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276

冬射未至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方赵国会计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哆啦爱梅

已采纳

所以说,完璧归赵在我看来,是赵国在决策上的一项重大失误,它直接导致了秦赵之间姿态的转变(毕竟昭襄王是赵武灵王扶上位的)(当然,根本原因还是秦本就强于赵)。

方赵国会计

166 评论(10)

人訫可畏

赵国是六国当中最有实力能够抵挡秦国的进攻,但是秦国使出计谋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导致赵国失去大将,如果李牧不死,秦国统一的步伐会延缓。

347 评论(10)

mon也是部长

秦国对赵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并且斩杀了赵国精锐两万人,攻占了赵国多座城池,而且一直打得赵国被迫在渑池和秦国会盟。

312 评论(11)

萌哒哒的Ashley

1、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2、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3、蔺相如与廉颇

因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比廉颇的官位还高,廉颇因此很不服气,下决心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无法理解,蔺相如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

蔺相如反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4、白居易与元稹

仁和十年的正月,白居易和元春又在长安城相见了,两人异常想念,经常通宵达旦的饮酒畅言,事隔不久,元稹就因为直言劝谏,惹恼了宦官贵族就在3月份被贬到了通州当司马。

同一年的8月份,白居易也因为追查宦官犯的命案而被权臣迫害,也被贬到了江州当司马,他们相似的命运,使他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元稹和白居易交情很深,被后世称为“元白”。

5、范式与张劭

范式与张劭,是两位生死之交。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和张劭约定好,两年后他会回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张劭的家中,去拜见张劭的父母和看望孩子。后来按照约定的时间范式果然去了,可谓是一诺千金的重义守信之士。

后来张劭病危,下葬那天,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时,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范式赶到后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的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伯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鸡黍之交

291 评论(12)

浅浅浅浅灰

如果赵国名将李牧不死,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将要推迟很长一段时间。客观来说,赵国的灭亡是因为赵国自断臂膀,害死了李牧,廉颇,让赵国失去了能对抗秦国的优秀将领。

253 评论(13)

高小贱大琪琪

翻译: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122 评论(14)

内务府大总管

八拜之交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高山流水)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负荆请罪)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桃园三结义)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高山流水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很高的一个官职)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贵的五弦琴。乘船中秋游览江山之时弹起,琴弦忽然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后发现是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见他是一个樵夫,便很轻视。没想到这个樵夫其实胸装才学无数,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说:“你对于音乐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弹一曲,心中想着事情,你能知道吗?”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问樵夫姓名,答姓钟名徽字子期,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俞伯牙总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尽孝道而不肯,于是两人结为兄弟,伯牙赠子期黄金二镒(48两),约来年仲秋再见,洒泪而别。光阴似箭,来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边等钟子期,却等不着。他弹奏一曲,发现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来的原因,不是父丧,就是母亡。于是询问着找到了子期家,见一老者,是子期的父亲。老者哭着说,子期用所赠黄金,买书攻读,日夜辛勤,却心力耗费,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恸,泪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却被周围不识音律的观看的人所耻笑,它们只知道琴声是用来取乐的。俞伯牙割断琴弦,将琴摔向祭石,登时玉轸抛残,今徽凌乱,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一、管鲍分金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二、一起充军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三、各为其主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四、阵前对垒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五、顽抗到底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六、举贤重德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七、成就霸业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有两个朋友患难与共,形同亲兄弟。上帝不相信人间还有真正的友谊,于是就设计考验他们。有一天,这两位朋友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面临死亡。这时上帝出现了:“我的孩子,前面一棵树上有两个果子,吃下大的那个,就能抗拒死亡,走出沙漠;而小的那个,只能令你苟延残喘,最终还会极痛苦地死去。” 两个朋友向前走了一段路,果然发现了一棵树,也发现了树上的两个果子。可是,他们谁也不去碰那个会给一个人带来生命之光的果子。 夜深了,两个好朋友深情地凝望着对方,他们都相信,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晚。 当太阳从沙漠的一端再次升起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醒过来,他发现,另一位不在了,而树上只剩下了一个干干巴巴的小果子。他失望了,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朋友的背叛。他悲愤地吃下了这个果子,继续向前方走去。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他看见了倒在地上的朋友,朋友已经停止了呼吸,可是他的手里紧紧握着一个更小的果子。给我们的启示:每一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原谅、信任,但想一想你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信任是一汪清泉,当你捧起它的时候,你才能喝到甘甜的泉水,一旦你放弃它,它无论如何也无法为你解渴了。 赞同3| 评论2011-12-25 12:27 闪着泪光的笑容 | 一级伯牙绝弦 赞同2| 评论

313 评论(10)

