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福83
人上了年纪之后,常常独坐窗前回忆过去,感叹人生。年迈的陆游在回忆自己的人生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二十岁左右是一个人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时代,而 在陆游看来,属于他的少年时代,是四十八岁那年的从军西征 。
一个人为什么要在奔五的年龄说自己还是“少年”?四十八岁,今天看来是正值壮年,但是在宋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平均寿命比较低,这个年纪已经是年老色衰,垂垂老矣。苏轼四十六岁时,写“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伤地叹息着自己老了。
但是,陆游不是,四十八岁时,他依旧生龙活虎,甚至可以上山打虎,不慌不忙一枪刺死老虎,毫不逊色于小说中的打虎人物武松。他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还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大侠”。
所谓时势造英雄,陆游那个时代,南宋偏安一隅,奸臣主权,朝廷无能,河山破碎,风雨飘摇,但凡有一点爱国之心者,都有同一个理想,保家卫国,收复河山。
陆游出生于北宋末1125年。金国灭辽,随后南下,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王朝覆灭。在这最坏的时代,他从小跟随家人四处逃难,颠沛流离,看多了战火之下的残垣断瓦,民不聊生,在父辈爱国思想的熏染下, 抗金复国的种子在年幼的陆游心中埋下 。
天资聪颖的陆游,从小饱读诗书,勤练武艺,逐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人才。他最擅长的武艺是剑术,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是文弱书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怀着报国之志,十六岁的陆游第一次踏进了科举考试的考场,结果是落第。三年后,第二次去临安考试,再次名落孙山。陆游十九岁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了,没考中是他才学不够吗?当然不是。原因是,他的家族是主战派,是秦桧的反对派。
陆游十七岁那年,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杀害,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这件事对陆游的震撼非常大,他痛惜,他愤懑,他写诗反对投降求和。于是,和秦桧结下了梁子。一个的理想是抗金北伐,一个一心一意想着卖国求荣,而朝廷大权就握在秦桧手里,陆游的仕途之路怎可能顺利?
陆游第三次参加科考,是十年后。这十年期间,陆游经历了与唐婉的结婚、离婚,又与王氏再婚,生子,父亲离世,等等。十年之后,陆游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身份是荫补登仕郎,九品芝麻官,虚衔。可偏偏这次锁厅试,他遇到的强敌是秦桧的孙子秦埙,好在这次的主考官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秉公对待,陆游得了第一,后面的礼部考试也是第一。秦桧岂能善罢甘休,在皇帝面前说坏话,说陆游“喜论恢复”,殿试的结果可想而知。幸亏,秦桧还没来得及进一步迫害陆游,第二年就死了。
经过与秦桧的“交战”,陆游的名气更加响亮了。秦桧死后,秦党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主战派取得了一些权力。三败考场之后,陆游选择了毛遂自荐,三十四岁,他成功进入官场,做了个县级主簿。两年后,调任京城临安,又一年后,调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主要负责为皇家编家谱,属于史官。虽然没有实际权力,但是他终于有了见皇帝的机会。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大宋子民,不论身份贵贱如何,忧国忧民始终是他心目中的大事。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陆游在呈给黄帝的贺启中表达了誓要为国效命的决心,入见高宗时“泪溅龙床请北征”,没有结果,被罢官。十一月,南宋军大败金军于采石矶,冬季,陆游再次入都为史官。
陆游不是专门与高宗作对,他只是把爱国放在第一位,把忠君放在第二位 。高宗禅位后做起了太上皇,孝宗即位。宋孝宗赐陆游进士出身,赞赏他的才华,对他有知遇之恩,陆游也对孝宗表达出赴汤蹈火的忠诚,他逐渐成为朝廷核心权力部门的一员,成为最高权威人物的心腹。
锋芒初露的陆游,一心想为国家出力,因为敢于直言,又得罪了一帮人,被贬出京。后不久,南宋和金的战争再次暴发,由于宋孝宗的举棋不定,加上主和派的唆使,最终南宋朝廷以签订屈辱的隆兴和议结束这次战争。主战派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而陆游也因为“力说用兵”这一说辞被罢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一年,陆游四十二岁。
陆游起起落落的仕途经历,究其原因,无非是他所坚持的抗金北伐与投降派苟且偏安之间的矛盾。 锋芒太露,不是好事,尽管遭受逐斥,但他依然将主战原则坚持到底。
此次被贬回到故乡,时过境迁,对于小时候长大的地方,陆游看到别样的山水江南,遂有了闲适诗的代表作《游山西村》。诗中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眼前之景,也是一种人生哲理。看上去,他的人生已经陷入了低谷,可他并没有丧失信心,还在期待着,期待着再次为国出力。 他不可能甘心,他是一个战士,一个心怀家国的人,他不是陶渊明,也不是隐士。
读书、写诗、饮酒、闲逛、看儿童骑竹马放纸鸢,这些都是乡隐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对陆游来说,这只是短暂的休整。
终于等到柳暗花明之时,四年后,四十六岁的陆游接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函,赴夔州上任。此时,王炎着手召集有勇有谋的抗金志士,筹备北伐,陆游接到信,该有多么激动,“衔恩刻骨,流涕交颐”。
两年后,四十八岁的陆游再次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从军南郑,匹马戍梁州。此时的陆游如获新生,快意恩仇,心情一改前些年的感伤哀叹、顾影自怜,充满豪情壮志。这段从军经历,成了他口口声声说的“少年”时代。 异常艰苦、异常凶险的从军,在陆游看来是世上最快乐、最浪漫的事。半生颠沛,半生潦倒,半生不得志,再次出发,他依然是英姿勃发的少年英雄。一切只因为他实现了投笔从戎的梦想,可以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一个人是不是老,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更重要,当一个人为理想奋斗时,心理年龄战胜生理年龄,散发出超强的能量。陆游就是这样,穿上军装,那个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头子一下不见了,成了威风凛凛的真的猛士。
南郑从军期间,陆游为王炎献计献策,亲身参加对金军的作战,上山打虎为民除害。这一年,他的诗作也迎来了高潮,诗风转变,从模拟前人的端庄雅正,转变到创作性极强的现实主义,成为真正的“陆游第一”。可以说,四十八岁,他的人生攀至了顶峰。
然而,四年后,朝廷再一次摧毁了陆游的抗战思想,他开始变得放诞不羁,用“放翁”号,以此展示他不屈服于当权者的一身傲骨。从这以后,陆游又被几次罢官。1180年,五十六岁,被弹劾,理由是“疏放”,不守规矩,被罢官。1189年,六十五岁,被弹劾,说他行为不检点,被罢官。其实陆游几次担任地方官,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很受老百姓的爱戴。
