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18

设计监理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比率计算公式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仔食糖仔

已采纳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现金比率是在企业因大量赊销而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时,考察企业的变现能力时所运用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现金是指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短期证券主要是指短期国库券。现金比率越高,说明变现能力越强,此比率也称为变现比率。此外,还可以用存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作为补充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章节知识点归纳,祝你轻松取证。移动端题库:端题库:

初级会计比率计算公式

83 评论(8)

热爱每一刻

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

246 评论(15)

雁归来无痕

编辑公式会计报表的变动单元内容会随编制单位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其获取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报表管理系统依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定义计算公式”的功能,为定义报表变动单元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条件,从而使报表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及时、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报表公式是指报表或报表数据单元的计算规则,主要包括单元公式、审核公式和舍位平衡公式等。l.单元公式单元公式是指为报表数据单元进行赋值的公式,单元公式的作用是从账簿、凭证、本表或其他报表等处调用、运算所需要的数据,并填入相应的报表单元中。它既可以将数据单元赋值为数值,也可以赋值为字符。单元公式一般由目标单元、运算符、函数和运算符序列组成。例如,C6 -期初余额(“1001”,月)+期初余额(“1002”,月)或C6:C5+C4。其中,目标单元是指用行号、列号表示的用于放置运算结果的单元;运算符序列是指采集数据并进行运算处理的次序。报表系统提供了一整套从各种数据文件(包括机内凭证、账簿和报表,也包括机内其他数据资源)采集数据的函数。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用不同的相关函数。常用的报表数据一般是来源于总账系统或报表系统本身,取自于报表的数据又可以分为从本表取数和从其他报表的表页取数。账务取数公式账务取数是会计报表数据的主要来源,账务取数函数架起了报表系统和总账等其他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递的桥梁。账务取数函数可实现报丧系统从账簿、凭证中采集各种会计数据生成报表,实现账表一体化。账务取数公式是报表系统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类公式,此类公式中的函数表达式最为复杂,公式中往往要使用多种取数函数,每个函数中还要说明诸如科目编码、会计期间、发生额或余额、方向、账套号等参数。UFO提供了45种财务函数,表4-3列出了常见的财务函数。基本格式:函数名(“科目编码”、会计期间、【“方向”】、【账套号】、【会计年度】、【编码1】、【编码2】)说明:.科目编码也可以是科目名称,且必须用双引号括起来。.会计期间可以是“年”、“季”、“月”等变量,也可以是具体数字表示的年、季、月。.方向即“借”或“贷”,可以省略。.账套号为数字,缺省时默认为第一套账。.会计年度即数据取数的年度,可以省略。.<编码l>与、<编码2>与科目编码的核算账类有关,可以取科目的辅助账,如职员编码、项目编玛等,如无辅助核算则省略。为了方便而又准确地编制会汁报表,系统提供了手工设置和引导设置两种方式。在引导设置状态下,根据对各目标单元填列数据的要求,通过逐项设置函数及运算符,即可自动生成所需的单元公式。当然,在对函数和公式的定义十分了解,运用非常自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手工设置公式。直接输入公式操作步骤:①选定需要定义公式的单元,例如,“C4”即“现金”的期初数。②单击“数据→编辑公式→单元公式”,打开“定义公式”对话框。会计电算化③在“定义公式”对话框内,直接输入总账期初函数公式。⑧单击【确认】按钮。如图4-8所示。图4-8 定义关键字偏移提示:.单元公式在输入时,凡是涉及数学符号的均须输入英文半角字符。.如果对UFO函数不太了解的话,则可以利用函数向导引导输入,利用引导输入简单直观。.利用函数向导输入公式操作步骤:①选定被定义单元“c5”即“银行存款”的期初数。②单击编辑框中的【f x】按钮,打开“定义公式”对话框。③单击【函数向导】按钮,进入“函数向导”窗口。