悠闲小猫

秦国不能顺利统一六国,但还是能统一六国,因为李牧延缓了步伐

199 评论(8)

依钱钱512

齐国人有个叫冯谖的,家境贫穷,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托人请求孟尝君,说愿意投靠门下混碗饭吃,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客人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本事?”回答说:“客人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笑了笑,答应收留他,说:“好罢。”孟尝君左右亲近的人以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他粗劣的饭菜。 过了不久,冯谖靠在柱子上,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管事的人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按照鱼客的待遇。”过了不久,冯缓又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左右的人都讥笑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马,按照车客的待遇。”于是,冯谖乘上车子,举起宝剑,去见他的朋友,说:“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左右人都很厌恶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孟尝君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左右的人回答说:“家有老母。”孟尝君便派人供应他家的吃用,不使他缺少什么,于是冯谖不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拿出账薄,问门下的食客:“谁熟悉会计,能为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签上名,写了个“能”字。孟尝君很奇怪,问:“这人是谁呀?”左右的人回答说:“就是唱‘长剑,咱们回去吧’的那个人”。孟尝君笑着说:“他真有本事啊,我倒对不起他,还没有和他见过面呢。”于是,请冯谖来见孟尝君,孟尝君向冯谖致歉道:“我事务繁冗,心力俱疲,忧心冲冲,慌惑混乱,再加上愚笨,懦弱无能,被公事纠缠,不得脱身,因此得罪了先生。承蒙先生不予见怪,您果真愿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说:“愿意的。”于是,为他准备好车马,整理好行装,放好债券,便出发上路。出发前,冯谖向孟尝君辞行,说:“收完债,您要买点什么回来吗?”孟尝君说:“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于是驱车到了薛邑,派管事的人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人,都来核对债券,当债券一个个地都核对完毕后,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全都赐给了百姓,并且把债券统统烧毁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于是,他跃马扬鞭,一路不停,返回齐都,清晨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看他这么快,觉得很奇怪,便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来迎接他,说:“债都收完了吗?为什么这么快啊?”冯谖说:“债都收完了。”“买回来的东西呢?”冯谖说:“您说‘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宫中有用不完的珍宝,狗、马充满厩圈,阶前全是美女。您家缺少的唯独是‘义’而已!我为您买回来‘义’了,孟尝君说:“买‘义是怎么回事?”冯谖说:“您有小小的薛邑,对这里的百姓,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那样地爱护,却象商人一样,从他们身上榨取利息。我便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了百姓,把债券全都烧毁掉,百姓因而高呼‘万岁’。这就是我所说的为您买回的‘义’。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说:“可以,您算了吧!” 一年以后,有人在齐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齐王对孟尝君说:“您是先王的大臣,我不敢以先王的大臣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就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当离薛邑不到一百里路程时,百姓扶老携幼,在半途中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回的‘义’,现在我看到了。”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仅能免于死亡而已,现在你只有一窟,还不能放心地睡大觉。让我为您再凿两窟。”于是,孟尝君给冯谖准备了车子五十辆,金王百斤,去到魏国,对魏惠王说:“齐王放逐了他的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迎接他的,谁就国富兵强。”当时,魏王让出了相位等待孟尝君,把原来的丞相任命为上将军,并派遣使臣,带了黄金千斤,车子百辆,去迎接孟尝君。冯谖走在前头,告诉孟尝君,说:“千金,是一份厚礼;百辆,是高级使节的待遇。齐国是会知道这种情况的。”魏国的使臣三次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坚决辞谢不去。 齐王听说后,君臣都害怕了,便派太傅子带了黄金千斤,豪华高级马车两辆,佩剑一把,齐王亲笔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寡人不好,受到神灵降下的大祸,听信谗臣,得罪了您。我算不了什么,但望您顾念先王的宗庙,还是回来治理国家吧!冯谖告诉孟尝君说:“希望您请求要先王祭祀用的礼器,在薛邑建立宗庙。”当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说:“三窟已成,您可以安安稳稳地过快乐的日子了。” 孟尝君担任相为数十年,没有丝毫的灾祸,就是因为有冯谖为他出谋划策啊。孟尝君要组织合纵联盟。齐人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先了解了解秦王的情况。如果秦王是帝王那样英明的国君,您就是做臣子恐怕也不能够,还有什么条件组织合纵联盟,去与秦国对抗呢?如果秦王是无能的国君,您再组织合纵联盟去对抗,也不晚呀!”孟尝君说:好,那就请您去跑一趟吧。”公孙弘说:“遵命。”他带了十辆兵车,便出使秦国。 秦昭王听说公孙弘来到秦国,准备用言语侮辱他一番,公孙弘拜见了昭王,昭王说:“薛公田文的封地有多大呢?公孙弘答道:“方圆一百里。”昭王笑了笑,说:“我有土地方圆千里,还不敢与别人对抗,现在孟尝君只有土地方圆一百里,就想来和我对抗,这还行吗?”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尊重贤士,大王却不尊重贤士。”