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黑猫
1.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2.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篇二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度;回归线: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太阳高度,白昼时间最长;冬季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3.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篇三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圆弧(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4.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篇四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5.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篇五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学会看地图。
夏小麦521
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是 七年级地理 教师必须面临的一种课型。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范文 一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在实践中吸取教训, 总结 经验 ,下面对本次地理期末考试进行质量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覆盖面较广,题型多样。基础知识占得比例较大,除个别题之外,基本做到了难易适中,不偏不怪。试题多为学生常训练过的常规题型,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力求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多种原因,一部分学生成绩较低,不太理想。试卷共分二大板块,分别是:一、单项选择题(20分),二、综合题(30分)。第一题选择题,包括20道单项选择,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得分率不够理想。特别是第19小题,错的特别多。这说明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强。第二题是综合题,旨在考察学生读图、识图等综合地理能力。本题第2题、3题、4题都有失分,说明学生学习题意不明,不灵活,不善于融会贯通。 二、存在问题: 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读图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答题出现地理知识和地图两张皮现象,不能一一对应。 2、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较差,特别是资料及地图分析的能力很欠缺,直接影响到相关部分考试成绩。 3、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地理概念混乱。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本身内容关注不够,试卷中出现的课本原题和原图也不能很好解答,直接影响试卷成绩的提高。 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范文二 一、对试题的简要评价 1、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 2、试题分值100分,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超标准的题。 3、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考点都能达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 4、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会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选择题分析 共有20小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看图不认真或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差,导致失分。较突出的有2题,学生审题不仔细,;5题,对比例尺的灵活应用较差;7题,对海陆变迁概念理解的错误;16题,概念混淆。 2、读图题分析 第21题:10分。 及格率为86%,优秀率为70%。本题考察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情况。答题出现问题:(1)学生对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字母表示把握不准。(2)对于某点在哪个半球不能在图中判别。 第22题:10分。 及格率为62%,优秀率为49%。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是:(1)由于等高线图较复杂,学生看图不仔细,各种地表形态混淆(2)语言表达能力弱,对于坡度陡、缓的理由答案花样百出。(3)水库位置的选择不当。 第23题:10分。 及格率为82%,优秀率为52%。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学生失分在大洲与大洋的名称颠倒, 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还有的同学不仔细看题,两条运河一条也没有填。 第24题:10分。 及格率为57%,优秀率为42%。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情况。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练习不够,语言的表达能力弱,不会审题,许多答题不严谨,或笔下误,造成丢分。 第25题:10分。 及格率为62%,优秀率为55%。本题考察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能力,并根据图形分析回答几个简单问题。不少得高分的学生与认真阅读 要求并仔细分析是分不开会的。得分率不高的学生原因是:(1)绘制的气温曲线不平滑;(2)没有注意气温与降水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26题:10分。 及格率为83%,优秀率为56%。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和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不全面,该记的记不住。 三、对今后教学的一点建议 1、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4、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寓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范文三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占50分,试卷紧扣大纲和教材命题,并注意了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 教育 三者的统一。做到了不出偏题怪题,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地理新课标接轨的方向。试卷设计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中学地理教材。试题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 2、突出了知识系统性,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注重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21题,考查邯郸市的气候类型,25题,考查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城市等,让学生更多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来掌握。 3、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综合题50分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取消了填空题的这种较为死板、机械的题型。 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如33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画出降水量分配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32题中要求学生举出所了解的目前闻名全球的美洲黑人,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5、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26,27,28,29,30题,读图题占了36分,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28,29题。 当然,在试卷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从整套试题来看,难度偏大,有的题目很灵活,对知识整合要求比较高,对刚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难度更大,如综合题26题,第28题。(2)地图题是考查地理知识的重要题型,但这次考试中有5个读图题,再加上一个绘图题,对于刚刚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一时难以很好地掌握这项地理基本技能 二、答卷评析 本次考试是由教育局统一试卷,统一时间举行,由任课教自行阅卷,由于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严重,通过对几个学校的抽样调查及成绩统计综合,城区学校相对较好,如职中5个班,及格率都能达到70%以上,优秀率20%以上,一实、二实的及格率在50%左右,优秀率将近10%,但是乡下中学的成绩却相差很远,很多及格率才10%多一点,优秀率有的班甚至为0。在选择题中,由于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相对固定,相对失分少些,有相当多的同学能拿完50分,而综合题失分很多,如26题,学生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好,题目稍灵活些,没有标出重要的180°经线跟0°纬线,很多学生就根本分不出图中的经度跟纬度,在地图、地球仪上辨认方向比较混淆,失分比较严重。28题中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南极洲周围的大洋跟大洲分布的空间,失分也多。30题,由于学生读图、审题不清,造成答非所问。主要失分原因有:审题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成因还没有真正理解,仅凭机械记忆,欠缺理解和应用能力,地理空间思维的训练欠少,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掌握程度低等等。总的来说答题情况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错别字较严重,这也是所有学科答题的一个共同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次考试题的难度并不很大,但及格率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学生答题时不能系统全面准确答题,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学习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致。因此,今后的地理教学仍然应抓住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放松。 2、加强对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 3、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 综合性是地理事物的另一大特征,教学中应逐步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自然、人文各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是让学生学习了终身有用的地理。 4、关注生活和生产实际。 以 生活为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 热点 问题,采用自行设问的方式,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将生活实践中有兴趣、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同时注意地理教学的多样性,要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野外考察、 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 5、加强地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