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6

廊坊电器城
首页 > 考试培训 > 清朝科举考试的过程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不饱的阿呜

已采纳

科举资格考试童试:又称县试、小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入泮。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一较长的时间段,期间有多次考试。生员分三类:刚考上的,为附生。再进一步是增生。最高级别是禀生,禀即米粮,由政府提供伙食。禀生有一定名额,只有空缺出来,成绩优者才可增补,故称补禀。岁试、科试:正式科举资格考试。成绩分六等,一等二等与三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因故未参考者,或未录取者,还可以再参加“录科”和“遗录”考试,成绩优者,亦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称考遗才。正式科举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为大比之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府举行,所以又称秋闱或府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会试:亦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即乡试后的第二年为会试之年。春季二月在京师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称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会魁。贡士再经太和殿复试,优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在会试之年四月二十二日举办。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清朝科举考试的过程

88 评论(13)

无敌幸运星1

你好: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改为八股文),废除于清(清光绪年间废除). 参加科举顺序如下:1童子试.只有通过了童子试,才有资格参加正试.童子试又按照县试,府试,院试的步骤进行.童子试每年都有(好像是).2.正试.正试按照乡试,会试,殿试的顺序.正试每三年一次(好像是).另附上关于科举考试的分类(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超过5个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72 评论(14)

好吃不懒做也

科举考试起始于隋代,盛行于明清,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考试的程序如下: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国家会按月发给他粮食,一生旱涝保收、寝食无忧。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如果考上了举人,国家按月发放银子,可免税赋,遇县官不必下跪。乡试在8月份举行,因此叫“秋闱”,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以此比喻科场得意。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贡士可参加殿试。4.殿试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考上为“进士”,在古代都可以称为是“天子门生”,极为荣耀。进士的第一名称为“状元”。殿试过后进士发榜时,状元站在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前迎榜,正好是巨鳌浮雕的头部。因此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被称为“独占鳌头”。殿试录取分三甲,也就是三等的意思:一甲设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 、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为甲榜,因为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所以又叫做黄甲,也称金榜,考中进士则被称为“金榜题名”。

237 评论(11)

福尔萝卜丝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清朝科举考试的过程——答案:道考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乡试 乡试中第称为“举人” 头名举人被称为“解元”2、会试 会试中第称为“贡士” 头名贡士被称为“会元”3、殿试 殿试中第称为“进士” 头名进士被称为“状元”~

227 评论(12)

送哦夏季

由隋朝创立的自由发挥变成只许写四书五经里的内容 格式是八股文 所以故称八股取士

30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