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4

我躲在墙角哭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资产负债观会计计量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慧慧在济南

已采纳

资产负债观:是指一个经济项目的正反两个表现形式,即一个经济项目的用途表现为资产(如材料)而购入这些材料的钱的来源是借来的,那它的表现为负债(如短期借款)。简而言之:资产是经济的用途,负债是经济的来源。收入与费用这是指经济活动的运作过程。与资产负债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都属于经济管理的需要。

资产负债观会计计量

219 评论(8)

明鑫花卉

《企业会计准赚—一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作了专门系统的描述。包括测量基础的类型、各测量基础的内涵和功能。从一般原则中删除历史成本原则, 并将其更改为计量属性。

同时, 规定了企业在计量会计要素方面的情况。一般应使用历史成本, 在能够获得和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差等计量属性。引入其他计量属性, 如允许值。

体现资产责任观的理念, 改变了局细菌主导的原有历史成本。然而, 鉴于中国市场的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在金融工具、投资房地产、非联合控制企业以及债务重组和收费资产交易等方面。其他条件, 以采用允许的值。

但从整体上看, 企业会计准计量在公允价值中的应用仍较为谨慎。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看, 标准制定者在为某一特定类型的交易制定会计准则时, 首先试图界定和规范此类交易所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然后根据所界定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

因此, 根据资产负债的观点, 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包括确定资产和负债, 以及与这些交易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变化引起的权益变化。问题。相反, 收入成本的概念要求标准制定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考虑直接确认和衡量与特定类型交易有关的收入和支出。

扩展资料:

资产负债观运用:

资产和负债观点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FASB 和机构间常委会都使用了 "未来经济利益流入" 的资产特征 (或 "未来经济利益流出" 的负债特征), 作为资产 (或负债) 原始确认和决算的依据, 而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资产和负债不确认为资产和负债。

部分股票的公允价值不仅将列入资产负债表, 而且不会被视为已实现收益, 也不会记入所有者权益部分, 也不会被记入完整损益表作为其他综合收入项目, 当收益实现时, 该利润报表将被转移到损益表中。

反映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条中, 将金融资产纳入金融资产, 以便出售、持有投资、贷款或应收债权的期限, 以及可供出售的四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和购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 如果具有可靠和可衡量的公允价值, 则按公允价值估值。

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损益在发生期间记入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在选择被计为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时, 指定股票的估值差额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负债观

87 评论(11)

papapaopao

资产负债观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观或资本维持观。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净资产相同的增加和减少就被排除在收益的定义之外。这种观点还拒绝将基于收益计算的所得税进行期内摊配的递延方法。

267 评论(8)

sizonghang

《企业会计准赚—一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作了专门系统的描述。包括计量基础的种类,每一种计量基础的内涵和作用。取消了一般原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而将其变更为一种计量的属性。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在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形下可以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会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会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的引入。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改变了原来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菌。但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状况,企业会计准则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井、债务重组和费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准则中采用了会允价值。但总体上说,企业会计准测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108 评论(11)

starjing99

资产负债观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观或资本维持观。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净资产相同的增加和减少就被排除在收益的定义之外。这种观点还拒绝将基于收益计算的所得税进行期内摊配的递延方法。一、利润表观要求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中,首先考虑与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只是为了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中介,成为利润表的附属。利润表观认为,必须首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因此,收益=收入-费用。二、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三、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利润表观:报表体系核心利润表,计量基础历史成本,收益计量原则实现的原则,收益的计算收入—费用=利润,信息特征可靠性。资产负债观:报表体系核心资产负债表,计量基础公允价值,收益计量原则实现和未实现的,收益的计算: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信息特征相关性。

148 评论(13)

电冰箱5

收入费用观理论与资产负偾观理论差异两种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上不同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与计量收益。在该种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收入和费用只是对前者所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的明细说明。收入费用观理论则要求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然后再根据两者的比较来确认收益。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然后再将其分摊计入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因此资产和负债要素只是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过渡产物。两种理论在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而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都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所产生的。从信息的效用角度来看,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该信息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收入费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在资产负债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现值反映,是面向未来的。该信息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股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以及其他用户去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金额、产生的时间以及其不确定性。 因此,资产负债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两种理论在会计要素的优先地位上认识不同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和负债是会计要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只要规范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他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定义。如我国基本准则首先定义了资产和负债,认为“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在此基础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要素是优先考虑的要素。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该理论要求首先定义收入与费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要素。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要素没有明确的联系。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上的不同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重心上存在差异。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重心是资产的计量。资产是最为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计量都从属于资产的计量。资产计量强调资产的未来价值观,而不是其历史成本观。具体而言,资产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收益确定。资产也需要计价,其计量要么是为了计量已实现的收入所对应的存在形态的价值量,要么是为了计量已发生的支出中有多少应作为费用,还剩多少应作为资产。可见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资产计价的目的主要为收益的确定服务,其计量主要是面向过去。 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的未来价值观必然要求资产的计量面向未来,从而打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收益计量的核心地位使得资产的计量完全服务于收益的确定,服务于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总结,由此必然会以历史成本作为其主要计量属性。 两种理论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的确定首先是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不包括投资者新增的投入或分配给投资者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化);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是否实现,也不需要考虑交易因素与非交易因素,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并加以计量。这样,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所限制而不能确认的很多未实现损益项目,如由于物价变动而导致的企业资产所产生的持有收益等,在资产负债观下就可以确认成为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两种理论在会计披露上的不同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信息是会计对外提供的核心内容,利润表在整个财务报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收入费用观以会计期间假设为基础,根据企业经济业务中收入与费用的变动来计量利润,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还可提供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资料。但在强调配比和实现原则下,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而对企业收入或费用产生影响的项目,通过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作为跨期项目暂记到资产负债表中,待到以后会计期间再逐步转入到相应的利润表中;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中出现了一些本质上是费用、收益或损失的项目却被当作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加以列示。这样,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过渡性报表,其相关性大打折扣。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信息是会计对外提供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在整个财务报表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都严格遵守了资产和负债的再确认与再计量原则,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在某一时刻基于未来视角的财务状况。但由于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主要是对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收益信息只能是一个总括的内容,无法提供收益的明细信息,减弱了收益信息对使用者的有用性。也正是基于此,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需要增加报告全面收益的会计信息,扩展现行的利润表,形成对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补充与说明。

11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