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是海啊
吉林光大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是1999-12-07在吉林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长春市普阳街2066号。
吉林光大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2201061239331506,企业法人顾凤芹,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吉林光大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接受社会团体、民政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办理审查会计帐目、验证资金、会计咨询及中外合资的查帐、验资业务;会计报表、企业清算、企业变更、企业破产、单位离任、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经济案件司法鉴定;担任会计顾问;提供会计咨询;代理记帐业务;承办会计培训X(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吉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11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吉林光大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幸福航海家
简介: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光大控股」,股份代号:165.HK)于1997年在香港成立,公司秉持「大资产管理」战略,专注发展「跨境资产管理及投资」业务。过去多年,光大控股通过国际化的管理平台及所设立的多个私募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夹层基金、对冲基金和自有资金,与海外投资者共同发掘和培育了众多具高增长潜力的中国企业,同时也为中国内地客户寻求海外投资机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光大控股母公司为中国光大集团,公司同时也是光大证券(股份代号:601788.SH)的第二大股东和光大银行(股份代号:601818.SH、6818.HK)的策略性股东,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848.HK)的控股股东,同时也是在新加坡上市的英利国际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14年4月10日沪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简称「沪港通」)启动后,光大控股成为可供交易的首批港股通股票之一。
美利达达道路
你好! 光大集团整体上市猜想:或仍会选择在香港上市 刚刚完成重组改革的光大集团正在加快发展步伐。近日,光大银行行长赵欢在光大银行中期报发布会上披露了光大集团的改制进程。其表示,光大集团下一步会积极做好资产评估、股东变更审批、公司章程制定等相关工作,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将争取在年底前挂牌。在此基础上,争取实现整体上市。光大控股副主席刘珺也在8月27日的中期业绩会上表示,光大集团整体上市是国务院的要求,目前正在致力于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而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也于日前撰文透露,目前正在周密部署新光大集团公司挂牌事宜,集团下一步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择机实现整体上市。9月16日,光大兴陇信托(前甘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至此,光大集团终于拿到缺失多年、梦寐以求的信托牌照,为全牌照征程画上句号,从而奠定了光大未来的上市之路。IPO还是借壳?种种迹象表明,光大集团整体上市时间正越来越近。而光大集团整体上市的悬念在于,集团整体将采取何种方式登陆资本市场?是选择国内还是香港市场?是IPO模式还是参考中信集团借壳旗下已上市的子公司?国泰君安一位投行人士认为香港市场是更好的选择,可以更快实现整体上市,“香港因为市场化程度高,无论是IPO还是借壳都会比内地快,虽然一般来说在内地发行新股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但新股发行的速度太慢,时间成本比香港高得多。”国金证券的分析师贺国文也向时代周报表示,“由于A股市场不能母子公司同时上市,因此,我们判断未来光大集团仍会选择香港上市”。此前,中信集团刚完成借壳中信泰富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国企改制“样本”,而光大是否也会采取“中信模式”,将资产注入旗下香港上市平台,借壳上市?“IPO的成本主要有保荐承销费、会计费、法律费,路演过程的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咨询服务发生的费用,总额可能会达到募集资金总额的5%左右。而借壳的成本则要远低于IPO。”中信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认为,在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上,借壳都比IPO的成本低。目前,光大集团在A股的上市公司有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在H股的上市公司有光大银行、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光大银行是光大最主要的资产,应该会保持其独立性。光大国际是一家环保企业,光大控股是一家金融控股企业,这两家作为被借壳的公司可能性较大。”不过,光大控股副主席刘珺表示,光大集团将根据内部结构,采用自己的模式,不会与其他机构相同,变相否认借光大控股上市。而对于上市时间,刘珺表示暂无时间表。上海一位私募副总认为,“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具体要看光大集团的整体资本布局,很难猜测会采用哪一种”。