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1

晓晓雯雯雯
首页 > 考试培训 > 当代文学考试重点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明天努力找吃喝

已采纳

第6章:先锋小说1、 先锋小说的概念答: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三大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3)形态的多样性,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2、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答: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1、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先锋小说的价值观:“去尊重每一个人——确确实实的每一个人——是一项真理。”余华:“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余华:《活着·前言》) 2、心理的真实:先锋小说的真实观:(1)纯客观的真实:传统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真实观。左拉:“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 (2)意识形态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真实观。周扬:“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3)余华:精神的真实。余华:“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 “在我的精神里面,我甚至感到有很多东西都太真实了… 3、心理时间:先锋小说的时间观:《世事如烟》共时性结构——“并置”叙事。小说人物4、7、2、3、算命先生、司机等人的经历常常在同一时间里展开。3、余华小说的主题话语答:余华被认为是一个迷恋暴力和邪恶的人:对人的严酷存在境遇与生存状态的冷峻呈示。1、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现实一种》;《十八岁去远行》写暴力倾向与人性的冷漠;《现实一种》:兄弟骨肉相残——人性中的暴力倾向;《一九八六年》:疯子自残;《古典爱情》:少女被肢解做人菜。人性恶具有超时代性;《往事与刑罚》:刑罚的残忍与刑罚专家的宿命。等。2、历史苦难的个体承受:《活着》。(一)死亡与孤独:福贵一家人的历史苦难。(1)儿子有庆最先因为为县长老婆抽血而死,(2)女儿凤霞死于难产。(3)妻子家珍死于饥饿造成的体质虚弱。(4)女婿二喜在城里做建筑工被水泥板夹死。(5)外孙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活着的非本真存在。(二)造成个体历史苦难的因素:(1)命运。《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2)社会、历史的因素。(3)人祸。 如大跃进、公社化对普通农民造成的惨重灾难,即家破人亡。(三)抗拒命运与苦难。福贵还顽强地坚持“活着”。“活着”成为一种人生姿态。3、活着的异化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命脉来维持生存。4、残雪小说的话语内涵答:残雪的小说总体上表达了这样一种话语内涵,即荒诞人生的寓言与梦魇。1、“他人即地狱”——人际关系的恶化。《山上的小屋》:家庭成员的恶劣关系;《苍老的浮云》:家庭、邻居之间的恶劣关系;2、人性的异化或畸变:《黄泥街》:心肠的癌变。3、生存的卑微(无意义)——《思想汇报》里的大发明家A:在这之前,我要告诉您一句我在心理憋了很久的话,这就是:我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是国家工业部承认的大发明家。居高临下的鄙视、他人。但实际上与“庸人”并无区别。有很强的嫉妒心。与邻居一、邻居二、时髦的同行打架,与妻子关系恶化。(注:主要小说作品:短篇:《山上的小屋》。中篇:《苍老的浮云》、《黄泥街》、《思想汇报》等。长篇:《突围表演》。)5、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也被作为超小说。一是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实生活反映的观点。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对象。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吴亮语)。(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虚构》第十九节开头:“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有时将作者、叙事人与小说人物合为一体。(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5)拼图:非逻辑叙事结构。3、“形式”背后的意义:马原小说对新的哲理意义的寻求。(1)叙事的张力。空间叙事,有空间的对照,形成叙事的张力。(2)给偶然性以至关重要的位置。(3)阐释生活的多种可能性。(4)文化哲学意味。》》更多详情可点击:2015考研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考试重点

285 评论(12)

胖子9451

可以通过作业帮进行搜索回答哦~希望能帮助到你。

166 评论(8)

