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0

天天开心好好好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吴梅老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婕哥大王

已采纳

排名: 1姓: 李由来: 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 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河南等地方直接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排名: 2姓: 王由来: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排名: 3姓: 张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排名: 4姓: 刘 由来: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 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排名: 5 姓: 陈由来: 陈姓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陈姓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齐国被秦国灭后,田轸逃到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 陈姓的大发展是在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江苏南京称帝,国号陈,此时,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及长江和朱江之间。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经过几年的战争镇压了福建南部的叛乱,局势平定后,陈元光定居福建,成为南方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南宋期间,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迁入广东。陈姓也由此迁入广东,明末,陈姓又迁入台湾。陈姓迁如越南的时间较久远,宋代时人最多。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 秦朝陈胜领导900人起义,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西汉时,陈平任三朝宰相,抗匈奴名将陈汤;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将领陈牧,“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西晋史学家陈寿;唐朝时,陈氏有三人任宰相,还有文学家陈子昂、陈鸿,诗人陈陶,大将陈玄礼,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陈抟;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陈姓最著名的是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其他诗人陈与义,学者陈傅良,画家陈居中;元末陈友谅称帝,国号汉;明朝,最著名的陈姓是著名画家陈洪绶,旅行家陈诚;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陈确,散文家陈贞慧,小说家陈枕;清朝,福建总兵陈化成,诗人陈恭尹、陈文述,文学家陈沉,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陈得才,近代最著名的人物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即超过5000万人,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陈姓还广泛分布于各少数民族中。 排名: 6 姓: 杨由来: 杨姓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名为姓,一支是以居住地为姓。姬氏子孙被周幽王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建立杨国,国君称为杨侯,后杨国被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晋国灭杨后,将杨地赐给其大夫羊舌氏,因此,羊舍氏的子孙也姓杨,羊舌氏的后裔因内乱逃到陕西,后逐渐发展到河南等地。西晋末到唐朝末,杨氏逐渐迁入福建等地。自宋代起,福建开始成为杨姓播迁中心之一。至元明,为躲避战乱,福建杨姓迁入广东,后发展成为望族。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年有文学家杨修,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大将杨大眼,北朝末杨坚灭周灭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唐朝,杨姓任宰相者11人,宰相杨炎,也是理财家,“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贵妃杨玉环,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杨行密创建吴国,定都扬州。宋代,杨氏最著名的人物要数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与其子杨延(yan)昭(zhao)、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散曲家杨朝英。明代,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画家杨文聪。清代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现代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教育思想家杨贤江,爱国将领杨虎城。 海外杨姓华人中如杨振宁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及美国著名企业家杨雪兰等。杨姓是当今中国的第六大姓,分布极广,遍及全国 排名: 7 姓: 赵由来: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考证,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赵姓形成于西周,祖先为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奴车马的能手。一次周穆王外出后有战事必须很快赶回,这时造父驾车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时打败了来犯之敌,于是周穆王赐赵地(今山西洪洞县北)给造父,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战国时赵姓主要在山西,河北等地发展,秦朝后,逐渐向甘肃、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展。秦代时,赵佗任南海郡县令,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两广一带。汉以后,赵姓人向福建、四川、江苏、江西等地迁移,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以及海外一些地区。由于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上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达150年,所以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赵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宋代。