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7

潘潘吃吃吃啊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应交税费分录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华鑫绿创

已采纳

按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相应税率进行计提,分录为:借:税金及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借:税金及附加--教育费附加借:管理费用--地方教育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

初级会计应交税费分录题

338 评论(9)

羋修羋修

借:应收账款       210.6                贷:主营业务收入  180         应交税金-增–销   30.6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  贷:库存商品    150借:管理费用  150*1.17=175.5(感觉这有问题,你这也太不匹配了成本与售价。我把算法写出来了,要是有问题自己再算吧。)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0*0.17=25.5借:主营业务成本  8     贷:库存商品  8借:银行存款 20贷:其他业务收入 20借:银行存款 93.6贷:其他业务收入 8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借:其他业务成本59贷:原材料 59借:递延收益 300贷:营业外收入 300借:管理费用20财务费用 10营业外支出 5贷:银行存款 35(2)营业收入:180+150+20+80=430(万元)营业成本:150+8+59=217(万元)营业利润:300-224-175.5-20-10=-129.5(万元)利润总额:-129.5+300-5=165.5(万元)

95 评论(15)

一个人淋着雨

所有会计分录如下:1.借:应付账款------甲单位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2.借:银行存款 5340 贷:应收账款-------甲单位 53403.借:银行存款 23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2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70000 贷:库存商品 1700004.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 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5.借:应付账款 26000 贷:银行存款 260006.借:原材料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6000 贷:其它货币资金---------银行汇票 116000 借:银行存款 34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 340007.借: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15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问题一:其它货币资金账户余额15000元问题二:银行存款账户余额425140元 问题三:分录见上问题四:分录见上 问题五: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账户余额15000元

121 评论(12)

小精灵926

商品尚未发出,相关的会计分录编制如下:借:银行存款 720万元贷:预收账款--丙公司 (1200*60%)720万元

168 评论(14)

沫卡MOKOO

计划成本法确实比较麻烦,我的一点想法,共同见解:1、计划成本法下:不管是购入还是发出,“原材料”后面的金额永远是‘计划成本’;对于购入而言,“材料采购”后面跟着的金额一定是‘实际成本’。购进原材料,尚未入库,根据收到发票、付款凭证:借:材料采购[这里写的是实际成本,即发票中的不含税价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发票中的增值税]贷:银行存款[我方支付的价税合计]原材料验收入库:这里有两种写法:(1)将入库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分开写:入库:借:原材料[金额为计划成本]贷:材料采购[金额为计划成本]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借:材料成本差异(实际大于计划的差额、浪费)贷:材料采购(借:材料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实际小于计划的差额、节约))(2)将入库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分开写:借: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实际大于计划、浪费的情况)贷: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实际小于计划、节约的情况)2、感觉着到分录题的表达不够完整,他只做出了采购原材料(入库前)的分录,但未做出材料验收入库的分录。。采购原材料,凭发票、付款凭证:借:材料采购3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510000贷:银行存款3510000验收入库:借:原材料3200000贷:材料采购3000000材料成本差异200000你的答案,看起来没有错,但是把两笔经济业务合在一起写,不是特别清晰明了,建议分开写!3、对于“材料采购”和“在途物资”:计划成本法下,对于已购入但尚未验收入库的原材料,计入“材料采购”,待验收入库后转入“原材料”在实际成本法下,对于已购入但尚未验收入库的原材料,计入“在途物资”,待验收入库后转入“原材料”。解释有点多了,但愿你能明白!!

15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