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籽猫77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2002-6-2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的本准则的目的是规范农业活动的会计处理、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范围1.当以下事项涉及农业活动时,本准则适用其会计处理:(1)生物资产(2)收获时的农产品(3)本准则34-45段涉及的政府补助2.本准则不适用于:(1)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土地(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一一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第叨号一一投资性房地产》)。(2)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无形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3.本准则只适用于作为企业生物资产收获物的农产品在收获时的核算,该时点之后适用存货和其他国际会计准则。因此,本准则不涉及收获后农产品的加工,例如种植葡萄的制酒商将葡萄加工成葡萄酒。虽然这种加工可能是农业活动自然和逻辑上的延伸,并且可能与生物转化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加工并不包括在本准则所称的农业活动的定义之内。4.下表给出了生物资产、农产品加工收获后加工而得的产品的例子:生物资产农产品收获后加工而得产品绵羊羊毛毛线地毯人工林场中的林木原木木料农作物棉花茎果棉线衣服食糖奶牛牛奶乳烙猪宰杀后的猪猪肉肠熏制火腿灌木茎叶茶叶焙制的烟草葡萄树鲜葡萄葡萄酒果树采摘的水果加工后的水果定义有关农业的定义5.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含义为:农业活动,指企业对生物资产转化为可售生物资产、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过程的管理。农产品,指企业生物资产的收获品。生物资产,指活的动物或植物。生物转化,指导致生物资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变、生产、繁殖的过程。生物资产集群,指类似动物或植物的组合。收获,指农产品从生物资产上分离,或生物资产的生长过程的结束。6.农业活动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牲畜饲养、林业、一年生或多年生物的收获、果树种植栽培、花木培植、水产养殖(包括养鱼)。各种农业活动存在有如下共同特点:(1)转化的能力。动物和植物能够进行生物转化。(2)转化的管理。通过增强或者至少是稳定转化发生所必须的条件,管理能够促成生物转化的发生(例如营养、湿度、温度、地力和光照)。这种管理便农业活动与其它活动区分开来。例如,从未经管理的资源中收获(如海洋渔业和原始森林的采伐)并不是农业活动。(3)转化的计量。对生物转化带来的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变化和数量(产果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变化的计量和监控成为管理的日常职能。7.生物转化产生下列结果:(1)通过以下途径资产发生变化:1)生长(动物域植物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2)蜕化(动物或植物数量的减少或质量的退化);3)繁育(产生新的动物域植物);(2)产生农产品,如橡浆、茶叶、羊毛、牛奶等。一般定义8.本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含义为:活跃市场,指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市场:(1)市场内的交易品是同质的;(2)任何时间均可以正常找到自愿的买者和卖者;(3)价格信息对公众公开。账面价值,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确认价值。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政府补助,定义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9.资产的公允价值取决于其当前的位置和条件。因此,例如,某牧场中牲畜的公允价值为相关市场中类似牲畜的价格减去将牧场中的牲畜运到市场的运费和其他费用。确认和计量10.企业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确认生物资产:(1)企业因过去交易的结果而控制该资产;(2)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11.在农业活动中,控制可以通过以下证据表明:牲畜的法定所有权,牲畜购买、出生、断奶时的标志牌或戳印等。未来的经济利益一般通过测定重要的物理特征加以估算。12.除了在准则第30段所述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外,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生物资产均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13.从企业生物资产上收获的农产品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计量的结果是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或其他国际会计准则时该农产品当日的成本。14.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包括,支付给经纪人和经销商的手续费,管理机构和商品交易所的征费,交易税及其他税。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不包括运费或其他将资产运至市场所必须的费用。15.将生物资产或农产品按照重要特征(如畜龄、动植物生长时间或质量)进行分组有助于生物资产或农产品公允价值的确定。企业应选择与市场中用作定价基础相符的特征。16.企业经常签订在未来某个时日销售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合同。在决定公允价值时,合同价格并非一定是相关的。因为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自愿买者和卖者愿意达成交易的当前市场的情况。因此,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公允价值并不因合同的存在而调整。在有些情况下,销售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合同可能是一项亏损合同,该类合同的定义见《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适用于亏损合同。17.如果某生物资产或农产品存在活跃市场,该市场中的报价则为决定该资产公允价值的恰当基础。如果企业能够进入不同的活跃市场,企业应利用最相关市场的信息。例如,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进入两个活跃市场,它应使用它准备使用的市场的价格信息。18.如果活跃市场不存在,企业根据情况,选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决定公允价值:(1)在从交易日到资产负债表日间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则为最近的市场交易价格;(2)按资产差别进行调整过的类似资产的价格;(3)行业基准,如以每出口货柜(ecporttray)、每蒲耳、每公顷表示的果园的价值,以千克肉品表示的牲畜价格。19.在某些情况下,本准则第18段中列出的信息来源可能会导致与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公允价值不同的结果。企业应考虑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在相对狭小的合理估计范围内,对公允价值做出最可靠的估计。20.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取得生物资产或农产品在现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或价值。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应利用该资产的预期现金净流量按当前市场的税前利率折现后确定公允价值。21.计算预期现金净流量现值的目的是确定生物资产在其当前地点和条件下的公允价值。企业在决定应使用的恰当的折现率和估计预期现金流量时应考虑这一目的。考虑生物资产的现存条件时,不应包括未来可以增加生物资产价值的企业未来活动和进一步的生物转化活动,如增强企业未来生物转化、收获和销售的活动。22.企业(确定公允价值时)不应该包括因为该项资产融资、付税或收获后更新种植生物资产(例如,林地采伐后更新造林的费用)而发生的现金流量。23.在达成公平交易的价格时,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的可能性。因为公允价值要反映这种变动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在确定现金流量变动时考虑了预期现金流量变动和折现率变动,或两者某些变动的组合。在确定折现率时,企业应使用与估计预测现金流量相同的假设,以避免某些假设的影响被忽视或被重复计算。24.有时成本大致等同于其公允价值。特别是当:(1)从最初种植费用发生至今,几乎没有发生生物转化(例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刚刚种植的果树种籽)(2)预期生物转化对价格的影响是不重要的(例如,为期30年的菠箩生产周期中最初几年的生长)。25.生物资产一般地在实体上附着在土地上(例如,人工林地中的树木)。因此,资产集合可能存在活跃市场,但附着在土地上的生物资产都可能没有单独的活跃市场。如生物资产、土地和土地改良形成一个资产组合。企业可以使用资产组合的信息决定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例如,从上述资产集合的公允价值中减去土地和土地改良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损失和利得26.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进行生物资产初始确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以及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减去预期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后的余额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包括在其发生期间的净损益之内。27.