④在“函数分类”列表框中选择“用友账务函数”。⑤在“函数名”列表框中选择“期初( Qc)”。⑥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用友账务函数”窗口。⑦单击【参照】按钮,进入“账务函数”窗口。⑧选择“账套号”:默认。⑨选择“会计年度”:默认。⑩输入“科目”:1002。⑾选择“期间”:月。⑿选择“方向”:借。⒀单击【确定】按钮,回到“用友账务函数”窗口。⒁单击【确定】按钮,回到“定义公式”窗口。提示:.在“账务函数”界面,选中“包含来记账凭证”,表示连同未记账凭证数据一并取到报表中。本表页内部统计公式表页内部统计公式用于在本表页内的指定区域内作出诸如求和、求平均值、计数、求最大值、求最小值、求统计方差等统计结果的运算。主要实现表页中相关数据的计算、统计功能。在应用时,要按所求的统计量选择公式的函数名和统计区域。本表页主要取数函数如表4-4所示。表4-4本表页主要取数函数本表他页取数公式报表可由多个表页组成,并且表页之间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如一个表页可能代表同一单位,但不同会计期间的同一报表。因此,一个表页中的数据可能取自上一会计期间表页的数据。本表他页取数公式可完成此类操作。对于取自于本表其他表页的数据可以利用某个关键字作为表页定位的依据,或者直接以页标号作为定位依据,指定取某个表页的数据。取确定页号表页的数据:格式:<目标区域>=<数据源区域>@<页号>如:B2=C5@1,表示当前页B2单元取当前表第一页C5单元的值;C1=C2@2,表示C1单元取自于第2页的C2单元数据。报表之间取数公式报表之间取数公式即他表取数公式,用于从另一报表某期间某页中某个或某些单元中采集数据。在进行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取数时,不仅要考虑数据取自哪一张表的哪一单元,而且还要考虑数据来源于哪一页。编辑表间计算公式与同一报表内各表页间的计算公式类似,主要区别在于把本表表名换为它表表名。取他表确定表页数据的表示方法:格式:<目标区域>=“<报表名[.REP]>”>-><数据源区域>[@<页号>]当<页号>缺省时为本表各页分别取他表各页数据。如:D5=“syb”—>D5@4,表示前表页D5的值等于表“syb. rep”第4页D5的值。2.审核公式报表中的各个数据之间一般都存在某种钩稽关系,利用这种钧稽关系可定义审核公式可以进一步检验报表编制的结果是否正确。审核公式可以验证表页中数据的钩稽关系,也可以验证同表中不同表页之间的钩稽关系,还可以验证不同报表之间的数据钩稽关系。审核公式由验证关系公式和提示信息组成。定义报表审核公式,首先要分析报表中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审核关系,然后根据确定的审拨关系定义审核公式。其中,审核关系必须确定正确,否则审核公式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即由于审核关系不正确导致一张数据正确的报表被审核为错误,而编制报表者又无从修改。审核公式是把报表中某一单元或某一区域与另外某一单元或某一区域或其他字符之间用逻辑运算符连接起来。审核公式格式:<表达式><逻辑运算符><表达式>[ MESS“说明信息”]逻辑运算符有=、>、<、>=、<=、<>。等号“=”的含义不是赋值,而是等号两边的值要相等。提示:.审核公式在格式状态下编辑,在数据状态下执行。【例4-5】 定义审核公式。如果在货币资金表中C6 =C5+C4否则,出现“货币资金期初数计算有误!”如果在利润表中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一产品销售成本一产品销售费用否则,出现“产品销售利润计算有误!”的出错信息。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否则,出现“净利润计算有误!”的出错信息。操作步骤:①单击“数据→编辑公式→审核公式”,打开“审核公式”对话框。②在“审核公式”对话框中,输入:在货币资金表中C6=C5+C4MESS“货币资金期初数计算有误!”在利润表中C8=C4-C5-C6-C7MESS“产品销售利润计算有误!”C20=C18-C19MESS“净利润计算有误!”③单击【确定】按钮。在货币资金表中,如图4-9所示。图4-9直接输入定义单元公式3.舍位平衡公式在报表汇总时,各个报表的数据计量单位有可能不统一,这时,需要将报表的数据进行位数转换,将报表的数据单位由个位转换为百位、千位或万位,如将“元”单位转换为“千元”或“万元”单位,这种操作称为进位操作。进位操作以后,原来的平衡关系可能会因为小数位的四舍五入而被破坏,因此还需要对进位后的数据平衡关系重新调整,使舍位后的数据符合指定的平衡公式。这种用于对报表数据舍位及重新调整报表舍位之后平衡关系的公式称之为舍位平衡公式。定义舍位平衡公式需要指明要舍位的表名、舍位范围以及舍位位数,并且必须输入平衡公式。【例4-6】 将数据由元进位为千元,定义该报表的舍位平衡公式。操作步骤:①单击【数据】、【编辑公式】、【舍位公式】,打开“舍位平衡公式”对话框。②在“舍位表名”文本框中输入“swb”。③在“舍位范围”文本框中输入“C4:D6”。@在“舍位位数”文本框中输入“3”。⑤在“平衡公式”文本框中输入“C6=C4+C5,D6=D4+D5”。@单击【完成】按钮。如图4-10所示。提示图4-10编辑审核公式.每个公式一行,各公式之间用逗号“,”(半角)隔开,最后一条公式不用写逗号;否则,公式无法单击。.舍位公式中只能使用“+”“-”符号,不能使用其他运算符及函数。.等号左边只能为一个单元(不带页号和表名)。.一个单元只能在等号右边出现一次。