秦昭王说:“孟尝君尊重贤士,又怎么样?”公孙弘说:“只要合乎正义,即使不做天子之臣,不做诸侯之友,也在所不顾,得志,即使做人君,也当仁而不让;不得志,也不曲意作为人臣。象这样的人,他算得第三个。如果说到治理国家,他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他的君主喜爱正义之理,听信正义之行,他能使君主成就称霸称王的大业,象这样的人,他算得第五个。如果大王身为令人敬畏的万乘之君,却侮辱外交使节,他就将和您同归于尽。象我这样的人,要算第七个。”昭王笑了笑,道歉说:“您何必这样,我只不过和您说说而已。我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在孟尝君面前转告我这番意思。”公孙弘说:“可以。” 公孙可算得是不辱使命了。秦昭王是大国的君王,孟尝君是千乘之主,公孙弘维护了千乘之国的正义,而又不受凌辱,可说是很有才能的使节啊。鲁仲连对孟尝君说:“您所谓的好士,其实并不好士。雍门子收养椒亦,阳得子收养××,吃饭,穿衣都和他们相同,他们也都为雍门子和阳得子卖命。如今,您家里比雍门子、阳得子二公都福裕,但您收养的士人,没有一个为您尽心竭力的。”孟尝君说:“我碰不到象椒亦他们那样的士人啊,如果我能得到象他们那样的士人,怎么不能为我尽心竭力呢?”鲁仲连说:“您牲口棚里的马很多,它们穿的莫不是锦绣马衣,吃的莫不是豆类、小米,可有骐麟,騄耳那样的骏马吗?您后宫里的美女,穿的都是素丝、细麻,吃的都是白米、精肉,可有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吗?美女、骏马取用的是现在的,而士人为什么一定要用古代的呢?所以,我说:‘您所谓的好士,其实并不好士。’”。 孟尝君被逐出齐都,后来又返回,齐人谭拾子在国都边界上迎接他,并问孟尝君说:“在齐国的士大夫中,有没有你怨恨的人呢?”孟尝君说:“有。”“您把他们杀了,就满意了吧?”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物总有它发展的必然结果,道理也有它发展的必然规律,您知道吗?”孟尝君说:“不知道。”谭拾子说:“人总有一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有钱有势,别人就会来亲近他;若贫穷低贱,别人就会远离他,这就是道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让我拿市场来打个比喻;早晨市场上人很拥挤,晚上市场上人就空虚,这并不是人们早晨喜欢市场,晚上就厌恶市场。只是因为早晨市场上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大家都奔赴那里。晚上市场上没有东西了,所以大家都离开那里。希望您不要怨恨齐国的士大夫。”于是孟尝君就从簿子上全部划去了五百个他所怨恨的人的姓名。不再提起这件事了。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戳、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现在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再一次的拜谢而后离去。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宣王内疚自责说:“我对国家有罪。”于是。先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人民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人民,岂不是先卑贱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人民?如果没有人民,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人民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人民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国家不负责任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齐国有个人去拜见学士田骈,说:“听说先生尊崇大义,不愿做官,而愿为人服役。”田骈说:“您是从哪儿知道的?”回答说:“我是从邻居之女那儿知道的。田骈说:“这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我的邻居之女,不愿出嫁,三十岁了,却有七个儿子。不嫁虽是不嫁。可是比起出嫁的女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先生不愿做官,而俸禄千钟,门徒百人。不做官虽是不做官,可是福裕比起做官的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田骈听后,很感激他。管燕得罪了齐王,便对他的左右亲近说:“你们有谁能为我到诸侯中去奔走一番呢?”左右亲近没有一个人回答。管燕伤心地流着泪说:“可悲啊!士人为什么那样容易得到,却这样难以使用啊?”田需回答说:“士人在您这儿一日三餐还吃不饱,您养的鹅、鸭,饲料却吃不完;您的后宫仆妾穿着都是绫、罗、绸、缎,而士人想用它们做个衣上的沿边儿也不可能。而且财货是您所看轻的,死是士人所看重的。您不肯把您所看轻的财货送给予士人,却要求士人以他们所看重的死为您效劳,这不能说‘士人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啊!” 苏秦从燕国来到齐国,齐王在章华宫门口迎接他。齐王说:“啊!你来得正好。秦国派魏冉来,要我称帝,您以为怎样?”苏秦说:“您提出这个问题太突然了。不过,大凡祸患总是从小处产生的,不能不慎重考虑,如果不同意秦国的要求,这将会与秦国发生矛盾;如果答应了秦国,这将会与诸诸侯发生矛盾。您不如答应称帝以对付秦国,而又不马上宣称帝号以对付诸侯。秦国称帝,诸侯都同意,那末大王也称帝,先立帝号,后立帝号,这无伤大雅。如果秦国称帝,诸侯不同意,大王就不称帝,以此取信于诸侯,这样大有好处。”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齐王说:“尊重秦国。”苏秦说:“放弃帝号,那末诸侯是亲近齐国还是亲近秦国呢?”齐王说:“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齐、秦都建立帝号,结盟共同进攻赵国,这与进攻宋国,哪个更有利呢?”齐王说:“不如进攻宋国有利。”苏秦说:“齐国与秦国相约建立帝号,可是诸侯只尊重秦国而看轻齐国;齐国如果放弃帝号,那末诸侯将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进攻宋国有利。根据以上三点。所以我希望大王公开放弃帝号,以亲近诸侯;解除盟约,抛弃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下。大王可乘此时机灭掉宋国。占有了宋国,卫国的阳城就会危急;占有了淮北。楚国的东地就会危急;占有了济西,赵国的河东就会危急;占有了陶邑,平陆,魏国就会闭门防守。所以,放弃帝号,改变主意,进攻宋国,那末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而大王的名声可以尊显,燕国、楚国都会因为形势的变化而臣服齐国,天下诸侯不敢不听从,这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啊!放弃帝号名义上是尊秦,实际上会使诸侯憎恶秦国,这就是所谓‘以卑易尊’的策略啊!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吧。”

