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6

ABCDG,43668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记账的演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小九z5858564

已采纳

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财经计字第1033号训令的要求,从1950年7月以有关大区合作社的会计制度为基础拟编了《各级合作总社会计制度》,并于同年12月颁发,1951年1月1日起执行,它在会计事务处理原则、资产计价标准、记账方法、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形式以及会计报表等六个方面作出了统一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采用“单一科目传票制”。全国合作总社又于1952年7月颁发了“联合社”、“城市消费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3个会计制度。其中《农村供销合作社会计制度简编》(以下简称《简编》)规定,从1953年1月1日起执行,并明确规定执行《简编》的小型基层社一律采用“日记账制”,即不编制传票,直接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日记账,根据日记账登记总账、分账及备查簿。后又于1953年、1954年分别制订过基层社和联合社两个“过渡期间修正补充规定”及县以上和基层供销合作社会计制度的总则、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两个修订本,分别于1953年第四季度和1955年1月1日起执行。在这期间,简易核算是这一时期的时代要求,除发达地区外,全国的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具体工作尚在边工作、边学习的练兵期,所以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记账凭证,仅以传票传递甚至不做传票,仅以原始凭证记录账簿。虽然起步简单,但是能够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给国家提供完整的经济数据,改变了供销合作社会计工作的纷乱落后状态,对后来供销合作社财会队伍的建设起了极大的作用。记账凭证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以及核算方法的变化,曾经使用过3种不同的格式。1.传统式记账凭证。它是一方只有一个单一科目的记账凭证、一个会计事项编制一份(可多张)会计分录、不能多借多贷,并以主体科目分别编号,每期以主体科目分别汇总后登记总账,平时以“销号单”控制编号,其缺点一是编号复杂,既有各个主体科目的程序号,每个主体科目又有各自的分号;二是操作繁琐。优点是以主体科目程序装订,归集相同性质的会计分录便于翻阅,例如现金支付性质的凭证,基本都装订在一起。2.通用式记账凭证。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商品交易逐渐多样化、复杂化,时常出现牵涉面较广的会计事项,传统的记账凭证已无法适用,通用式记账凭证便应时出现,这是经济发展倒逼会计核算方法变革的典型事例,迫使记账方法与时俱进。3.增减记账法的记账凭证。增减记账法是当时商业部创立的,是一种纯国粹的记账方法,通俗易懂,便于监督,有利于培养会计人材是它最大的优点,它将资产严格分成“来源和收入”及“占用和支出”两类,每类又分成“增加”、“减少”两种性质,因此记账凭证也分成不同性质的四栏。它的记账原则是“同类科目有增有减,异类科目同增同减,增减数额相等”。增减记账法的推行是适应当时“文革”时期扫除一切“封、资、修”的时代要求,借贷记账法当时属于所谓的资本主义的产物,当时还有部分地区改为资金收付制的。“记账凭证制”在会计核算中根据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自身在不断变革、不断完善,以适应核算的要求,在经济核算方法多次改变而生命长存。现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大多数企业也由手工记账改为电脑记账,相应的记账凭证也由电脑制作,记账凭证实行了又一次飞跃。废除记账凭证、废除账簿是1958年大跃进时代的产物。这是非常时期,1958年下半年在公社化的推动下,集体所有制的供销社一夜就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并纳入公社一体化领导。经济开始非常规地冒进,会计工作也融入了这个社会大变动中,在“十五年赶上英国”的豪言壮语的推动下,墨守成规已不齿于时代要求。对“无账会计”这个“时尚的新生事物”,谁能说个“不”字。人的头脑都已进了“水”,水稻亩产万斤、一棵白菜500斤都能实现,会计废除账簿有什么大惊小怪,还不是小事一桩。但职业责任又驱使我们会计人员不得不在责任与现实之间作出决择,不得不考虑取消账簿的后果。当时,上海市商业二局开始贯彻“原始凭证代账制”,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无账会计”时期。账废止了,当然也用不到记账凭证,就在原始凭证上盖上一个工作章,分“借或贷”、“账户名称”、“发生金额”(单张原始凭证可以不填)、“本期余额”四栏。填写“本期余额”还得翻阅该账户上一张原始凭证的余额,因此每个账户的凭证必须归集在一处。每个分录另须编制一张对方科目的自制原始凭证,以求账户间的平衡。这一办法是应时代需要而实行的,缺点很多:(1)凭证大小不一,缺乏整齐感,档案性不强,事后翻阅困难;(2)原始凭证难以按期装订;(3)工作量减少不了。我们单位在1959年执行了三个季度。在非常时期创立的非常办法,注定是短命的,未满一年,即于当年第四季度起又重新返回到原来的记账状态.来源:新会计

会计记账的演变

157 评论(9)

八彩虹624

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计学分别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计也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样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出现了。但是,具体诞生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很难确切地加以考证。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然后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发展阶段。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 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就产生了会计。可见,会计的产生与加强经济管理,追求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 二、会计的发展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获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计算。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只好“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刻石记事”等方法。这些原始的简单记录,就是会计的萌芽。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 据马克思的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项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这便是早期的古代会计。 2.近代会计。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即15世纪末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6�1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1)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地球,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金融业因此特别繁荣。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经流行于这三个城市的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6�1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有此开始了近代会计的历史。 (2)从15世纪到18世纪,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直到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才使得会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英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会计迅速发展。过去,会计主要是记账和算账,现在还要编制和审查报表,而为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还要求研究资产的估价方法和有关理论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无论是生产上、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3.现代会计。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会计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工作的效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极大变化,它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及时性。这样,20世纪中叶,比较完善的现在带会计就逐步形成了。一般认为,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和与财务会计想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三、会计的挑战 自从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I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计学科分别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因素至关重要

308 评论(15)

王子恭贺

按照登记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又因其构成要素的不同而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账方法。收付记账法和借贷记账法都是由单式记账法逐步发展、演变为复式记账法的。单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是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它是一种不完整的简易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一般只记录银钱收付和债权债务结算业务,有时也登记实物。需要什么资料登记什么资料,账户与账户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也没有相互对应平衡的概念。单式记账法只能反映经济业务的一个侧面,会计记录之间不存在相互勾稽关系,因此,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从单式记账法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种记账方法是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在复式记账法下,由于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对应的账户中作双重记录。因此,账户之间存在相互勾稽关系,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用试算平衡的方法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有多种,如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其中收付记账法又分为现金收付记账法和资金收付记账法等。我国预算会计曾经长期采用收付记账法,从1998年起,预算会计全部改为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是国际上通用的记账方法。收付记账法用“收”和“付”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是我国传统收付记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式记账法,现已停用。增减记账法用“增”和“减”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是上世纪60年代商业系统采用的记账方法,现已停用。大部分财务软件采用的是:借贷记账法,例如:易记账。通过借贷平衡实现记账的对错。

301 评论(12)

阳光白龙

古代会计阶段人类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发展作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中国在我国,关于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 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外国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印度等都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概念。在公元初期,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和希腊出现了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上。[1]近代会计阶段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1]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近代会计的核心理论贡献主要有:(1)折旧的思想。(2)划分资本与收益。(3)重视成本会计。(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现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14、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具体可参考

107 评论(11)

沉默的玫瑰

会计的发展就是人类思维的进步,进入脑力劳动时代

22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