥CITY

已采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之所以决定购买的行动是在购买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们的行动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行动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行动的动机。需要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体验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健康美丽,但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们购买化妆品的行动,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于心中。只有当某厂家生产了该种产品,并且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美容愿望的化妆品后,消费者才会去商店购买此类化妆品。这是在满足愿望的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动。只有这时,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过这样一段名言:“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譬如,男人们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选购领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领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带表达了买主的性格,它会使买主感到满意。为什么有的人非进口家电不买?有的人就喜欢国产家电?而喜欢进口家电的人之中,何以有些执意选购美国品牌,有些非日本货不买?原因是,有些人坚信惟有进口货才符合自己的格调,能够衬托自己比较洋派的生活风格。像住在豪华宅邸的人,家中物品一律高贵华丽、气派大方,美国进口家电便是这类人的最爱。而有些讲究精致感受的人,一定坚持精致细腻见长的日本家电。特别是精品服饰等产品,尤其和人的整体形象关系密切,顾客购买时会非常注意是否与自我形象互相搭配,所以人们在配眼镜时,每个人都会计较镜框与脸型、个性的搭配,深怕配错了镜框会让自己不像自己。所以,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在设计中,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消费需要心理与设计的关系:(1)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注意”是心理认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并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而这些元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注意。 (2)情感与联想。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则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诸多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但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绘制食品包装时,不要用或少用蓝色、绿色。而尽量多的使用橙色、桔红色等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的色彩,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购买滋补类产品,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包装的商品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比较感兴趣。这就是商品包装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效果。 (3)成功的商品包装不仅能激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 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牢记,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的个性特性,拥有简洁明了的文字、图像,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

198 评论(9)

酸奶娃儿

”准实验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注意:实验中。在一所小学随机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注意,这是实验前的准备,还没有对象就还未进入实验中。一旦选定班级,就具备已有对象,实验就可以开始了。不要混淆了实验前的随机选择对象,与实验中抽取对象中的个体被试。题目”平均“就说明了,该实验是以这个整体对象来实验的。

280 评论(10)

一点流殇

二、简述题: 1、内因影响外因。心理影响行为为主导。同时外界原因也会导致内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行为。 2、研究用户心理,不仅能够提供用户的直接需求还能提供用户的潜在需求,让用的爽就能想用此产品。 根据人的行为心理,设计是有可视性原则,抓住这个原则涉及的东西能让用户一看就明白怎么用。问答题: 1、在人类消费行为中,是由少数的感性消费带动多数的理性消费。客户人群的分布形成一条正态分布曲线(曲线类似A罩杯女生平躺时的乳房的纵向剖面图,哦好吧括号部分原著中没有……),并且可以分为五类角色,创新者(占比);早期接受者();早期追随者(34%);晚期追随者(34%);滞后者(14%)。 2、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3、⑴消费习俗 ⑵宗教信仰 ⑶道德规范 ⑷价值观念 ⑸审美观念 这些复杂的因素合成了购买者:当他看到这件东西的时候 灵光一闪“这东西就是我想要的”。 4、态度具有:⑴经验性。个体之间的态度差异常常是由于经验不同而造成的。 ⑵倾向性。态度总是有一定的倾向和活动趋势。社会制约性。个体的态度与与所属群体的关系极为密切。 ⑶ 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⑷ 可变性。态度也是可变的。态度的变化有程度性质的变化。 5、怎样理解态度的结构?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为什么要理解他,也就是解决人的问题:态度的不同功能是与个体不同的内在需要相联系。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要有效地形成和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其支配着这一态度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什么。这种个体差异性,必须要针对个体来理解从而扩大到群体。 态度的结构首先是刺激:商品、商标、广告等,可测的自变量。到中间变量情感、认知、行为倾向。在到可测的自变量人的 情感的语言表达、信念的语言表达、行为的表达。 6、A 简单重复: 实验证明:重复可能发展起积极的态度。 B 条件化的学习: 如果某商标和品名等标志重复地联系着某种奖励,便可以形成一种赞成的态度。 C 观察的学习: 因为态度的形成的方式实质是建立在模仿、暗示和顺从的基础上的,所以广告上的人物和情境要能适宜消费者。 D 态度学习的信息加工方式: 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掌握得越多,信息可信度越大,便越有可能对它产生更强烈的态度。二、简述题: 1、儿童的消费特点是 : A. 消费能力逐步提高。 B. 消费需求日益复杂。 C. 儿童消费的模仿性强, 趋同心理明显, 尤其是少年期的孩子。 注意的问题:①开发儿童用品市场, 要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孩子喜爱的产品。②开发儿童用品市场 , 除了根据儿童消费心理设计和生产以外, 还要把握家长消费心理。③我们的产品设计人员应当把握家长的消费趋向 青年的消费特点:①表现为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②在青年消费者中 " 炫耀欲 " 和同调性普遍存在③求新求奇、求美求名 注意的问题:①青年人的消费方式是以求新求奇的消费倾向、求美、求名的消费动机和冲动性的购买行为而表现出来的。②买动机的炫耀欲和同调性也很突出。③青年人活跃, 影响广泛, 他们的消费行为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中老年人, 从而扩大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中老年的消费特点:首先 , 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其次 , 中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集中稳定。再次 , 中老年人的消费决策求实随俗。第四 , 中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变化。 注意的问题:①满足其求实、求廉的心理 , 符合大众化的从众心态。②应发现中老年用品市场的新动态。③设计和生产中老年消费品, 应当超越传统的设计思想, 从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审美自尊等精神需求着眼 , 以便占据未来的中老年用品市场。 2、女性 强烈的购买动机 求实的购买心理 从众心理 自信心不足 爱美之心 注重直观 联想力强 男性 被动的购买动机 为满足癖好而消费 购买决策迅速 不太受价格影响 求便心理 自尊心理 3、 所谓家庭 生活周期是指一个家庭从建立、发展到最终解体的整个过程。以核心家庭为例, 一般典型的家庭生活周期分为五个阶段 : 独身期、新婚期、父母期、父母后期和解体期。 独身期 : 目标市场是服装、娱乐、化妆品和旅游消费等。新婚期 : 目标市场是各种家庭用品、家具、家用电器和娱乐性消费等。父母期 : 目标市场是儿童用品、学生用品、食品、服装、玩具和家用电器等。父母后期 : 目标市场是婚姻用品、学习和生活用品、化妆品和书刊杂志, 等等。解体期 :目标市场就呈现各方面需求减少、 而老年娱乐、安全保健和旅游需求增加的趋势。目标市场是服装、娱乐、化妆品和旅游消费等。

17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