陆游不是沉迷声色,放浪形骸, 在颓放的表象之下,他的骨子里流淌着执着无悔的爱,对一个民族至死不渝的忠诚和热爱。
六十八岁那年的冬夜,听着屋外雨横风狂,想着现实之中祖国的风雨,想着自己的人生境遇,陆游不禁滑入梦境: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故乡山阴,躬耕田野,过起“草草半盂饭,悠悠一碗茶”的简朴日子,实在比不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军旅生活。英雄暮年,晚年的他生活很穷困,日子过得不好,但是他的爱国热情从未改变过,从未停止过。
1209年十二月,陆游带着未完成祖国统一的英雄梦,带着对失去的爱人的深切思念黯然离世,享年八十五岁。临终前,他满心念想着的依然是这个国家: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生命绝唱,是一个战士至死不渝的梦想。回顾所来的一生,闯荡南北,爱国无问西东,“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梁启超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可称得上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每个人心中都应怀有一份爱国之情。风雨飘摇的南宋,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维系得尤其紧密。陆游从来不会偏安一隅,他抓住每一次在朝机会,针砭时弊,主张抗金。而现实总是很残酷,那些抗敌主张始终不被采纳,爱国诗篇触怒当权者,换来的是被罢黜,蛰居乡野。
一生曲折沉浮,时仕时隐,山重水复确无路、柳暗花明不见村之后,陆游依然自嘲“老翁其实尚童心”。
疯荷日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生平经历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陆游年谱》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为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是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史籍记载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便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应诏言:“非宗室外家,虽实有勋劳,毋得辄加王爵。顷者有以师傅而领殿前都指挥使,复有以太尉而领阁门事,渎乱名器,乞加订正。”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宋史·陆游传》)编辑本段大事年表陆游诗篇集(20张)(0岁)1125年 陆游出生,后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1岁)1126年 靖康之难,父亲陆宰被罢去京西转运副使,全家开始逃亡(“儿时万死避胡兵”)。 (2岁)1127年 秦桧为宰相。 (9岁)1134年 逃亡结束,回到山阴。 (14岁)1138年 秦桧重新为宰相。 (17岁)1141年 议和,岳飞死。 (18岁)1142年 绍兴一十二年与金议和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20岁)1144年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并在这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字蕙仙岁),同年于沈园中作《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1岁)1145年 唐琬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岁)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22岁)1146年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 (23岁)1147年 陆母察觉两人私会之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24岁)1148年 王氏生了孩子。唐家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于当时也很有点名气的另外的一个文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赵士程对唐婉很好,他是唐家的世交朋友,是完全知道陆游的文友,对陆游比较钦佩,也很同情唐婉,想尽力令她幸福。这年开始陆游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 (27岁)1151年 陆游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以他扎实的学识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春季游春时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8岁)1152年 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栏 难 难 难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 瞒 瞒。同年秋,唐婉死。 (29岁)1153年 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为他平常“喜论恢复”,又名在奸臣秦桧之孙秦埙的前头,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被秦桧除名。 (31岁)1155年 秦桧病死,陆游的仕途开始明朗。 (34岁)1158年 陆游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有善政,百姓爱戴。 (39岁)1163年 赐进士出身.张浚主张北伐,但北伐失败后,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40岁)1164年 宋孝宗被迫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 (46岁)1170年 乾道六年入蜀。 (48岁)1172年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65岁)1189年 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 (66岁)1190年 在近20年的岁月中,他“身杂老农间”,和他们一起劳作,还为他们的孩子看病,同时写了不少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 (73岁)1197年 陆游后妻王氏病故。 (75岁)1199年 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76岁)1200年 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82岁)1206年 作《夜闻姑恶》, 诗云: 学道当于万事轻,可怜力浅未忘情。孤愁忽起不可耐,风雨溪头姑恶声。可能暗示其母逼他出妻之事。 (84岁)1208年 陆游在死前一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 (85岁)1209年 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6岁)1210年 死于山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2]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