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891088
新高考全面推进自主招生的变与不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近日相继发布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面向全国自主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2018年的高考招生大幕正徐徐展开。今年,高考改革将全面推进,继去年上海、浙江两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后,17省份将启动新高考改革;今年,“双一流”建设进入紧锣密鼓施工期,身处新时代,面向新目标,担负新任务,始于选才的人才培养必须迈出新步伐。自主招生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居于什么位置,对于建设“双一流”的中国高校来说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今年,各校自主招生政策有何特点,释放了哪些信号,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和导向作用?记者细致梳理,采访相关高校招办主任及有关专家,深入解析自主招生背后的逻辑链。政策基本平稳 测试时间仍在高考后截至3月27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布了2018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所高校名单,其中77所院校面向全国招生,13所院校针对本省市招生。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与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招生专业分普通类和医学类两个类别。普通类招生专业有理科试验班类/文科试验班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天文学等;医学类招生专业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临床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等。从2017年起全面推行大类招生的清华大学,招生专业学科类型分别为理科类、文科类两大学科类型,包含建筑类、土木类、电子信息类、文理通识类、人文与社会类等专业类(方向)。其中,人文与社会类(经学方向)专业方向依然要求申请者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有较好的经学基础,能背诵“四书”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计划招收142人,专业设置为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信息与数学)等4个专业大类。北京师范大学计划招收124人,包括“引领计划”和“攀登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有7个专业类别参加自主招生,合计招生人数上限为200人。虽然北大、清华都没有公布具体招生人数,但均强调“宁缺毋滥”。记者发现,大部分学校对通过自主招生认定的考生将依然采取降分录取优惠。北京大学降分20分至60分的录取优惠,对部分优秀学生可“降至一本线录取”,清华大学的优惠降分一般为10~60分。中国人民大学将自主招生优惠分为两类,人文拔尖人才资格生降60分录取,理科试验班(信息与数学)降60分录取,或降至一本线录取。对于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的考生,部分高校也推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政策。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于浙江和上海考生优惠分数为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上20分,对江苏省考生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此外,按照2018年自主招生时间表,各校自主招生测试时间仍然安排在高考后。学科竞赛成绩不是唯一条件 用同一把尺子量学生不科学3月21日,教育部部署2018高招工作,明确今年高考招生全面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随后又发布《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提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能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当社会为“奥赛热”全面降温、着力减轻学生负担之际,记者发现,武汉大学首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上,删去了“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各类竞赛名次、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成果的享有优先资格”的规定。“事实上,2017年底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就已确定删除了自主招生中对奥赛、论文等方面的要求。”武汉大学招生工作处处长王福告诉记者,这是出于“不唯竞赛、证书,不唯论文、专利”的考虑,“多年的自主招生实践证明,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并不科学,而完全依靠竞赛成绩、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评价容易造成错误的社会导向”。王福介绍,武大今年将依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其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专家组集体审核,择优确定学生名单。但是,记者查阅武汉大学招生简章发现,考生自愿提供的“支撑材料”中可以包含获奖证书、论文、出版物、文学作品、发明专利等。自主招生中的报名条件中删去“奥赛”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记者梳理发现,九成以上的高校依然认可考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的成绩,理科类竞赛奖项依然是自主招生报考的主要条件。事实上,将奥赛成绩排除于申报条件之外,将使得自主招生选拔工作在操作上更为复杂。而对于自主招生这种选拔性测试来说,对奥赛的青睐在于它的含金量。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申请条件分为研究创作、突出才能、学科奥赛。在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看来,奥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某一学科方面的特长。但他同时介绍,尽管如此,学科竞赛条件只是作为申请条件之一,并不是唯一条件,满足其他条件如科技发明、研究实践、文学创作、创新与设计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同样可以报考。相对于学科竞赛获奖的“硬杠杠”,在自主招生选拔中,对于文科学生的评判标准历来“不明晰”。2018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中虽然对人文类竞赛奖项等级有说明,但对具体赛事中文科赛事却鲜有提及,新概念作文等往年主流的文科类赛事,受到一定冷落。一些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对文科生申报条件表述为在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上“有突出才能和极大潜力”。而与往年相比,科技创新类赛事渐成新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60%以上高校都认可科技创新奖项,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等。