cleopatrazz

2010—2011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考试要点一、单选1.60年代初关于历史剧的讨论史学家吴晗提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的观点要求历史剧不可虚构和夸张文学批评家李希凡针对这一观点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历史”2.郭沫若用毛泽东两结合的方法谈毛泽东的一首词《蝶恋花》3.1967年初毛泽东点名批判的文艺黑线人物是—周扬4.第一次文代会举行是在1949年7月5.成立于1946年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的组织者是张道潘6.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官方主办的文学刊物是《文艺先锋》年重庆报道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情况的报刊是《新华日报》年代后期左翼文化的中心—香港9.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特征是—实践性10.1962年5月《人民日版》副刊开办了一个杂报专栏—《长短录》11.杨韶萱将《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的剧本是《新天河配》12.被称石油诗人的是—李季13.话剧《茶馆》的导演是焦菊隐14.对杂文振兴有卓越贡献的杂文作家是徐懋庸15.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的作家是杨朔16.当代叙事诗的开篇之作是《漳河水》17.周立波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是《暴风骤雨》18.被称为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是孙犁19.《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20.1958年新民歌运动背景下开展的一次大讨论是对新诗发展的道路21.毛泽东谈新诗意见时提出的创作方式是“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22.引发持续十年文革的直接导火线是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23.毛泽东对文艺问题的第二次批判是在1964年6月27日24.郭沫若把从现实政治问题出发到历史中寻找事件和人物作为对现实发言的依托作为自己历史剧构思的特点25.郭沫若对曹操的评价—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形象26.郭沫若写《蔡文姬》的目的—为历史人物翻案27.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雄才大略志于富国强兵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富于人情味的君主28—《蔡文姬》哪一部分内容具有爱国主义—“文姬归汉”29.《蔡文姬》揭示的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学写作的主题—国家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的冲突.30.曹禺在当代的第一部剧作是《明朗的天》1961年的五幕话剧是《胆剑篇》31.在当代创作改编的戏曲中吴晗的《海瑞罢官》影响最大并直接成为重要的政治事件32.郭小川《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是当代的写实诗《复仇的火焰》以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讲述1950—1951发生在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和叛乱平息的过程有着庞大的艺术结构追求宏伟恢弘的气势在展开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述上在安排若干复杂交错的人物线索上在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有理由称它为“诗体小说”33.毛泽东指出中国诗歌的出路一是名歌二是古典在这基础上发展新诗—1965话剧取材主要来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有关亚非拉“反帝反修”运动的想象(如《刚果风雷》《赤道战鼓》等)阶级斗争无一例外是所有作品的主题《年轻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受到当时评论界极高推崇《千万不要忘记》结构最为严谨35.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可分为两类:一类相对而言格局较小更多从民歌和古典诗歌取得借鉴《回延安》另一类是“鸿篇巨制”《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36.郭小川在当代诗歌的成名作是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一组政治抒情诗除“楼梯诗”“半格律体”之外还有“现代赋体”的形式雪和山谷都采用当代流行的半格律体二、多选1.中国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有《人民文学》《文艺报》《新观察》《译文》《文艺学习》《诗刊》《民族文学》《文学评论》2.“山西作家群”有那些称号?“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3.赵树理40年代的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4.1962年《人民文学》时报开办的《长短录》专栏的宗旨是表彰先进匡正实力活跃思想增加知识5.1956年与赵树理同时被誉为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的有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曹禺6.十年文革被列为批判的电影有《早春二月》《兵临城下》《燎原》《革命家庭》《红狐赤卫队》7.杨朔的名篇有《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8.40年代后期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家包括朱光潜萧乾沈从文9.《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有吴晗邓阔廖沫沙10.属于政治抒情诗的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十年颂歌》三、论述题1.柳青《创业史》(第一部)艺术成就《创业史》堪称当代以反映农村题材并具有史诗性的鸿篇巨制评论界用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尺度“广度”“深度”来评价这部小说足以证明它的艺术成就小说正反两条主线鲜明并贯穿始终小说对摇摆在两条阵线间的代表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刻画评论界认为是《创业史》最突出成就的标志梁三老汉的形象一是形象的丰满厚实二是揭示了社会现实面貌的深刻和广度小说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叙述语调与人物语言的鲜明距离有助于实现叙述者对故事的介入显示叙述者全知的权威姿态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动机叙述语调还可以对人物事件做出解说和评判从典型性和深度等方面评述《创业史》的艺术成就显然在赵树理当代农村小说之上2.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老舍的名作《茶馆》(1957)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民国初年、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变迁。