157 评论(13)

吞拿鱼比萨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对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其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2) 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会计等式 英语为:accounting equation。在会计记账过程中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等恒关系。如公司资产减去负债等于股东权益。[编辑本段]基本会计等式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而每一项资产,如果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就不难发现,一方面,任何资产只不过是经济资源的一种实际存在或表现形式,或为机器设备,或为现金、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这些资产都是按照一定的渠道进入企业的,或由投资者投入,或通过银行借入等,即必定有其提供者,显然,一般人们不会无偿地将经济资源(即资产)让渡出去,也就是说,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会计等式:资产=权益这一等式表明,会计等式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归企业所有的一系列财产(资产),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财产的一系列所有权(权益)。而且,由于权益要求表明资产的来源,而全部来源又必与全部资产相等,所以全部资产必须等于全部权益。而权益通常分为两种:一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为所有者权益;另一种是以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之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这样,上述等式又可表达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就是基本的会计等式。然而上述等式仍存在不足。一方面,企业一旦进入正常的经营活动循环,其资产就会不断地变换形态。这时,再试图区分哪部分资产是业主投入形成的,哪部分资产是通过借款等渠道形成的,相当困难。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性质上看,债权人和业主对企业的要求权(权益)也是不同的。债权人希望借款人到期能顺利偿还本金,并能支付预定的利息;业主则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等活动,尽可能多地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企业赚得再多,债权人也只能得到约定的本息,多余的就归所有者了,这样,上述资产负债表等式也可以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一方面表明,负债的求偿能力高于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表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抵减全部负债后的剩余部分,因此,所有者权益也被称为“剩余权益”。这一术语,形象、贴切地说明了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所享有的权益和风险:当企业经营成功、不断实现利润时,剩余权益就越来越大;反之,如果企业经营失败,不断出现亏损,剩余权益就会越来越小;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剩余权益就为零或负数。对基本会计等式,我们要理解、牢记的是:任何时点,企业的所有资产,无论其处于何种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都必须有相应的来源。或者是借入的,或者是所有者投入的,或者是经营过程中所赚取的(这一部分也归所有者)。换言之,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必定有相应的来源,这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任何情况下,其左右平衡的关系都不会被破坏。[编辑本段]会计等式的含义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编辑本段]会计等式包括:(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有一定数额的资产。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即:资产=权益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为资产负债表等式。有时资产负债表等式也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二)收入-费用=利润收入、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表示如下:收入-费用=利润 (2)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利润表等式。(三)资产负债等式与利润表等式之间的关系等式(1)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的全部资产及其相应的来源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公式。等式(2)反映的是某企业某一时期的盈利或亏损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动态公式但仅从这两个等式还不能完整反映会计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式(1)与等式(2)可合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3)企业定期结算并计算出取得的利润,取得的利润在按规定分配给投资者(股东)之后,余下的部分归投资者共同享有,也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因此上述等式又回复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等式(1)是会计的基本等式,通常称之为基本会计等式或会计恒等式。等式(2)和等式(3)虽不是基本会计等式,但等式(2)是对基本会计等式的补充;等式(3)是基本会计等式的发展,它将财务状况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有机结合,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内在联系。