因为确定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时,要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所以初始确认生物资产可能会产生损失。所以初始确认一项生物资产也可能会产生利得,例如牲畜出生。28.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进行农产品初始确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包括在其发生期间的净损益之内。29.由于收获农产品而对其进行初始确认可能会产生利得或损失。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30.本准则是假设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但是,如果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或价值无法确定,并且公允价值的其他估计方法明显不可矿,上述假设对干初始确认无法成立。在此情况下,生物资产应该按照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计计量,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首将发生的费用计量。31.只有在初始确认时,本准则第30段中的假设才有可能无法成立。企业一旦使用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生物资产,应持续使用该方法直至处置该生物资产。32.在各种情况下,企业均应按照收获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农产品。本准则认为农产品收获时的公允价值总是能够可靠确定。33.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一一存货》,《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一一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规定,确定成本、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政府补助34.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的生物资产,对无条件的政府补助应在补助成为应收款项时,计入收入。35.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的生物资产,对有条件的政府补助条件包括:要求企业不得从事某项特定农业活动)应在达到政府补助要求的条件时,计入收入。36.政府补助的条件和期限各不相同。例如,某项政府补助可能会要求企业在特定地区耕种5年。如果耕种不满5年,企业应退回全部政府补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耕种满5年前不应将政府补助确认为收入。如果政府允许企业按照耕种时间保留部分政府补助,企业以时间为分配基础将政府补助确认为收入。37.如果生物资产按照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见本准则第30段),与该项生物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该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38.如果生物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并且政府补助条款要求企业不得从事特定农业活动,本准则的会计处理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第加号》不成。《国际会计准则第加号》只适用于那些与按照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的生物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列报39.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披露一般要求40.企业应披露当期内由干初始确认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的变化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的总额。41.企业应对各组生物资产分别加以说明。42.本准则第41段所要求的披露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方式或者定量说明方式。43.本准则鼓励企业对各组生物资产采用定量说明方式加以披露。如果恰当,披露时要区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或者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例如,企业应分组披露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账面金额。企业可以将上述两组进一步按成熟生物资产和非成熟生物资产划分。这些划分所提供的信息有利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时点。企业应披露分类的基础。44.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将收获为农产品或出售的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例子包括:准备用来生产肉品的牲畜、存栏待售的牲畜、养殖的鱼、玉米和小麦等庄稼、长成后准备作为原木的树木。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消耗性生物资产以外的生物资产。例如,产奶的牲畜、葡萄树、果树、保留树干但收获柴薪的树木。生产性生物资产具备自我生长性,不是农产品。45.生物资产也可以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末成熟生物资产。成熟生物资产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来说,是指那些具有收获特征的部分,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来说,是指那些可以连续收获的部分。46.如果没有通过其他渠道披露,财务报表应当说明:(1)涉及每组生物资产的活动的性质;(2)非财务指标或对实物数量的估计:1]期末备组生物资产;2本期内农产品的产出。47.企业应该披露确定各类农产品收获时公允价值和各组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运用的方法和重要假设。48.企业应该披露当期内收获的农产品在收获时的公允价值减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49.企业应该披露:(1)所有权受到限制的生物资产的账面金额以及所有权受到限制的情况;作为抵押品的生物资产的账面金额;(2)因开发或购买生物资产而承担义务的金额;(3)与农业活动相关的财务风险的管理战略。50.企业应提供当期期初与期末生物资产账面价值变动的调节表。不要求提供比较数据。调节表包括:(1)因公允价值减去预期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的变化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2)因购买而新增加的部分;(3)因出售而减少的部分;(4)因收获而减少的部分;(5)因企业合并而增加的部分;(6)因折算境外实体的财务报表而产生的净差额;(7)其他变化。51.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预期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会因市场价格变动和实物的变动而变动。单独披露实物变动和价格变动信息有利于评估当期业绩或预测未来,特别是在生产周期长于一年情况下。在此情况下,鼓励企业进行分组披露,或者将计入净损益的资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的变动,按照实物变动和价格变动原因分别披露。一般而言,当生产周期短于一年时,上述信息披露的有用性不如对生产周期长于一年的(生物资产)的类似披露(例如养鸡、种植谷类)。52.生物转化导致一系列实物变化——生长、蜕化、生产、繁殖。每一变化都是可观测和可测定的。每项实物变化都与未来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因收获而导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化同时也是实物变化。53.农业活动经常面临着天气、病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果发生上述事件,考虑到其规模、性质或发生频率,如果有助于了解企业当期的业绩,企业应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披露收入和费用相关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例如,严重的病疫、洪水或干旱、大面积的虫害等。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时的补充披露要求54.当企业按照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生物资产时,应披露生物资产的下列信息:(1)生物资产的描述;(2)对公允价值不能够可矿计量的原因的解释;(3)如果可能,公允价值高度可靠所处的估计期间;(4)使用的折旧方法;(5)使用的折旧期限和折旧率;(6)期初和期末的账面原值和累计折旧(包含累计减值损失)。55.如果当期内按照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生物资产(见本准则第30段),企业应单独披露处置该项生物资产而确认的利得或损失。按本准则第50段的要求编制的调节表应单独披露与该部分生物资产相关的金额。另外,调节表还应包括下列已计入净损益的项目的金额:(1)减值损失;(2)域值转回;(3)折旧。56.按照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域值损失计量的生物资产,如果公允价值在当期内变得能够可靠计量时,企业应披露下列信息:(1)对该项生物资产的描述;(2)对公允价值变为能够可靠计量的原因的解释;(3)变化的影响。政府补助57.下列事项如与本准则涉及的农业活动相关,企业应披露:(1)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政府补助的性质和概述;(2)未履行的与政府补助相关联的条件或其他或有事项;(3)预计的政府补助的声大减少。生效日期和过渡性规定58.本准则对自2000年l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财务报表有效。鼓励提前使用。如果企业在2003年1月1日前开始的期间采用,应披露这一事实。59.本准则没有制定任何特别的过渡性规定。采用本准则时,应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一一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
