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2

牛头梗小城堡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李勇老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卷卷小白菜

已采纳

如今依然一直陪伴在爸爸身旁。长大后的他努力工作,现在事业蒸蒸日上。生活过得很幸福。

初级会计李勇老师

260 评论(13)

wisteria1221

2018年10月25日,在美国因患癌医治无效,去世了。非常可惜。

152 评论(13)

A可儿她姑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态度,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父母极尽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在甘肃省却有一个小男孩儿年纪轻轻便担起了家庭重负,母亲离世后他毅然决定“带父上学”。不仅要学习,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

带父上学,同学惊诧不已

1995年九月份的一天,在庆阳师范学校开学时,校门口两个特别的身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站立的是拉着架子车的李勇,架子车里躺着的是他重病缠身的父亲,由于父亲瘫痪在床无人照顾,李勇决定带着父亲上学。李勇不惧众人向他投来的惊诧眼光,带着父亲径直步入了校园。

他在校园里背着父亲跑来跑去,办理各种手续,父子俩引起了许多人注意。李勇“背父上学”的事迹就是在这时候被人们关注到的。庆阳师范学校是一所中专,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本可以考取自己中意高中的李勇,考虑再三后他还是报考了中专。

一来是因为中专只需要上三年,二来则是因为在中专毕业的学生工作都是包分配的。李勇最为满意的一点是中专毕业立刻就能工作赚钱,父亲重病在床需要昂贵的药物治疗,他希望为父亲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尽管李勇还是一个孩子,但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选择中专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家境贫寒,父亲积劳成疾

李勇出生在甘肃省宁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李勇出生以前家中已经有了四个孩子,李勇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父母负担极重,家中不仅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还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

家中每年最大的经济来源来自地里的庄稼,遇到收成不好的年头全家人都要靠节衣缩食才能生活下去。由于家里人太多,每个人都能吃饱,他们便感到很满足了,常常一年劳作下来也很难吃到一次肉。

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一个人身上。李勇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不善言辞,却也想尽最大努力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李勇的父亲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出去找一些短工,经年累月的劳累令这个中年男人看上去极为苍老。由于工作量过大,李勇的父亲最终积劳成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只能瘫痪在床。

家庭负担极重,母亲不幸离世

父亲瘫痪在床的那一年,李勇年仅六岁,那时李勇的哥哥和大姐都已成家,家里还有李勇和两个姐姐。三个孩子都要上学,李勇父亲的病需要医治……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李勇的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多赚一些钱,她不仅要忙地里的农活,还要出去帮人做工。

李勇自幼便极为懂事,两个姐姐由于年龄稍大需要在学校住宿,一直以来都是李勇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家里的家务活也都是李勇承包。父亲瘫痪后,家里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多亏了李勇为母亲分担重负,才让她能有时间出去打工。

在李勇初中毕业那一年,母亲不幸突发脑溢血离世,那时他的二姐和三姐也已经成家,家中只余下的他一个人,照顾父亲的重任便落到了他身上。本就十分贫寒的家庭,在失去了母亲打工的经济来源后更是难上加难,那时的李勇也不过才十几岁,生活的重担将他压得喘不过气。

照顾父亲,放弃心仪学校

尽管每天要照顾父亲饮食起居、做许多家务,但李勇却始终没有放松过学习。李勇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自幼出生在农村,家境贫苦,要想改变人生唯有好好学习。课下没有时间学习,他便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老师讲的许多东西,他都是在课上极短的时间内掌握的。快初中毕业时,李勇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心仪的学校,但母亲的离世令他不得不重新做出选择。

他与父亲没有经济来源,日常花销大部分要靠哥哥姐姐们接济。瘫痪在床的父亲没有自理能力,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父亲的病还需要救治。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仅有的积蓄显然不够支持他读完高中。多方考虑后,李勇还是决定选择中专,他早早规划好了一切,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一个房子,带着父亲上学。

庆阳师范学校相关领导了解到了李勇的情况后十分感动,考虑到李勇困难的家庭,不仅为他免除了学费,还为他申请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及奖学金。李勇的故事打动了一位导演,特地以李勇为原型拍了一部名为《背起爸爸上学》的电影,1998年电影全国公映后,自此小张“背父上学”的事迹被传播了起来。

电影一经播出便引起了极大轰动,感动于李勇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他。社会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为李勇捐助了不少东西。