313 评论(12)

秋林花语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100%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x100%

3、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企业本身各种存款、短期放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4、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

5、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6、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是计算企业实际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

扩展资料: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

流动负债,也叫短期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流动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虽然流动比率越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但是比率太大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经营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

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是速动比率quick ratio,QR,QR=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的那部分资产,如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前者的基准值是2,后者为1。

但应注意的是,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流动资产之中虽然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很强,但是存货、待摊费用等也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则变现时间较长,特别是存货很可能发生积压、滞销、残次、冷背等情况,流动性较差。

而速动比率则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速动资产就是指流动资产中容易变现的那部分资产。

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看,一般来说如下:

CR<1 and QR<0.5 资金流动性差

1.5

CR>2 and QR>1 资金流动性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流动比率

229 评论(13)

毛毛球英子

1、单利:I=P*i*n2、单利终值:F=P(1+i*n)3、单利现值:P=F/(1+i*n)4、复利终值:F=P(1+i)n或:P(F/P,i,n)5、复利现值:P=F*(1+i)- n或:F(P/F,i,n)6、普通年金终值:F=A[(1+i)n-1]/i或:A(F/A,i,n)7、年偿债基金:A=F*i/[(1+i)n-1]或:F(A/F,i,n)8、普通年金现值:P=A{[1-(1+i)- n]/i}或:A(P/A,i,n)9、年资本回收额:A=P{i/[1-(1+i)- n]}或:P(A/P,i,n)10、即付年金的终值:F=A{[(1+i)(n+1)-1]/i-1}或:A[(F/A,i,n+1)-1]11、即付年金的现值:P=A{[1-(1+i)-(n-1)]/i+1}或:A[(P/A,i,n-1)+1]12、递延年金现值:第一种方法:先求(m+n)期的年金现值,再扣除递延期(m)的年金现值。P=A{[1-(1+i)-(m+n)]/i-[1-(1+i)- m]/i}或:A[(P/A,i,m+n)-(P/A,i,n)]第二种方法:先求出递延期末的现值,再将现值调整到第一期期初。P=A{[1-(1+i)- n]/i*[(1+i)- m]}或:A[(P/A,i,n)*(P/F,i,m)]第三种方法:先求出递延年金的终值,再将其折算为现值。P=A{[(1+i)n-1]/I}*(1+i)-(n+m)或:A(F/A,I,n)(P/F,I,n+m)13、永续年金现值:P=A/i14、折现率:i=[(F/p)1/n]-1(一次收付款项)i=A/P(永续年金)普通年金折现率先计算年金现值系数或年金终值系数再查有关的系数表求i,不能直接求得的通过内插法计算。i=i1+〔(β1-α)/(β1-αβ2)〕*(i2-i1)1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i=(1+r/m)m-1 式中:r为名义利率;m为年复利次数16、风险收益率:R=RF+RR=RF+b*V17、期望值:(P49)18、方差:(P50)19、标准方差:(P50)20、标准离差率:V=σ/E21、外界资金的需求量=变动资产占基期销售额百分比x销售的变动额-变动负债占基期销售额百分比x销售的变动额-销售净利率x收益留存比率x预测期销售额22、外界资金的需求量的资金习性分析法:高低点法(P67)、回归直线法(P68)23、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V=(P-E)*N 注:P为普通股票市场价格,E为认购价格,N为认股权证换股比率。24、债券发行价格=票面金额*(P/F,i1,n)+票面金额* i2(P/A,i1,n)式中:i1为市场利率;i2为票面利率;n为债券期限如果是不计复利,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债券发行价格=票面金额*(1+ i2 * n)*(P/F,i1,n)25、可转换债券价格=债券面值/转换比率 转换比率=转换普通股数/可转换债券数26、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CD/(1-CD)* 360/N * 100%式中:CD为现金折扣的百分比;N为失去现金折扣延期付款天数,等于信用期与折扣期之差27、债券成本:Kb=I(1-T)/[B0(1-f)]=B*i*(1-T)/ [B0(1-f)]式中:Kb为债券成本;I为债券每年支付的利息;T为所得税税率;B为债券面值;i为债券票面利率;B0为债券筹资额,按发行价格确定;f为债券筹资费率28、银行借款成本:Ki=I(1-T)/[L(1-f)]=i*L*(1-T)/[L(1-f)]或:Ki =i(1-T)(当f忽略不计时)式中:Ki为银行借款成本;I为银行借款年利息;L为银行借款筹资总额;T为所得税税率;i为银行借款利息率;f为银行借款筹资费率29、优先股成本:Kp=D/P0(1-T) 式中:Kp为优先股成本;D为优先股每年的股利;P0为发行优先股总额30、普通股成本:股利折现模型:Kc=D/P0*100% 或Kc=[D1/P0(1-f)]+g资本资产定价模型:Kc=RF+β(Rm-RF)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法:Kc=RF+Rp式中:Kc为普通股成本;D1为第1年股的股利;P0为普通股发行价;g为年增长率31、留存收益成本:K=D1/ P0+g32、加权平均资金成本:Kw=∑Wj*Kj式中:Kw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j为第j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Kj为第j种资金的成本33、筹资总额分界点:BPi=TFi/Wi式中:BPi为筹资总额分界点;TFi为第i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分界点;Wi为目标资金结构中第i种筹资方式所占比例34、边际贡献:M=(p-b)x=m*x式中:M为边际贡献;p为销售单价;b为单位变动成本;m为单位边际贡献;x为产销量35、息税前利润:EBIT=(p-b)x-a=M-a36、经营杠杆:DOL=M/EBIT=M/(M-a)37、财务杠杆:DFL=EBIT/(EBIT-I)38、复合杠杆:DCL=DOL*DFL=M/[EBIT-I-d/(1-T)]39:每股利润无差异点分析公式:[(EBIT-I1)(1-T)-D1]/N1=[(EBIT-I2)(1-T)-D2]/N2当EBIT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时,利用负债集资较为有利;当EBIT小于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时,利用发行普通股集资较为有利。40、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股票的总价值+债券的价值股票市场价格=(息税前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普通股成本式中:普通股成本Kc=RF+β(Rm-RF)41、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P=∑WjRj42、协方差:Cov(R1,R2)=1/n ∑(R1i-R1)( R2i-R2)43、相关系数:ρ12=Cov(R1,R2)/(σ1σ2)44、两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σP=[W12 σ12+ W22 σ22+2W1 σ1 Cov(R1,R2)]1/245、投资组合的β系数:βP=∑Wiβi46、经营期现金流量的计算: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该年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利息+该年回收额47、静态评价指标:投资利润率=年平均利润额/投资总额x100%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投产若干年每年相等的现金净流量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建设期48、动态评价指标:净现值(NPV)=-原始投资额+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x年金现值系数净现值率(NPVR)=投资项目净现值/原始投资现值x100%获利指数(PI)=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1+净现值率(NPVR)内部收益率=IRR(P/A,IRR,n)=I/NCF式中:I为原始投资额49、短期证券到期收益率:K=[证券年利息+(证券卖出价-证券买入价)÷到期年限]/证券买入价*100%50、长期债券收益率:V=I*(P/A,i,n)+F*(P/F,i,n)式中:V为债券的购买价格51、股票投资收益率:V=∑(t=1~n)Dt/(1+i)t+F/(1+i)n52、长期持有股票,股利稳定不变的股票估价模型:V=D/K式中:V为股票内在价值;D为每年固定股利;K为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53、长期持有股票,股利固定增长的股票估价模型:V=D0(1+g)/(K-g)=D1/(K-g)式中:D0为上年股利;D1为第一年预期股利54、基金的单位净值=基金净资产价值总额/基金单位总份额55、基 金 = (年末持有份数*年末基金单位净值-年初持有份数*年初基金单位净值)收益率 年初持有份数*年初基金单位净值56、机会成本=现金持有量x有价证券利率(或报酬率)57、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固定性转换成本58、最佳现金持有量:Q=(2TF/K)1/2式中: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59、最低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TC)=(2TFK)1/260、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成本率61、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赊销额/360*平均收账天数62、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销售收入63、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当期必要现金支出总额-当期其它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总额)/当期应收账款总计金额64、存货相关总成本=相关进货费用+相关存储成本=存货全年计划进货总量/每次进货批量*每次进货费用+每次进货批量/2 *单位存货年存储成本65、经济进货批量:Q=(2AB/C)1/2式中:Q为经济进货批量;A为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B为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66、经济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TC)=(2ABC)1/267、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W=PQ/2=P(AB/2C)1/268、年度最佳进货批次:N=A/Q=(AC/2B)1/269、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批量:Q=[(2AB/C)(C+R)/R]1/270、缺货量:S=QC/(C+R) 