五代末,河北人赵匡胤于960年发动兵变,国号宋,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于1126年被金灭,1127年赵构在河北商丘称帝,后迁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到1279被元所灭。其他赵姓人物有:三国时的数学家赵爽和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唐代有经学家赵匡、著名琴家赵耶利;北宋有画家赵昌;南宋有诗人赵师秀,画家赵孟坚、赵伯驹;金有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有理学家赵复;元代有书画家赵孟,画家赵雍、赵原;明代有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画家赵左,医学家赵献可;清有诗人赵执信,医学家赵学敏,史学家赵翼,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民国期间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 排名: 8 姓: 黄由来: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他的后代分为14个姓,其中的黄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时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后黄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皆以黄为姓氏。黄姓的另一支起源是远古时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内。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黄歇)被封于江苏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在江苏定居。自战国后期以来,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繁衍的中心。汉代以后,由于做官等原因,黄姓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尤其是在宋代,黄姓得到广泛的播迁,发展到全国各地。 黄姓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西汉丞相黄霸;东汉神童黄香;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他于875年起义,881年攻克洛阳,继又于当年年底进入长安,做上了皇帝,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根据地,起义很快便被镇压,黄巢自杀;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 ;北宋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女文学家黄娥;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围棋国手黄龙士,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近现代有作家黄人,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 排名: 9 姓: 周由来: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一般认为,黄帝的后裔迁徙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即北魏献帝的兄长原来是少数民族姓氏,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为汉姓,将其改为周姓。周被秦灭后,部分周族人迁往江苏沛县,成为当地大姓。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原人民大批东移徐州,进而南渡,其中周姓迁居安徽庐江。后周姓逐渐向南方发展,唐朝时迁往福建,四川、江西、广东等地,清朝时周姓迁往台湾及海外谋生。周姓在24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可见周姓历朝不泛英才。西汉时周勃、周亚夫父子名将;三国时名将周喻,曾大破曹军于赤壁,且精通音乐;五代时有画家周文矩;北宋有哲学家周敦(dui)颐,词人周邦彦;南宋有词人周密,著有《武林旧事》;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臣;清代有词人、词论家周济,编有《宋四家词选》,象棋名手周廷梅,围棋国手周小松,农民斗争领袖周立春;近现代有湘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周飘群,,象棋名手周德裕;当代最著名的周姓人物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周姓不仅在国内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远迁于欧美、东南亚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周姓华人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美国著名华人律师周雅定,印尼有出版业大王周伟泰等等。据专家考证,周姓是当今中国第9大姓。 排名: 10 姓: 吴由来: 吴姓出于吴国,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聪明又很有才干,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太伯为领袖,建立吴国。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就是吴姓。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发展繁衍,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吴姓不仅在国内发展繁衍,而且早在公元前450年,就东渡日本,南迁越南等地,成为当地的大姓,如现在越南的吴姓为第六大姓。 战国时有兵法家和改革家吴起;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北朝时有文学家吴均;唐朝时有著名的画家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yi)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史学家吴兢(jing);五代时有名将吴峦(luan);南宋有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ji);元代有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到现在,吴姓有名人物多数为画家和小说家,如明代画家吴伟,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近代画家吴昌硕,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有著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外明代还有医学家吴又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医学家吴尚先等等;民国时期还有学者吴承仕、戏曲理论家、作家吴梅等等。 吴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占有一定数量。