上述人士指出:“如果要借壳子公司,需要将集团内的优质资产注入到子公司内,等于将集团内的资产再重组一遍,而之前光大刚刚完成重组改制,如果有意向采用借壳的方式应该会有相应的布局。另外,IPO可以立即募集资金,而借壳却不适合一上市就开始融资,中间会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条件允许,IPO一定是首选。”全牌照金控集团值得一提的是,在光大集团即将挂牌前夜,光大集团终于如愿将信托牌照揽入怀中。9月16日,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至此,光大集团已拥有银行、信托、证券、保险、资产管理、期货、金融租赁、实业、基金等业务。此前,2012年12月,光大集团就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甘肃信托资产重组合作意向书,拟收购其35%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再进行增资扩股;2013年,甘肃国资投资拟挂牌转让所持有的甘肃信托51%的股权,当时便有消息称受让方基本锁定为光大集团,时隔一年,光大集团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信托牌照。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光大集团曾拥有过信托公司,而光大信托业曾是香港市场上最活跃的并购者。不过,在1995年光大信托投资外汇期货出现巨额亏损。2002年,因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最终被撤销。而随着信托牌照的回归,使得光大成为继中信、平安之后,第三家集齐全牌照的金控集团。在光大错失信托牌照的十余年中,信托业飞速发展,从2006年的3600万元攀升至2014年一季度的11.73万亿元,几乎每年整体增速基本都维持在50%以上。中信集团和平安集团的信托业务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获益颇丰。不过,信托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信托业资产规模增速跌至46%,结束了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超过50%的同比增长率。而随着信托业增速放缓,行业发展进入平缓期,信托行业高速发展的一些风险问题开始显现,多个涉及矿产、房地产等的信托项目陷入危机,监管层鼓励信托公司改变传统型融资类业务,逐渐向股权投资业务、并购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家族信托、公益信托等方向进行转型。而甘肃信托本身的发展也并不尽如人意。业内人士表示,甘肃信托目前在所有信托公司中处于中间地位,2012年的信托资金管理余额排在第37位,从营业收入水平来看则排在倒数。据悉,截至2013年末,甘肃信托总资产为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利润总额2.63亿元,较上年末1.74亿元增加0.89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仅778.6亿元,较2012年略微下滑。上海一位信托经理认为,由于目前大环境不理想,光大现在收购甘肃信托难有大的作为。对于集团来说,收集信托牌照实现“全牌照金控梦”的意义更大。国有独资改股份制而在全牌照金控梦实现之前,光大集团历时十余年的重组改革刚刚落下帷幕。其重组方案将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重组改制后,集团全部资产、负债、机构和人员由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承继,光大集团将实现对所有下属企业的并表管理。至此,财政部、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股权关系终被全面理清,三十年来光大集团北京、香港两个总部无法并表的问题也就此解决完毕。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中信和平安,光大集团对于旗下资源的整合和控制力明显弱于前两者,长期以来松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光大集团加强金融集团整合力面临诸多掣肘。此前的股东大会上,唐双宁曾以“共和制”、“联邦制”和“邦联制”形容中国金融机构组织架构现状。他表示,如果说工、农、中、建、交等银行的总分行体制是“共和制”的话,中信集团就是“联邦制”,而光大集团则是“邦联制”。自己这些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引导光大从“邦联制”走向“联邦制”。唐双宁表示,从2003年开始设计重组方案到今天一共11年,光大集团改革重组可谓“十年磨一剑”。“标志着光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光大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基础,对光大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光大集团成立于1983年,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对外窗口之一。30多年来,光大集团从成立早期的发展对外贸易,引进技术设备,积极践行改革开放破冰之旅,到上世纪90年代起,全力推动经营转型,业务向金融领域倾斜。截至2013年末,集团管理资产总额已达2.54万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784亿元,实现利润374亿元。唐双宁认为,光大的优势在联动,出路在联动,这是光大集团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区别。“一方面,光大集团金融牌照齐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管、租赁、期货、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都有,这是我们的优势。另一方面,光大旗下的金融机构规模都不是很大,无论是按照资产规模、利润总额还是按人员网点衡量,在业内都算不上第一梯队。”望采纳,谢谢!
