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3

武汉王钦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四肥居阿

已采纳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 45.精血同源 46.十二经筋 47.阳盛格阴 48.辨症求因 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

319 评论(10)

夜月叶耶也

2017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备考题及答案

备考题一:

1.中医学是产生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古罗马 D埃及

B.古希腊 E印度

c 中国

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B)

A.《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

B.《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论》

c.《干金要方》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C)

A.《难经》 D·《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E.《中藏经》

c《黄帝内经》

4.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B)

A.《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B.《伤寒论》 E.《难经》

c.《小儿药证直诀》

5.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D)

A.《伤寒论》 D《难经》

B《金匮要略》 E.《脾胃论》

C《诸病源候论》

6.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E)

A.张景岳 D.陈无择

B.华佗 E.张仲景

c.钱乙

7.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C)

A.《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木草经》

B《黄市内经》 E.《中藏经》

c《诸病源侯论》

8.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王清任 D.陈无择

B.张仲景 E.巢元方

c.张介宾

9.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D.钱乙

B.陈无择 E.叶天士

C.张仲景

10.下列著名医家户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E)

A朱丹溪 D叶天士

B张从正 E.刘完素

C王清任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丹溪 D.吴鞠通

B.刘完素 E.薛生白

C.叶天士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李中梓 D.叶天士

B.李东垣 E. 刘完素

C.陈无择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王清任 D.张从正

B.吴又可 E.朱丹溪

c.李皋

14.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C)

A.朱丹溪 D.张仲景

B.李东垣E.李时珍

C.张景岳

1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E)

A.吴鞠通 D吴又可

B.薛生白 E叶天士

c.王孟英

1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B)

A.朱丹溪 D.叶天士

B. 吴鞠通 E. 李皋

c.吴又可

17.(较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

A.阴阳学说 D.唯物观

B. 五行学说 E.唯物辩证观

C 精气学说

18.(较易)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D)

A.血液 D.精气

B. 津液 E.水谷精微

c.胆汁

19.(较易)以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因素是:(E)

A.四时气候 D.情志因素

B. 昼夜晨昏 E. 以上都是

C.地区方域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E.脏腑脏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21.确立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著作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2.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3.(中等)提出六经辨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是:(B)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4.成书于汉之前,系秦越人所著者为:(A)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5.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C)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6.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D)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7.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A)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8.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B)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9.昼夜层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D)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备考题二:

1.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 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 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 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 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D)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D)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E)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C)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 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25. “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34.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E)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 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351 评论(13)

颂美装饰

中医综合考试试题

链接:

提取码:njtp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210 评论(8)

政哥哥哥哥哥哥

四大经典著作

32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