会计吴梅老师

291 评论(15)

龙龙爱龙眼

唐仁寿(1829~1876),清藏书家。 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 李善兰(1811~1882),清教学家,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 位教授。 蒋光焴(1825~1892),清藏书家。 吴嗣广,清学者,参与纂修《浙江通志》。 许仁沐(1842~1899),热心教育事业,纂修《常山县志》。 李圭,江苏江宁人,清光绪十九年任海宁知州,有功于治水。 朱昌燕,晚清当地学者。 朱宗莱(1881~1919),精文字校勘。 杭辛斋(1869~1924),著名新闻工作者。 汪润秋(1905~1926),救火身亡。 王国维(1877~1927),国家大师,史学家,著名学者。 钱崇润(1886~1927),医学家。 朱定瑨(1854~1929),热心教育事业,晚年热心修志。 单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学。 严远庄(1847~1930),善绘画,致力于灯采艺术。 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 周承德(1877~1935),书法家。 吴小鲁(1877~1936),乡绅。 陈士柏(1906~1938),湖南桑植县人,1938年日军侵犯海宁,陈为62军营长,屡胜敌军,后牺牲于马桥平陵庙。 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医务工作者,在茶院大桥殉难。 蒋百星(1882~1938),军事学家。 褚学潜(1919~1940),中共党员,烈士,抗战时牺牲。 陆宗舆(1876~1941),“五四”运动群众要求惩办的亲日派三个卖国贼之一。 冯李伦(1922~1941),烈士,新四军营教导员,1941年秋与日军战斗时牺牲。 陈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徐骝良(1878~1942),铁道专家。 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褚台夫(1919~1944),国民党抗战英雄,空军烈士。 顾贻榖(1885~1944),金融家。 吴其昌(1904~1944),文史学家。 徐申如(1872~1944),实业家。 单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妇女,回国后著书介绍西方文化。 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 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北撤后任茅山留守处政委。 杭穉英(1900~1947),商业美术家。 太虚(1890~1947),名僧。 朱起凤(1874~1948),文字学家,独立纂成《辞通》。【海宁当代名人大全】查人伟(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后浙江民盟负责人之一。 吴育英(1920~1949),烈士。 陈巳生(1892~1953),实业家。 许行彬(1874~1953),早期新闻工作者。 史东山(1902~1955),知名电影艺术家。 李尊庸(1901~1959),摄影家。 张惠衣(1898~1960),教授。 徐永祚(1893~1961),著名会计师。 沙可夫(1903~1961),艺术教育家,中共早期党员。 周承菼(1883~?),民国将领,后去台湾。 张宗祥(1882~1965),知名学者。 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家。 徐凌云(1885~1965),昆剧研究家。 张竟仁,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 冯朱棣(1896~1966),兵器专家。 胡伦清(1896~1966),教授。 张关友(1936~1966),烈士。 查猛济(1936~1966),教授。 王敬五(1880~1968),爱国教师。 严谔声(1898~1969),爱国新闻工作者。 王仲闻(1902~1969),王国维次子,精研词学。 李应吉(1914~1969),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王和伯(1891~1970),省级名中医。 陈乃乾(1896~1971),版本目录学家。 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运动员,体育界专家。 葛衢康(1911~1973),体育界专家。 朱宇苍(1888~1976),教育事业家。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费哲民(1893~1978),教授。 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 郑晓沧(1892~1979),教育家。 宋云彬(1897~1979),作家、史学家,知名新闻工作者。 赵万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学家。 沈鼎三(1910~1980),化学家,染料专家。 王国华(1887~1980),王国维弟,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 周方光(1918~1981),海军教育训练工作者。 周济(1914~1981),金融、外汇工作专家。 王恒守(1902~1981),物理学家。 杭毅(1894~1981),国民党将领。 查良钏(1897~1982),教授。 顾达一(1906~1982),民国官员,有功于抢修海塘。 钱境塘(1907~1983),金石书石收藏鉴赏家。 许志行(1902~1983),作家。 虞尔昌(1904~1984),台湾大学教授。 魏柏荣(1909~1984),皮影戏艺人。 吴梅(1914~1985),女,革命新闻工作者。 杭观华(1929~1985),工艺美术女专家。 沈红茶(1902~1985),画家。 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质学家。 陈洪田(1917~1985),农民育种家。 吴世昌(1908~1986),学者,以研究红学著称,长文史,善诗词。 米谷(1918~1986),漫画家。 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轻工业部副部长。 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热心蚕桑事业。 贾祖璋(1901~1988),科普作家。 李蓝炎(1915~1988),长期从事部队卫生工作,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居天籁(1906~1989),中共海宁第一个党组织—硖石支部书记。 金祥恒(1918~1989),台湾大学教授。 蒋复璁(1898~1990),在台湾,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姬传(1900~1990),京剧剧作家、评论家。 陈尚志(1922~1990),妇科名中医。

167 评论(15)