胖墩儿可可
光大银行重组两难 《财经》记者 历志钢 李箐《财经》杂志 [2007-09-18] 汇金提出原股东缩股50%的方案,以令光大银行每股净资产达到其注资的每股1元水平,遭遇老股东的拒绝。原计划9月底完成的光大银行注资重组有了变数汇金提出原股东缩股50%的方案,以令光大银行每股净资产达到其注资的每股1元水平,遭遇老股东的拒绝。原计划9月底完成的光大银行注资重组有了变数 【《财经》杂志记者 历志钢 李箐】由于老股东拒绝缩股,原计划今年9月底完成的光大银行注资重组,正面临“变局”。 根据中央汇金公司(下称汇金)委托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做出的审计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光大银行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为7300万元,总股本82亿股,每股净资产不过0.0089元。而今年前八个月,光大银行已经实现盈利40亿元,每股净资产达到0.5元左右。 汇金就此提出原股东缩股50%的方案,以令光大银行每股净资产达到其注资的每股1元水平,同时亦满足上市门槛。8月31日的股东座谈会上,这一缩股方案遭到光大银行老股东强烈反对。 目前,光大银行法人股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每股5元-7元。“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是否存在市场化重组的可能?”光大银行一位老股东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意见颇具代表性。 不过,注资光大银行只是汇金重组光大集团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注入资本金200亿元,汇金还将以“债转股”的方式,承担央行对光大集团的106亿元再贷款本息,汇金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银)在光大实业部分的注资也将达到50亿元左右(参见《财经》2007年第11期“光大重组揭盅”)。 汇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估值高企的市场或许能令光大银行以增量和溢价填补历史亏损,但光大集团却将由此面对重组搁置的风险。同时,放弃汇金注资将延缓光大银行上市进程,一旦市场格局生变,各股东方利益均将面临损失。 光大银行股东会上发生的这一幕,在近年来的重组、并购故事中并不鲜见。在熊市走牛后,原本濒于破产的诸多机构“咸鱼翻身”;加上重组或审批环节的拖沓,原来的重组方案并未完成法律上的程序。随着重组者和被重组者的地位陡然转换,一切谈判都需要重新来过。类似的故事在广东发展银行的引资过程中出现过,在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等问题券商重组中发生过,在高盛入股美的的并购故事中亦在上演。 市场条件变化引发交易纠纷,是当前中国资产泡沫泛滥大背景下的特有现象。一方面,政府资源不宜过多介入本可以由市场化重组完成的项目;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非理性因素已经干扰了汲取历史教训、促进银行改革的初衷。当烂资产的后果被轻松化解,重组者不是分担痛苦而是分享利益,谁还会在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呢?缩股遭拒 8月15日,光大银行召开临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中国光大银行投资入股的议案》。 在刊发的公告中,光大银行董事会称“原则”同意将汇金公司向光大银行注资不超过等值人民币200亿元的美元、按每股人民币1元价格购买光大银行新发行股份的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授权管理层与汇金公司协商本次投资入股的有关协议。上述协议协商一致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再报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8月23日,光大银行第二大股东光大控股在京召开董事会会议,就光大重组方案等事项进行表决。其四名港籍独立董事中,只有两人投赞成票,一名独立董事投反对票,一名投弃权票。 至此,汇金重组光大银行的具体操作正式拉开帷幕,进入商业谈判阶段。 光大集团新任董事长唐双宁此前表示,要在9月底以前完成汇金的注资,并称光大银行完成注资后,将尽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明年上半年上市。 由于此时的光大银行每股净资产仅0.5元左右,汇金方面建议原有股东缩股50%。“如果光大银行的股东希望能在明年上半年实现公开发行上市,那么光大银行今年年末必须将累计亏损全部弥补完毕。”汇金公司有关人士说。 8月31日,在光大银行股东座谈会上,老股东对缩股方案表达了不满情绪。在他们看来,虽然光大银行的每股净资产不足1分钱,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强力推进,加上金融重组概念受到追捧,股东缩股已无必要,甚至市场化重组可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利润和结果。 在光大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除了光大集团和光大控股,其余股东均持股1%-3%左右。这些企业因为缩股问题,临时组成了统一战线。 光大银行的第四大股东浙江东南发电公司表示,欢迎汇金入股,但坚决反对缩股方案。第十大股东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代表在座谈中提出,如果要缩股,就要按照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的方式一同进行;如果汇金中止注资,光大银行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市场化注资。 另外一些国企股东,如玉溪红塔烟草集团、青岛国信、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国家电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态度亦相当一致,认为缩股方案是对老股东的伤害。 “老股东当年都是溢价入股的,汇金现在以1元/股的价格进来,意味着老股东已经缩股了,而且这还没有考虑时间价值。”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股东代表说。 上述小股东在1995年入股光大银行的价格是1.75元/股,2001年的入股价格为1.95元/股,从1997年到2003年每年的分红并不多,最高的1997年不过每股0.137元。