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校认可考生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成绩。发论文蕴藏“商机” 教育部明令严打与自主招生挂钩诈骗行为另据记者观察,今年,“公开发表过论文”依然出现在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半数以上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中。而在一部分人看来,这个“明确要求”蕴藏“商机”。记者曾采访过某期刊王姓编辑,他透露,由于高校自主招生中的类似规定,每到自主招生之前,咨询论文发表的人数会增多。而一些中介机构还打着包通过、考前辅导、提供所谓专利论文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和敛财。记者的观察得到了王福的证实。他坦言:“自主招生出现以来,部分家长、中介机构就把它单纯地当作进入名校的‘新途径’,造成竞赛泛滥、买卖专利、论文等现象滋生,严重干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正常秩序。”针对上述问题,3月23日,教育部发文强调,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诈骗和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净化高校考试招生环境,维护教育公平。同时,教育部要求高校进一步严格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提出严格报名条件、严格材料审查、严格学校考核、严格监督制约、严格惩处造假等“五严格”工作要求。据了解,2017年,有关高校等单位对自主招生的考生报名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对弄虚作假的考生,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给予了取消其当年自主招生资格和高考资格的严厉处罚。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遵守法律法规,凭自身真才实学报考自主招生,切勿轻信各种机构和他人的蛊惑,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各种招生类型各有侧重 将逐步与高考改革相适应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招生试点。15年间,自主招生几经改革行至今日:目前自主招生选拔全部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部分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不复存在;多年沿用的“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模式也被“学生自荐报名”取代;考核测试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进行。“在维护高考公平和权威的基础上,自主招生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刘震认为,它有“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的明确定位。近些年的实践表明,自主招生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范围。经过多年的试点,高校对特殊人才的选拔,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评判标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对此表示认同,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数论”的魔咒,对应试训练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也帮助高校招生机构逐步积累了不依赖分数选人的经验,提升了招生能力,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中学基础教育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表示:“‘双一流’建设一直强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自主招生通过介入人才选拔环节,对于从源头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无痕之音
昨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秦春华在文章中表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与此同时,他认为,应该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目前,一家媒体微博账号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超过4000条,转发2000余条。
记者发现,网友们的观点并不统一。有网友认为要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味引导自作主张;也有网友表示支持,小时候被逼着看看不懂的名著也痛苦,什么年龄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
对此,记者采访了文化学者朱大可、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文化评论人解玺璋,看看他们如何说。
焦点1
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
秦春华:《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
朱大可:四大名著之所以拥有强大的传播力量,是因为它们投射了民众的基本欲望,如《水浒传》的造反情结,《三国演义》的忠义和忠君情结,《西游记》的超人情结,《红楼梦》的恋母情结。在这个意义上,除《西游记》可适度放低年龄,其他三部都很“少儿不宜”,应当谨慎地加以节选。
刘梦溪:《西游记》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可以打开想象力。另外三本,家长老师可以不推荐,但孩子读了也没关系,不会有特别坏的影响,因为现实比文学著作更复杂。《水浒传》可选择优秀的选段,不能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解玺璋: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因为不同孩子特点不同。比如《红楼梦》,对于早熟的孩子也可以阅读。读书不要过多地限制,相信读者自己的判断力和吸收能力。
焦点2
是否要更多推崇现当代文学
秦春华:学生应该加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但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应该需要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朱大可:现当代文学并不缺乏优秀作品,它们应当成为孩子们学习现代汉语的.主要范本。但问题是教材的选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些垃圾或问题作品进入课本,而真正具有启蒙价值的精华,则被弃之不用。
刘梦溪: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文本可以作为孩子的读物,如何判断哪些是精华读物比较重要。比如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对孩子的价值观、语言天赋都很有好处,以及冰心的作品也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解玺璋:不能给孩子太多的条框,希望他们读什么,应该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物。除了当代文学,古典也应该多阅读,而且越小阅读越有好处。“家长和老师以读得懂和读不懂来判断,本身是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诗经》对孩子语感韵律的培养,长大之后会有好处。”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