过三个时代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制度往。老舍在展开这一宏大主题时,选择从“侧面”,从“小人物”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并把描述范围限定在茶馆这一“小社会”中。他没有采取以中心情节和贯穿全剧的冲突这种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众多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情景中。剧中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其中,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是贯穿全剧的三个人物。3.百花文学的特征绝大部分是短篇创作写作的这些作品中固然有“老资格”作家主要还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作者他们的创作表面上看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要求创作加强其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责任缺陷的责任另一种则在要求文学向“艺术”的回归清理加在它身上过多的社会政治的负累两种趋向看起来正相反对其实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互为关联4.“十年动乱”文学思潮十年文学思潮成称为政治文艺思潮是一个特殊阶段不存在一种具体意义上的文学思潮所谓文学思潮只是盗用文学的名义实质上是一种普遍泛滥的极左的政治潮流其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纪要》为代表的对既往文学传统和成就的全盘否定《纪要》中心是炮制了一条“黑线专政论”《黑八论》作为文艺阵线的代表以《纪要》为代表的这股文化虚无主义潮流在文革中对文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和扫荡造成了当代文学一段难以填补的空白和断层的历史5.《红旗谱》开头楔子的作用一方面将事件向深处延伸证明革命的历史依据另一方面是为正文提供铺垫和对比6.当代短篇小说讨论的焦点问题7.1958年郭沫若的一百零一首组诗“百花齐放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大跃进的时代色彩(1天等于20年)或诗及时配合政治的典范8从题材角度讲短篇与长篇的区别长篇侧重于表现历史短篇更多关注现实关注行进中的情境和事态9.《文艺报》针对赵树理哪一部小说展开了讨论?《锻炼锻炼》10.赵树理文学观念前后有何变化?在小说观念上也坚持小说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同一的理解不过后来不在特别坚持把小说当做农村工作指南的那种看法而且更突出了从传统戏曲等相承的“教益”的功能观11.简述《龙须沟》的内容和主题体现了老舍的哪些基本艺术特征《龙须沟》以北京市人民政府未=为整理一条臭水沟为中心情节通过住在沟沿上的大杂院的四户居民在新旧社会不同的生活遭遇表达力作者对新生政权的歌颂之情和“人民政府爱人民人民政府人民爱”的中心主题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戏剧冲突的生活化人物语言的性格化12.第二次话剧高潮的主要作品《霓虹灯下的哨兵》主人公好八连排长陈喜经得起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各种环境的考验《千万不要忘记》主人公丁少纯机电厂工人必须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正确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年轻的一代》主人公地质学院毕业生林育生一个人的成长好与坏决定因素并不在家庭(革命血统论)革命历史剧有《兵临城下》《红色风景》《七月流水》《最后一幕》《杜鹃山》《东进行曲》历史剧有田汉《关汉卿》郭沫若《武则天》曹禺《胆剑篇》大写十三年——1950—1963十七年文学——1949—1966(五六十年代文革发生前)四、名词解释1.西南边疆群——生活或战斗在川西云贵等西南边疆的解放军战士在搜集整理当地民间史诗抒情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一群青年军人作家其中有公刘顾工等2.第四种剧本——反映工农兵生活题材以外的其他题材的剧本如岳野的《同甘共苦》写的是老干部与他前妻及现任妻子的感情纠葛3.非主流文学——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产生于文学规范要求有所放松对规范发生多异性理解的时期如“百花时代”政策调整时期以及文革时期4.海派小说四十年代生活在上海的一些作者专门写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一些作品和小说被称为海派小说海派小说在三四十年代就受到文学界的批判进入五十年代后更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如张爱玲苏青等5.《刘志丹》事件——1962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这部描写刘志丹创建陕甘红军和根据地段经历的长篇小说被批判为“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并引发出毛泽东的“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著名批语最后成立了以康生为组长的《刘志丹》专案审查组“这事件受株连者数以万计许多人受到残酷迫害”7.九叶派——江苏人民出版社把辛迪等九人的诗作以《九叶》作为诗集名而正式出版故称“九叶派”8.七月派——抗日战争期间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诗作或在《七月诗丛》专栏出版诗集的一批诗人这批诗人大都受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些后来被打入胡风反革命的骨干分子9.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0.三结合——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11.三中心——12.三名三高——名演员名教授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13.《纪要》14.天安门诗歌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北京数百万民众到天安门广场用各种形式悼念周总理的逝世其中诗歌是被广泛用运用的一种形式用来表现对四人帮极左路线罪行的谴责和愤懑盟的诗歌15.地下文学——文革期间秘密和办秘密的由知识青年写的未公开发表的手抄小说和诗歌16.山药蛋派——这是一个含有土特产象征意味和地域色彩的形象化的比喻因为以赵树理为代表的的包括马蜂等六位作家都出生和生活在山西都以山西农村生活为题材从事小说创作即挂有出生地山西省的名字还形象地赋予土豆这类蔬菜人格化的意蕴17.黑八论——黑八论是文艺黑线的代表观点具体指“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写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18.文化性格——作家出身与生活经验及其作品取材的地理区域其特征是地域的转移作家中心的重点由原来五四大多出生于南方江浙福建四川湖南一带的作家向当代出生于西北中原一带转移像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19.楼梯诗——将诗行排列成梯形形状的诗原属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适应朗诵需要将散文诗的长句切割成梯式排列而成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被称为剁碎了的散文

30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