辛燃arzue

评定的“海宁十景”:1.天下奇观—海宁潮2.宰相府第—宰相府第风情街3.庙宫迷踪—海神庙4.观潮胜地—观潮胜地公园5.华彩皮都—海宁中国皮革城6.紫薇揽秀—西山公园7.智标晨旭—智标塔8.诗楼新月—徐志摩故居9.静安精舍—王国维故居10.路仲探幽—路仲古镇 遗产点:长安闸、长安镇历史街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项目通过了审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大运河上,现存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就是位于长安的一坝三闸两澳,也是整个大运河58处遗产之一。历史上的长安闸包括新老两坝(其中新坝又称为“长安镇拖船坝”)、上、中、下三闸和储水之用的两澳。在现存文物中,除老坝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闸、坝都能确认位置,基本格局尚存。各闸都已经改建为闸桥,闸基闸槽都保存完好。 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名人俊才: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女诗人陈慧殊,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作家金庸、陈学昭,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等。 干宝(?~336),东晋学者。顾欢(420~483),南朝宋、齐时学者。顾越(493~569),南朝梁学者。戚衮(519~581),南朝梁学者。 褚无量(645~719),唐学者。许远(709~757),唐忠勇名将。顾况(708~801),唐诗人。 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张九成(1092~1159),南宋状元,崇国公太师。荣肇(1226~1307),宋元热心教育事业者。 胡奎,元末明初诗人、学者。贝琼(1314~1378),明诗人。朱妙端(1423~1506),明女诗人祝萃(1452~1518),明学者,善治水。苏平、苏正,兄弟均为明诗人。周应祯(?~1554),明抗倭将领。许相卿(1479~1557),明学者。陈与郊(1544~1611),明戏曲家。查秉彝,官顺天尹,曾上疏历数严嵩、严世藩父子罪行。祝以豳(1551~1632),明爱国将领,曾击退荷兰侵略者对粤边骚扰。陈司成,明末名医。 周宗彝(1600~1645),明末抗清义士。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祝渊(1614~1645),明末文士,重气节,反对魏忠贤,清兵攻陷杭州时自缢。陈之遴(1605~1666),明末有文名,曾为南明官员,后仕清任礼部尚书,终被流放。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学者。朱一是(1610~1671),明末文士,入清不仕。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张次仲(1589~1676),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1601~1676),明末清初史学家。陈确(1604~1677),明末清初哲学家。陈瓛,明末清初书法家。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陆嘉淑(1620~1689),工诗文,善书画,多藏书,终身不仕清。 范骧(1608~1675),清初书法家。沈珩(1619~1695),清康熙三年会试第一。杨雍建(1631~1704),清初官员,以敢谏著称。查升(1650~1707),清书法家。陈奕禧(1648~1709),清书法家。陈诜(1642~1722),清康熙时名臣。许汝霖,清康熙时名臣。马思赞(1669~1722),清藏书家。陈訏(1650~1722),清教学家。查慎行(1650~1727),清著名诗人。查嗣庭(1664~1727),清康熙时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四年陷身文字狱,病死仍被枭首,兄慎行嗣瑮等亲族多人受株连。查嗣瑮(1652~1733),清诗人。陈元龙(1652~1736),清雍正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朱自恒,清画家。陈邦彦(1678~1752),清书法家。陈世倌(1680~1758),清乾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沈翼机,清学者,参加纂修《浙江通志》。俞兆岳,清时有功于海塘建筑,是用铁榫加固塘身的发明者。范西屏(1709~1769后),清围棋国手。施定庵(1710~1770),清围棋国手。周广业(1730~1798),清学者。吴骞(1733~1813),清藏书家。周春(1729~1815),清学者。陈鳣(1753~1817),清学者。许光治(1811~1855),清书法家,工篆隶,花鸟画家。许光清,清书法家,学者。周乐清(1785~1855),为官注意平反冤狱,有政声,戏曲创作家。达受(1791~1858),清名僧。蒋光煦(1813~1860),清藏书家。许梿(1787~1862),为官善决疑狱,博通文学、医学。钱泰吉(1791~1863),清方志学家,嘉兴人,居海宁多年,主讲学,多藏书,纂《海昌备志》52卷。王士雄(1808~1868),清医学家。许楣(1797~1870),清学者。陈子仙(1821~1870),清围棋国手。唐仁寿(1829~1876),清藏书家。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李善兰(1811~1882),清教学家,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教授。蒋光焴(1825~1892),清藏书家。吴嗣广,清学者,参与纂修《浙江通志》。许仁沐(1842~1899),热心教育事业,纂修《常山县志》。朱昌燕,晚清当地学者。 朱宗莱(1881~1919),精文字校勘。杭辛斋(1869~1924),著名新闻工作者。王国维(1877~1927),国家大师,史学家,著名学者。钱崇润(1886~1927),医学家。朱宝瑨(1854~1929),热心教育事业,晚年热心修志。单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学。严远庄(1847~1930),善绘画,致力于灯采艺术。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周承德(1877~1935),书法家。吴小鲁(1877~1936),乡绅。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医务工作者,在茶院大桥殉难。