式中:S为缺货量;R为单位缺货成本71、存货本量利的平衡关系:利润=毛利-固定存储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动存储费x储存天数72、每日变动存储费=购进批量*购进单价*日变动储存费率或:每日变动存储费=购进批量*购进单价*每日利率+每日保管费用73、保本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存储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动存储费74、目标利润=投资额*投资利润率75、保利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存储费-销售税金及附加-目标利润)/每日变动存储费76、批进批出该商品实际获利额=每日变动储存费*(保本天数-实际储存天数)77、实际储存天数=保本储存天数-该批存货获利额/每日变动存储费78、批进零售经销某批存货预计可获利或亏损额=该批存货的每日变动存储费*[平均保本储存天数-(实际零售完天数+1)/2]=购进批量*购进单价*变动储存费率*[平均保本储存天数-(购进批量/日均销量+1)/2]=购进批量*单位存货的变动存储费*[平均保本储存天数-(购进批量/日均销量+1)/2]79、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动成本总额)80、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成本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81、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82、公司利润总额=各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之和-公司不可分摊的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83、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84、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前期数值85、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86、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87、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88、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89、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90、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91、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92、劳动效率=主营业务收入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93、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94、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资产平均余额x计算期天数/周转额95、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年初数+应收账款年末数)/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96、存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x360)/主营业务成本97、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动资产周转总额x360)/主营业务收入总额98、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固定资产平均净值99、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1、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3、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4、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x100%105、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6、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总数107、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108、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额/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x100%99、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x100%109、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10、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1/3 - 1]x100%111、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112、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13、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14、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357 评论(8)

blackiron.sh

题主您好,之了很高兴为您解答!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表中,左边是资产(上半块是流动资产、下半块是非流动资产),右边是负债(上半块是流动负债,下半块是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如图所示,直接截取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代表了一元的流动负债有多少元的流动资产保障,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好。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能够快速变现的资产。存货包括了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时间不定,最后成为成品能不能够卖出来也不定。预付款项,是我们支付个对方用于购买物资的部分款项,所以到收货到折现时间都是不定的,所以这两项属于非速动资产。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非速动资产,其中非速动资产=预付款项+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扣减法)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正加法)

* 资产负债表中,存货以上的部分,不包括预付款项。

代表了一元的流动负债有多少元的速动资产保障,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

希望能够帮助您,我是之了,您的会计挚友!望采纳!免费领取2019初级会计全套课程,欢迎一起探讨会计问题,不定期分享干货哦~

11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