小龇everything
新会计准则2021,2020年会计准则变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向国际惯例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观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运用以及基本计量的要求上都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中国特有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环境,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退休福利、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流动资产、终止经营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新会计准则形成了一个可单独实施的较为完善的准则与核算体系,会计准则并与会计制度相分离。财政部在1992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而在1993年又颁布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从此,企业基本上都是依据行业会计制度来进行核算的。因此,1992年的准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准则。会计准则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琼民源事件——有关关联方收入确认方面的问题。于是, 1997年,会计准则财政部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又陆续发布了15个具体会计准则,故有人把这些准则称为“救火式”准则。因此,原有的基本会计准则和16个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准则体系,实际上从属于《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制度起补充作用。而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基本相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准则与核算体系,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WeiXin呵呵呵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新准则较原来的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会计实务特别是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分析1.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引入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新准则体系中的一大亮点。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公允价值的运用有所限制,应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2.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新存货准则第14条针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做了规定,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相应缩小了企业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范围。新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说明条款,明确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和其他行业企业一致,均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3.允计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新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将开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无形资产摊销的改变。新准则提出了确认预计净残值的标准,提出了按照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摊销其价值的方法,指出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改变了原准则一律“分期平均摊销”的做法,提出了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使用寿命内摊销,不再强调按照法律规定年限摊销。4.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变化。为了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同时,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对于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暂停上市的公司及ST公司。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从总体上看,还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中,除了这八项资产外,还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7项。5.债务重组收益会计处理的变化。新准则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6.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构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构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门借款以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另外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同时,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专门借款,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也应当资本化。7.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新准则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明确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扩大了可转回差异的核算范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核算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和非时间性差异以外的能转回的差异。在这种方法下,直接得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新准则提出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的概念,将暂时性差异界定为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其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首次将符合条件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8.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1)合并财务报表基本理论和合并范围的变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2)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新准则将企业合并方式分为两种: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择上,新准则和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较大的差异:国际准则仅允许使用购买法,限制或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因为使用该方法容易让企业钻空子,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但新准则允许使用权益结合法,这是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的体现。9.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1)金融工具计量标准发生变化。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则按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公允价值与实际利率摊余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因素、时间价值,从而更准确地计量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要求银行对客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力,改变了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做法,使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更精细、更客观。(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新规则规定,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可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一些金融企业的年报中常常会出现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对当期利润造成重大影响。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