301 评论(10)

团子888888

题目中的绳池,应为渑池。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像扣留楚怀王一样,在渑池之会中扣留赵惠文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秦国方面,秦昭襄王并没有扣留赵惠文王的意思;第二是赵国方面,赵惠文王在奔赴渑池之前也已经想到了这种情况,赵国高层已经提前做了准备;第三是国际方面,秦、赵两国如果继续敌对,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风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赵渑池之会与秦楚武关会盟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是赵国和楚国当时的国力不同而造成。首先我们站在秦国的角度来分析渑池之会,秦国为什么要和赵国和谈?我们可以看看渑池之会召开后,秦国干了什么事情。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渑池之会召开的同一年,秦国将大量的兵力都集中在南方与楚国作战,白起、司马错水陆同时伐楚,取鄢、邓、西陵,次年又攻占楚都城郢。可以说渑池之会召开的时候,正是秦国对楚国作战的关键时刻,而楚国、赵国一南一北,如果此时赵国对秦国发难,那么秦国必然首尾不能呼应,伐楚之战很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秦国不得不先安抚赵国,此时与赵国缔结和约是秦国最重要目的,秦昭襄王不可能也不会对赵惠文王有什么想法。

接着我们再从赵国的角度看,秦国在扣押楚怀王后早已名誉扫地,赵惠文王不可能不知道,参加渑池之会的赵惠文王自然也很害怕,所以赵国内部为了这次会晤早已做了准备。在赵惠文王出发前,廉颇就告诉过他:“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面对秦昭襄王的挑衅几次还击,逼得秦王哑口无言,同时赵国军队也没闲着,“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多方的保险之下,赵国才答应了秦国邀约。

最后,在国际上,逼迫两国和谈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不止秦国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赵国也有他所担心的问题。在秦国伐楚的同一时间,还发生了另一件对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五国伐齐。齐国面对以燕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被杀的毫无抵抗之力,被五国瓜分的仅剩两城。而燕国占领了绝大部分的齐地,实力暴涨,这使得赵国异常担心。燕赵两国战略严重冲突,注定不能两强,之前两国能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主要是由于燕国过于弱小以及齐国对两国的压力,但当时齐国几乎灭亡,燕国迅速崛起,燕赵的关系就很微妙了。赵国必须要积极应对燕国的崛起,所以面对秦国的邀约也有心和平。但之后齐国以两城之地奇迹般的复国,燕国的崛起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这就是后话了。

本质上来说,渑池之会本身就是一场相对势均力敌的和会,由秦赵两国主导。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大涨,在渑池之会前,秦国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一定优势,但是战役规模不过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对赵国造成太大的打击,赵国面对秦国完全有一战之力。而武关会盟则完全不同,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秦国与韩、魏结盟对抗齐、楚的同盟,而张仪又诓骗楚怀王使得齐楚断盟,一下子就将楚国孤立了。之后秦军又在丹阳、蓝田大败楚国,从前的盟友齐国也对楚国下手,在垂沙大败楚军,此时秦国抛出橄榄枝,楚国根本不敢拒绝。所以武关会盟完全是由秦国主导的。

17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