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妈妈0509
计算方法:
1、不带息票据的到期值(到期贴现值)=应收票据的面值
2、带息票据的到期值(提前贴现)=应收票据面值-提现息
3、提现息=应收票据面值×(票据到期天数/360)×贴现率
4、例:
(1)一张汇票票面价值100万,出票日期1月1日,3月1日到期。要求计算贴息和贴现净额。持票人与2月2日到银行进行贴现,贴现率为12%。
(2)提现息=100×(30/360)×12%=1万
(3)提现净值=100-1=99万
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扩展资料
申请条件
(1)在贴现行开立结算账户的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2) 与出票人或直接前手之间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
(3)能够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按规定不能出具增值税发票的除外)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贴现
优氧V美
计算方法: 1、不带息票据的到期值(到期贴现值)=应收票据的面值 2、带息票据的到期值(提前贴现)=应收票据面值-提现息 3、提现息=应收票据面值×(票据到期天数/360)×贴现率
晚点寿司
您好公式: 贴现金额=票据到期值-贴息 贴息=票据到期值×贴现期限×贴现利率 贴息=2000×3/12×5%=25 收到的金额=2000-25=1975您那应该有答案吧 对否
我们的2016
贴现金额计算公式为:贴现金额=贴现利息/(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或贴现利息/(贴现天数×年贴现率/360)。贴现利息一般是指汇票的收款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票款向所贴现银行所支付的利息,贴现金额就是收款人之前与银行商议好的具体预借金额。
沫沫晓七
1、教材第17页例1-23,为什么题目中的单位都是用“万元”,而答案的单位都是用“元”,是不是应该统一题目与答案中的单位? 答:在题目中进行文字叙述时,为了简化就采用“万元”。在具体做分录时,统一使用“元”。当然,也可以统一题目与答案中的单位。 2、教材第29页例1-42中的第1批发货的存货成本=10500*10.75=112875(元),其中10500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10500这个数字是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3、教材第32页例1-50 中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正负号是否有误? 答:没有错误。 4、教材第32页例1-50中的月初计划成本1000000元、成本差异超支30740元、入库计划成本3200000元和成本差异节约200000元,请问这4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这4个数字是举例时给的已知条件,不是计算出来的。 5、教材第39页例1-62中的商品进销差价率=(10+15)/(110+90)*100%=12.5% ,请问这道计算题中的(10+15)这两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答:这两个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期初库存商品进价=110-100=10(万元) 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价=90-75=15(万元) 6、教材第52页例1-79中购入工程物资500000元,支付增值税85000元,所做分录为:借:工程物资 5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请问这个分录包含增值税了吗? 答:包含增值税。 7、教材第74页例2-1(3)中的财务费用如何计算? 答:(3)中的财务费用=120000×4%÷12=400(元)。 8、教材第134页例4-18编制的会计分录(4)中的累计折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每月折旧40 000元,自20X1年2月1日购入设备起至20X9年2月1日出售为止,共12×8=96个月,累计折旧40 000×96=3840000(元)。 9、教材第134页例4-18和第152页例6-2中的最终递延收益的账务处理怎么不同呢,如果按例6-2中的处理,那么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在期终时是有余额的,尚末分配的递延收益是否应为3000000-1800000=1200000(元)? 答:应该按例4-18的方法处理,例6-2中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应该是3000000-1800000=1200000(元)。 10、教材第137页例4-23会计分录里的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每季度收到的的财政贴息=20000000×6%÷4=300000(元) 分配到每月=300000÷3=100000(元)。 11、教材第323页第4行的等式右边第1项A(1+i)是否有误? 答:确实有误,等号右边第一项应为A。 12、材料成本差异如何计算? 答:请参阅教材第32页有关内容。 13、当“现金”和“银行存款”同时在会计分录中体现时,为什么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答: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如将现金存入银行或从银行提取现金,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或者借记“现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Megumi2046
把尚未分配的递廷收益=2400000-1800000 改成3000000-1800000就可以了. 另外与政府补助有关的收入,因在受益期内补助还有多余,也就是还没有用完政府的补助,就卖掉了,所以就是益外的收入了,故计入营业外收入..
e元素789
计算方法:
提现息=应收票据面值×(票据到期天数/360)×贴现率
例:一张汇票票面价值100万,出票日期1月1日,3月1日到期。要求计算贴息和贴现净额。持票人与2月2日到银行进行贴现,贴现率为12%。
提现息=100×(30/360)×12%=1万
提现净值=100-1=99万
伊斯坦布尔之夜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