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786639854
1.干系2.基因组DNA3.遗传物质4.染色体复制一次5.交叉遗传6.显性致癌7.突变8.完全显性遗传9.罗伯逊易位10.染色体内易位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2.医学遗传学3.假基因与有功能的基因在核苷酸顺序的组成上非常相似,却不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是相应的正常基因在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复制品,由于突变积累的结果而丧失活性。4.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受到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基础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度或遗传率,一般用百分率表示。5.一个基因如果存在多种等位基因的形式,这种现象就称为复等位基因6.一组由于血红蛋白分子遗传缺陷引起的分子结构异常或肽链合成障碍的疾病。7.与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生长相反,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内的另一类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8.在研究与人类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时,在患者基因的编码序列中,或是编码序列两侧的序列中发现某个密码子的拷贝数目远远多于正常个体的拷贝数。9.功能克隆(funetional cloning)是利用疾病已知的遗传损伤而引起的生化功能如蛋白质基酸缺陷的信息,进行基因定位,进而克隆该致病基因10.上皮细胞等的间期核,用碱性染料染色后,在人的女性细胞靠近核膜处可观察到有一个长圆形的小体(长径稍大于1微米),过去叫做染色质,或称为巴尔氏小体。但后来发现了Y染色质,为避免混同,现一律改称为X染色质此标记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有DNA酶I,大肠杆菌DNA聚合酶,3种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如dATP、dTTP、dGTP,一种核素标记的核苷酸32P—dCTP,待标记DNA片段。在极微量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在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随机切开若干个缺口而不是切断DNA或将其降解,然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在切口的3’—OH端逐个加入新的核苷酸,同时由于该酶具有5,—3’外切酶的活性,它同时切除5,端游离的核苷酸,3’端核苷酸的加入和5,端核苷酸的切除同时进行导致切口沿着DNA链移动。新链核苷酸的合成是以另一互补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所以新旧链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由于反应体系中含有一种或两种核素标记的单核苷酸,使新合成的链带有核素标记,所以缺口平移实际上是核素标记的核苷酸取代了原DNA链中不带核素的同种核苷酸。DNaseI是在两条链的不同部位随机打开缺口,从而使两条链都被核素均匀地标记,使得标记的DNA具有较高的放射比活性。 3.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一般都是由单拷贝序列组成的。相对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组显得比较复杂,除了单拷贝序列外,还包括其他简单重复序列、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等等,这些不同的序列在真核生物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各自担当不同的角色。4.一、目前发现的细胞癌基因已超过100种,根据这些基因表达蛋白产物的功能可将细胞癌基因分为四大类: ⑴生长因子类:如c-sis癌基因,其编码产物为PDGF的β链。 ⑵G蛋白类:如ras家族,其编码产物为存在于细胞膜上的G蛋白,能传递生长信号。 ⑶受体及信号蛋白类:如src家族,其编码产物为细胞内的生长信号传递蛋白,通常含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⑷转录因子类:如myc家族和myb家族,其编码产物为存在于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 二、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1.插入激活:指来源于病毒等的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到细胞癌基因的附近或内部而使其开放转录。 2.基因重排:基因从正常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常常是插入一启动子后而使其转录活性增加。 3.基因扩增:基因数量的增加。 4.突变点:ras癌基因的点突变,导致其GTPase活性下降,从而使其保持激活状态。5.原理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具体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按碱基互补的原 则形成双链,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的。由于核酸分子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 法的灵敏性,综合凝胶电泳和 核酸内切限制酶分析的结果,便可绘制出DNA分子的限制图谱。但为了进一步构建出DNA分子的遗传图, 或进行目的基因序列的 测定以满足基因克隆的特殊要求,还必须掌握DNA分子中基因编 码区的大小和位置。有关这类数据资料可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获得。步骤 1.琼脂糖电泳 (1)取一定量的待测DNA样品,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的量根据样品的种类及实验目的的不同而异,对于克隆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取μg即可;而对于鉴定基因组DNA中的单拷贝基因序列,则需要10~20μg;当采用寡核苷酸探针或探针的比放射性活性较低时,则需要30~50μg。 (2)酶切完毕,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3)电泳结束后,EB染色,长波紫外线下观察电泳结果及照相。 2.印迹转移 (1)切胶并作标记(左下角切除),以便于定位,然后将凝胶置于一容器中。 (2)将凝胶浸泡于适量的变性液中,室温下放置1h 使之变性,不间断地轻轻摇动。 (3)将凝胶用去离子水漂洗1次,然后浸泡于适量的中和液中30 min,不间断地轻轻摇动。更换中和液,继续浸泡15 min。 (4)将滤纸,硝酸纤维素膜NC膜(以下简称NC膜)剪成与胶同样大小,NC膜浸入转移buffer中平衡30 min。 (5)按右图操作:逐层铺平,各层之间勿留有气泡和皱折。 (6)虹吸转移12-16h。 3.固定DNA (1)取出转移后的NC膜,用滤纸吸干NC膜,NC膜光面朝上平铺于变性液中变性5min。 (2)用相同的方法将NC膜平铺在中性液上,中和两遍,每遍5min。 (3)将膜夹在两张干燥滤纸间,80℃烘烤1-2h。 4.预杂交 (1)将膜浸入5×SSC 中2min,将膜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 (2)将预杂交液事先在65℃ 预热,然后将10 ml 预杂交液加入袋中,封口。 (3)65℃预杂交1h 以上,不时摇动。 5.杂交 (1)取出杂交袋,剪去一角去除杂交液后,加入5ml杂交液及5μl 变性探针,排除气泡后封口。 (2)将杂交袋放入65℃ 水中杂交过夜。 6.按下列条件洗膜 2×SSC, 50ml 室温 5min /2次 ×SSC, 50ml 65℃ 15min /2次 7.免疫酶联检测 (1)偶联反应 ①用中和液 洗膜2min,室温。 ②用封闭液50ml洗膜30min,室温,轻摇。 ③用中和液将稀释抗体-Dig –Ap 至750 mU/ml ,将膜封入杂交袋,加入5 ml稀释抗体轻摇50min。 ④用中和液 50 ml洗膜,10min ×2次,室温,轻摇,除去未结合的抗体。 (2)显色反应 ①用平衡液20 ml平衡膜2min。 ②将膜装入杂交袋中,加入5ml显色液,避光30min 左右,当出现颜色时不要晃动。 ③用TE洗膜终止反应。 ④80℃烤干。应用遗传病诊断,DNA图谱分析,检测样品中的DNA及其含量,PCR产物分析等。
冰峰之晶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基因病。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2.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 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