2004年起就没有进行过分红,总体持股成本比较高。 与此同时,处于注资上市前夕的光大银行法人股转让交易异常活跃,转让价格也日益攀升,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每股5元-7元。 “如果坚持要缩股,汇金公司能否拿出一部分额度让其他股东来认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代表提出。 汇金公司对此表示,缩股并不是强迫性的行为,却是汇金注资的前提。“不缩股,不过是意味着今年的账面无法做平。现在是最好的上市时间节点,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的一切都可能生变。”汇金公司有关人士说。 《财经》杂志首席研究员陆磊认为,银行的亏损本当用资本金来抵消,光大银行原股东对历史亏损负有责任,希望汇金一起缩股的提法并不合理。 “汇金入股,光大银行最终成功上市后,将享有一定的汇金持股溢价,老股东也会最终得益。”陆磊说。“光大集团必须救助” 由汇金出资重组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的方案,最初是在2004年提出的。当时光大银行的资产情况非常差,完全达不到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按光大集团内部人士的说法,光大银行的巨额亏损中,15%来源于与集团的关联交易,25%是由接收中国投资银行造成,60%应归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其中,光大银行与光大集团的关联交易有100多亿元,包括50多亿元的直接贷款和担保。 “小股东都说光大银行的亏损是接收中国投资银行的政策性亏损,实际主要原因是经营不善。”汇金的一位人士表示,注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善光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汇金入股前,光大银行股权分散,总股本82亿股,法人股东超过200个,光大集团总公司及其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光大控股共持有光大银行45.55%的股份(分别为24.16%和21.39%),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汇金入股后,光大银行总股本将达到282亿股,其中汇金持股超过70%。如果老股东缩股50%,汇金持股比例更将达到83%。 “选择由汇金注资的方式进行财务重组,是光大集团自己的选择。因为无论市场化还是国家主导,光大集团必须是先被救助的,之后才可能解开关联交易的死结;而市场化重组很可能没有人愿意救助光大集团,最终就是光大集团破产清算。”汇金公司有关人士说。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光大集团在三年间不断与各类有实力的机构接触,最终仍然选择了由汇金注资的方案。 事实上,汇金公司获得光大银行200亿股的代价并不能简单的说是1元/股,除了向光大银行注资200亿元,光大集团欠人民银行106亿元债务将转由汇金公司承担;汇金公司另外出资44亿元,用以解决光大银行的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 此外,光大集团尚欠财政部22亿元贷款本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意免除经光大银行担保的有关债务利息23亿元;再加上国家给予光大银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主导的光大重组方案实际投入成本为400亿元左右。 “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注资光大银行,如果国务院批准光大银行市场化重组,我们当然同意。”汇金公司人士说。市场化重组利弊 在金融市场向好的强烈预期下,市场化重组对于光大银行原股东的诱惑不可谓不大。 如果按照市价重组,以目前法人股转让的价格计算,光大银行募集200亿元资金大约只需增发40亿股,这将大大降低原股东重组后持股比例的摊薄程度,光大集团也有可能保持相对控股的地位。 消息人士称,中国人寿集团和中国平安集团都对光大银行的重组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但如果光大银行股东大会否决重组注资议案,其面临的第一个风险将是银监会对光大银行的行政接管。按照《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商业银行,中国银监会将进行行政接管。届时银监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老股东利益将难以得到保证。 上市时间窗口将是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根据光大银行目前的盈利情况,如果仅靠光大银行自身盈利来消化历史累计亏损,乐观估计最快也要到明年二季度完成补亏,发行上市的时间也将进一步推迟到明年下半年,甚至更晚。彼时,市场情况还会延续目前的火爆行情吗? 研究人士认为,光大银行重组博弈,凸显了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化救助的两难状况。与证券业此前的问题类似,在市场低迷之时,企业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一旦市场环境由熊转牛,被救助企业便以救助并无合同约束为由,希望能重新回到市场化的道路中去,从而避免政府的控制。 目前缩股与否的争端,实质上是对光大银行资产的定价问题。有观点认为,如果在定价环节中引入市场竞价机制,则政府只须扮演最后救助人的角色,并不一定真要出资。如果市场机制得以生效,那么所有程序都将由股东自行选择,可以即时生效,从而避免面对是国家主导还是市场化重组这个两难问题。■ 本刊记者于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全文详见于9月17日出版的2007年第19期《财经》杂志)《财经》杂志既往相关报道:光大重组揭盅光大集团将被分拆成金融控股和实业集团两部分,由汇金及建银分别注资200亿元和50亿元实施重组光大彻底重组 汇金建银分任其责 汇金已聘安永对光大进行尽职调查。汇金及建银将可能对光大银行和光大集团分别重组,以解决两者之间的巨额关联交易和历史欠账本文网址:免费登陆《财经》杂志网站()阅读更多独家报道。有好的建议 请联系《财经》编辑部()。本栏目文字内容归《财经》杂志所有 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转载使用。Copyright 2007 Caijing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