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7

徐珊珊11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薄荷点点

已采纳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扩展资料科举考试内容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196 评论(13)

复古猫小懒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古代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等级。

第一级县试,更像是扫盲,毕业者为童生。

第二级府试,恭喜小学毕业,还是童生。

第三级院试,现在你可以参加第三级院试考试了,考上了,恭喜,你就是光荣的秀才了,可以免你自己一人税赋劳役了,对于大部分读书人他们大多一辈子就止步于此了,大概像现在的高中水平了。

第四级乡试,你拥有秀才资格就可以来参加以省为单位举办的乡试了,因为一般都是在秋天举行,所以也称“秋闱”。考上了你就是举人老爷了,算是步入公务员行列了,可以做官了(前提你得有钱或有背景,不然卵用没有),乡试第一名也称解元,最著名的当属唐伯虎唐解元。举人,大概相当于扩招前的大学本科水平。

第五级会试,你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来年进京赶考了,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称春闱。最早科举刚开始时,这就是最高级别考试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结党营私,又加了一道殿试,那是后话。参加会试的考生统称贡生,考上了就是准进士了(还要等皇帝殿试钦点),这个很难,每届大概就三百人左右,会试第一名也称会员(不是QQ那种),不过没什么卵用,历史上大部分会员都没有笑到最后。

333 评论(14)

lin12345610

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取官位。但是有一定的弊端,因为有很多的官家子弟会利用自己的关系作弊,让自己的孩子蒙混过关。

223 评论(8)

melodyhanhan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

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科举考试内容

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208 评论(13)

多来A梦A梦

科举分为殿试、会试、乡试。

一、乡试

科举先从乡试开始,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二、会试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

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三、殿试

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甲第一名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扩展资料:

状元是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

“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21位,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4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殿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试

292 评论(15)

独爱陌可可

科举制相当于全民考官制,能减少前朝那样一些家族掌握了朝中大部分官职,平民永远没机会当官的现象,但要推行科举制必会有人反对

35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