学业有成,始终心怀感恩

在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后,李勇和父亲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还有些爱心人士给他写信,鼓励他继续深造。社会上的爱心捐款令李勇有了可以继续深造的机会,1999年在庆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了西北师范大学读书,此后取得了中国人大的博士学位。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如今李勇已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他放弃了去大公司工作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教导更多的学生,回馈社会对他的帮助。在从业期间,李勇不仅尽心尽力的教授学生知识,更是常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他还会通过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爱心人士给予李勇的帮助,他始终铭记于心,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不断向社会传输正能量。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尽管命运对他不公,但李勇却从未抱怨过,只是尽力改变着生活。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以李勇为榜样,能够早日独立起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358 评论(8)

继续改一个

1998年春天,由北京故宫电影公司拍摄的一部名为《送我爸上学》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在全国引起轰动。电影中石蛙的故事让许多人流泪...几年过去了,石蛙的原型——甘肃庆阳的师范生李咏,他现在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1月12日,记者采访了在西北师范大学当老师的李勇。

“我很幸运”

年关将至,记者终于联系上了正忙着回庆阳过年的李勇。当这个非常强壮的年轻人听说他要采访他时,他有些感激和惊讶。李勇说他于2003年7月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其他人还好,毕业后直接留在了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任教。目前他的工作很满意,心态也很平静。其实他毕业的时候,北京、海南等一些单位都让他去,但是因为师大比较看重他,而且他喜欢西北,有可能在这里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他选择了留校。

“我的目标是考研,参加考试”

李勇说,他在庆阳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北京某医院的老专家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老专家说:我建议你继续读书深造,不要一毕业就想留在山村当老师,因为如果你能读研,读博,也许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如果你留在山村当老师,就意味着你只能为一所中小学做贡献。老专家的话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李咏说,我觉得这位老专家的话是对的。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考研和考试。再说了,在高校工作,不想上进,不想深造,就意味着没有出路。

“回家看看我妹妹”

谈及回家过年,李勇有些伤感地说,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我还是要回去看看姐姐、老师和同学。因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能走到今天是因为姐姐的帮助和支持,还有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正好趁着这个假期回去。可能以后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学习。本报记者李雪平

新闻回放:

李勇,1980年4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瓦斜乡永吉村。当时,李勇的父亲52岁,母亲47岁。这对于有孩子的老两口来说,无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对于这个有一儿三女六口之家的农村人来说,是喜还是忧?谁也说不准。1986年秋天的一天,李勇的父亲突然瘫痪了。李勇的大哥大姐都结婚了,二三姐还在读书。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瘦弱的母亲和7岁的李勇身上。清理父亲的屎和尿,抱柴烧炕,挑草喂猪,给牛拌料,帮母亲烧火做饭,成了小李勇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

李咏虽然小学很用功,但书读得很好。1992年7月,李勇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宁县瓦斜初级中学。离家很远,李勇总是在上学前把家务安顿好。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95年2月18日,63岁的母亲因为脑出血突然去世。1995年5月,李勇因获得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被推荐到庆阳师范学院学习。为了照顾父亲,李勇毅然背起瘫痪的父亲,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9月7日,庆阳师范新生开学第一天,李勇用行李车带着父亲去了西峰。从此,我走上了父亲的求学之路。

1996年5月7日至5月2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纪实之窗栏目组、原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现北京故宫电影公司编剧)王哲斌先后到达李咏生活学习的宁县青阳师范学校、瓦斜初级中学,实地采访拍摄。1996年底,一部以李咏为原型,旨在反映中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孩子上学难的电影开始制作。1998年春,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在北京首映,4月初开始在全国上映。本报记者李雪平

~他的近况

1996年1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授予我“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1996)”。1997年5月,我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省青联授予“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自1996年3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以来,收到社会各界来信3000余封,捐款6万余元。我常常想,社会上人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的意义不在于我是一个人,而在于这是对我们西部青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可。1997年,我向甘肃庆阳师范学校提出申请:从社会捐赠中拿出5万元建立“优秀困难学生奖励基金”。目前,已有50多名学生通过该基金的资助完成了学业。1998年5月,我实现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夙愿。

2003年6月,当我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时,面对许多企业和公司的盛情邀请,我选择了留校工作。我觉得我的成长经历适合做学生工作,我愿意像老师一样帮助我的学生。

83 评论(8)

迷茫老男人

甘肃省宁县李勇,克服困难,背着爸爸上学的行动就感动了所有中国人!

