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雪花
报表基本勾稽关系:
资产表-货币资金=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其他货币资金金额
资产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合计数
利润表-净利润=负债权益表-未分配利润(期末-期初)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所有者权益合计数
表内基本勾稽关系:
往来原值(应收、其他应收、预付)-坏账准备数=报表往来净值
非流动资产原值-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摊销=报表净值
资产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 负债+所有者权益合计数
会计的三大报表是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内容:
1、资产负债表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用会计平衡原则,将合乎会计原则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交易科目分为“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大区块,在经过分录、转帐、分类帐、试算、调整等等会计程序后,以特定日期的静态企业情况为基准,浓缩成一张报表。
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既可能表现为盈利,也可能表现为亏损;
因此,利润表也被称为损益表。它全面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实现的各种收入、发生的各种费用、成本或支出,以及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情况。
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基本关系来编制的,其具体内容取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及其内容,利润表项目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内容的具体体现。
从反映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反映企业经营资金动态表现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属于动态会计报表。
3、现金流量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内(如月度、季度或年度)企业经营活动、投资现金流量表样表活动和筹资活动对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产生影响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是原先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资金流动状况表的替代物。它详细描述了由公司的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的资料按一定的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反映和综合反映的报告文件。由于日常核算资料具有零星、分散、量大等特点,为了便于各级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情况及其效益,必须将日常核算的资料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口径进行汇总和综合。
会计报现在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一定时期(例如月、季、年)的会计记录,按照既定的格式和种类编制的系统的报告文件。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展,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不断增加,仅仅依靠几张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或不能直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报表以外的附注和说明提供更多的信息。
会计报表-百度百科
刘阳780210
主要就是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期末数减期初数等于利润表中的本年净利润。 追问: 请能给我详细点的资料嘛?谢谢~~~ 回答: 其他的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了,给你详细的列一下吧:先看下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再看资产负债表: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这是资产负债表平衡的依据。负债表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勾稽关系的东西,呵呵。审计的话,一般只看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就是刚开始给你说的那个。因为利润反应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是联系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键,如果是老审计人员的话,看完报表大体结构,都会顺便扫一眼两个表中利润是否一致的,呵呵。 追问: 审计中做所得税底稿时,比如应注意存货与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原材料之间的勾稽关系。还有其它科目的借贷方应与什么勾稽能不能给我说详细点!谢谢高人的指点! 回答: 哦,你说这个啊,这是会计分录的问题,跟报表没什么关系的,呵呵。给你看几个分录你就明白了。月末,原材料要结转成本,分录如下: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通过这个分录就看出来了,原材料的贷方等于生产成本的借方。完工产品结转成本,分录如下: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这个分录可以看出,生产成本的贷方等于库存商品的借方当产品销售的时候,分录如下:(收入那步我就不写了啊)借:销售成本 贷:库存商品这个分录可以看出来,库存商品的贷方等于销售成本的借方再有就是收入,成本,费用结转利润的分录了,这个你应该清楚吧,呵呵。我也不过是有了几年工作经验而已,会计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要用心,不知不觉中就会进步的。还有,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就采纳答案啊,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咻♂訨♀苻∮ 的感言: 谢谢你!
卉峰呢喃
会计三大报表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同损益表的表间关系主要是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应该等于损益表的未分配利润项。
资产负债表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资产负债表的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等项目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应该等于现金流量表最后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
至于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很多的运算才可以说明,比较复杂。
表内基本勾稽关系:
在会计上,目前我拥有的一切,就叫资产,而借来的钱,就是负债,自己的,就叫权益。这就是资产负债表最重要的内部“勾稽关系”。
利润表中最重要的一个“勾稽关系”就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等于利润。
往来原值(应收、其他应收、预付)-坏账准备数=报表往来净值
非流动资产原值-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摊销=报表净值
资产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 负债+所有者权益合计数
扩展资料:
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的资料按一定的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反映和综合反映的报告文件。由于日常核算资料具有零星、分散、量大等特点,为了便于各级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情况及其效益,必须将日常核算的资料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口径进行汇总和综合。
会计报现在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一定时期(例如月、季、年)的会计记录,按照既定的格式和种类编制的系统的报告文件。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展,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不断增加,仅仅依靠几张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或不能直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报表以外的附注和说明提供更多的信息。
会计的三大报表是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1、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2、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会计报表
机智小百合
所谓的“勾稽”关系,说白了就是会计科目的相互联系,比如应交税费的科目里,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等,共同作用的将结果,如果企业的应交税费异常,这些科目中的一个或几个都可能是导致异常的原因。因为它们与应交税费存在勾稽关系。
苏潇若之苏苏
所谓基于报表勾稽关系的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分析者以财务报表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作为主要分析工具,通过考察报表中某项目的金额及相关项目的金额来分析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账务处理思路以及报表数字背后的交易或事项,并从报表及其附注中来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假设,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做出判断。这一方法要求分析者熟悉不同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式对三张表的影响,能够把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在财务报表中,有些勾稽关系是精确的,即各个项目之间可以构成等式。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再如,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年初数年末数分别与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相等。这些勾稽关系是基本的勾稽关系,也是报表编制者判断报表编制是否准确的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不过,对于财务报表分析而言,更为重要的另一种不太精确的勾稽关系,即报表中的某些项目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在某些假设前提和条件下可以构成等式。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一般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年末数年初数之差相等,前提是企业不存在现金等价物。再如,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等项目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等项目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报表分析者需要掌握,在何种情况下这些项目之间会构成等式,在何种情况下这些项目之间无法构成等式,在何种情况下这些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会被破坏。分析者应该考察报表中这些相关项目之间的关系,并从报表及报表附注中发现相关证据,进而形成对分析对象的判断。在同一时间框架内,当会计报表的一项数据发生变化时,引起另一项或多项数据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会计报表勾稽关系。例如应收账款或存货增长会导致经营性现金流的减少,并有可能通过坏账拨备或存货减值准备支出上涨而减少公司营业利润。了解各会计科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财务分析和制作业绩预测模型的基础。
食品监督所
1、会计三大报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报表科目基本勾稽关系:资产表-货币资金=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其他货币资金金额;资产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合计数利润表-净利润=负债权益表-未分配利润(期末-期初)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所有者权益合计数。
2、表内基本勾稽关系:往来原值(应收、其他应收、预付)-坏账准备数=报表往来净值非流动资产原值-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摊销=报表净值;资产表合计数=负债权益表 负债+所有者权益合计数。
扩展资料:
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损益表中"净利润"+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年初数.
2、资产负债表是会计考试必考内容,这几项还必须与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相等.这其中按损益表计算各项目计算方法如下:
①本(上)应交增值税本期金额=本(上)损益表中的"营业收入"×17%-本(上)期进货×17%;
②本(上)期营业收入=本(上)期损益表中的"营业收入"金额
③本(上)进货金额=本(上)期资产负债表中"存货"期末金额+本(上)期损益表中"营业成本"金额-本(上)期资产负债表中"存货"期初金额
④本(上)期应交城建税教育附加=本(上)期损益表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⑤本(上)期应交所得税=本(上)期损益表中的"所得税"金额
⑥本(上)期应交城建税教育附加=本(上)期应交增值税(7或5%+3%)
⑦若是小规模纳税人则以上都不考虑,可以用以下公式:
⑧应交增值税=损益表中"营业收入"×3%,(报表中的营业收入是不含税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报表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