蒋百里(1882~1938),军事学家。褚学潜(1919~1940),中共党员,烈士,抗战时牺牲。陆宗舆(1876~1941),“五四”运动群众要求惩办的亲日派三个卖国贼之一。冯李伦(1922~1941),烈士,新四军营教导员,1941年秋与日军战斗时牺牲。陈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徐骝良(1878~1942),铁道专家。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褚台夫(1919~1944),国民党抗战英雄,空军烈士。顾贻榖(1885~1944),金融家。吴其昌(1904~1944),文史学家。徐申如(1872~1944),实业家。张竟仁,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单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妇女,回国后著书介绍西方文化。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北撤后任茅山留守处政委。杭穉英(1900~1947),商业美术家。太虚(1890~1947),名僧。朱起凤(1874~1948),文字学家,独立纂成《辞通》。查人伟(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后浙江民盟负责人之一。吴育英(1920~1949),烈士。周承菼(1883~?),民国将领,后去台湾。杭毅(1894~1981),国民党将领。顾达一(1906~1982),民国官员,有功于抢修海塘。虞尔昌(1904~1984),台湾大学教授。金祥恒(1918~1989),台湾大学教授。蒋复璁(1898~1990),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陈巳生(1892~1953),实业家。许行彬(1874~1953),早期新闻工作者。史东山(1902~1955),知名电影艺术家。李尊庸(1901~1959),摄影家。张惠衣(1898~1960),教授。徐永祚(1893~1961),著名会计师。沙可夫(1903~1961),艺术教育家,中共早期党员。张宗祥(1882~1965),知名学者。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家。徐凌云(1885~1965),昆剧研究家。冯朱棣(1896~1966),兵器专家。胡伦清(1896~1966),教授。张关友(1936~1966),烈士。查猛济(1936~1966),教授。王敬五(1880~1968),爱国教师。严谔声(1898~1969),爱国新闻工作者。王仲闻(1902~1969),王国维次子,精研词学。李应吉(1914~1969),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王和伯(1891~1970),省级名中医。陈乃乾(1896~1971),版本目录学家。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运动员,体育界专家。葛衢康(1911~1973),体育界专家。朱宇苍(1888~1976),教育事业家。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费哲民(1893~1978),教授。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郑晓沧(1892~1979),教育家。宋云彬(1897~1979),作家、史学家,知名新闻工作者。赵万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学家。沈鼎三(1910~1980),化学家,染料专家。王国华(1887~1980),王国维弟,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周方光(1918~1981),海军教育训练工作者。周济(1914~1981),金融、外汇工作专家。王恒守(1902~1981),物理学家。查良钏(1897~1982),教授。钱镜塘(1907~1983),金石书石收藏鉴赏家。许志行(1902~1983),作家。魏柏荣(1909~1984),皮影戏艺人。吴梅(1914~1985),女,革命新闻工作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原副主任。杭观华(1929~1985),工艺美术女专家。沈红茶(1902~1985),画家。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质学家。陈洪田(1917~1985),农民育种家。吴世昌(1908~1986),学者,以研究红学著称,长文史,善诗词。米谷(1918~1986),漫画家。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轻工业部副部长。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热心蚕桑事业,原中国文联科长。贾祖璋(1901~1988),著名科普作家与编辑家,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李蓝炎(1915~1988),长期从事部队卫生工作,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居天籁(1906~1989),中共海宁第一个党组织—硖石支部书记。许姬传(1900~1990),京剧剧作家、评论家。陈尚志(1922~1990),妇科名中医。陈学昭(1906~1991),著名作家。许国璋(1915~1994),著名英语教育家。沈鸿(1906~1998),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释印顺(1906~2005)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查济民(1914~2007)著名企业家,1997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张直中(1917~2011),我国雷达技术的主要先驱者。金庸(1924~)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沈南鹏(1967~),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的创始人。于正(1978~),著名编剧。顾正澄(1980~),著名物理学家。蔡亮(1980~),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32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