贫困的生活,不屈的信念

李勇出生于1980年,甘肃省宁县一个小山村里。在这个非常落后的村落中,村民开化程度不高,都相信多子多福,几乎每家每户都生了很多娃。李勇家也是,李勇是父母的第五个孩子,生他的时候,母亲就已经是47岁的高龄,父亲则52岁,加上李勇的爷爷奶奶,家里9口人就靠李勇的父母种着一亩三分地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甘肃地区缺水严重,地里收成也不好,全家人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就算有吃的,基本都是土豆,一年到头连一块肉也没见过。

天有不测风云,由于长期劳作,李勇父亲积劳成疾偏瘫了,这一年李勇才6岁,当时大哥已经成家,大姐也已嫁到外地,二姐三姐都在学校读书,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照顾父亲的任务就交到了年幼的李勇身上,每天他都要给父亲煎药,负责端屎端尿,从不喊苦。母亲则在工厂里赚点外快,日子虽然艰难,但也还过得去,李勇心里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他一定要把家里照顾好,不让兄弟姐妹担心。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早早就担起家中负担的李勇显得比普通孩子更为成熟,也更加忙碌。每天早上一起床,他都需要先将一天的吃食准备好,一放学就连忙跑回家热了饭菜,喂完父亲后又一路小跑回教室,他和母亲还在家里还养了好几只鸡,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零散的家。

虽然生活艰辛,但李勇读书非常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他要努力读书,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将父亲的病医治好!

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遭逢变故决定背父亲上学

1992年,李勇以全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小学毕业,顺利进入了初中,他的理科天赋渐渐显露出来,1995年,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初中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喜讯报来,李勇所在的村都沸腾了,寒门出贵子,李勇也成了全村人的希望。

初中毕业后,李勇的中考成绩非常优秀,他本来想报考自己中意的高中,将来当医生,可看到家里的条件,李勇退缩了,如果继续读高中大学,家里根本就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可要他放弃这么好的成绩去打工,自己又舍不得。李勇的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非常矛盾,不知道怎么办。

正在这时,庆阳师范学校的老师找到了他,提出让李咏报考自己的学校。这个学校的课程只有三年,读完之后便可以立即当老师赚钱,并且当时工作都是国家分配的,李勇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工作,在老师的建议下,李勇放弃自己当初的梦想毅然选择了师范。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李勇要出发去学校之前,妈妈因为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李勇和父亲相依为命。李勇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看着自己的父亲顿时束手无策。家里的亲戚们也都是很困难的人,李勇也不想麻烦别人,权衡之下,他决定背着父亲上学!

1995年,李勇推车农村的架子车,拉着父亲到安阳报到,报名那天,李勇推着父亲在一群学生中看着格格不入,但他毫不理会周围惊诧的目光,报完名,他又在学校附近找了一间简陋的出租房安顿了下来。

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对这个学生充满了敬意,不但免除了李勇的学费,还为他申请了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李勇和父亲总在庆阳有了一个简单的家。生活照样忙碌困难,但李勇都没有被打倒。事后回想起那段日子,连李勇自己都感叹:“实在太难了,我都忘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背起爸爸上学”引关注,全国人民对他好评如潮

李勇的事迹被一家媒体知道后,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面对镜头,李勇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动了荧幕前所有的观众,社会爱心人士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捐钱捐物的比比皆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李勇累计收到了将近6万元的捐款。当时的6万多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李勇非常感激,有了这笔钱,他完全可以将日子过得好一点,可他勤俭惯了,一如既往地过着朴素的生活。父亲去世后,李勇将剩下的5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了庆阳师范学校,希望能帮助更多贫困的学子完成梦想。

李勇的事迹还在20年前被拍成了电影《背着爸爸上学》,电影里的石娃高度还原了李勇的生活,随着这部剧的热播,李勇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孝子,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他收到了很多封信,其中一个医生在信中鼓励他,让他继续选择深造,有了更多知识后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李勇将这封信里的内容牢牢记在心中,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中,更努力地学习知识。庆阳师范毕业后,李勇被保送到西北师范大学读书,后来又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中国人大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之后,李勇选择回到西北师范学校成了一名老师,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要用自己的知识,为更多的学生带来希望,他还经常和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的追梦路上前进。

20年过去,如今的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了一名人人爱戴的良师益友,那一段背爸爸上学的时光,也成了李勇终身忘却不了的日子,他用自己的行动,真正诠释了孝的道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13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