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跟着习大大
余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会计教育家,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余先生十分重视处理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他认为通过教学出人才与通过科研出成果,两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高等学校的教学必须同科研相结合;教学上的出人才必须建立在科研出成果的基础上;培养人才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水平的教材。事实上,余先生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余先生以其科研成果为基础,在现代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内,编著出版了适合中国干部培训、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需要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例如,1983年出版了《管理会计》一书。该书基本上反映了西方70年代管理会计发展水平,在当时是中国第一本管理会计教材,其结构体系奠定了中国管理会计教材的结构体系模式。之后,余先生又结合西方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对原书进行重大的修订。修订后的《管理会计》于1990年4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修订版基本上反映了西方80年代管理会计的发展水平和余先生的科研成果。现在,余先生又主持编写了力求反映西方90年代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管理会计》一书。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适应当代高科技的蓬勃发展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步为专门化的“弹性制造系统(FMS)”所取代)及由此而导致新的生产管理形式——“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ABM)”的诞生,又使现代管理会计面临新的重大突破。这是余先生主持编写的力求反映西方90年代管理会计高水平的《管理会计》编写的一个新的起点。
赏你五个指头
——“广义管理会计体系”研究为了进一步发展已有的科研成果,余先生从1987年起又开展“广义管理会计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义管理会计体系研究》。该课题第一次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体系”新概念。其中“微观管理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包括“微观投资决策会计”和“微观经营会计”两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研究如何为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体现在项目的投资效益上)和使用效益(体现在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营效益上)提供有用信息。“宏观管理会计”是从国民经济看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经济信息系统,包括“宏观投资决策会计”和“宏观经济会计”两个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研究如何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为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建设项目从国民经济看的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从国民经济看的经营效益)提供有用信息。“国际管理会计”是适应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提供有用信息,它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跨国经营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具体应用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广义管理会计体系”的研究,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其三个组成部分,又要使它们共同组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它突破了国内外现行管理会计研究仅限于微观管理会计的局限,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来看都属于首创,居国际领先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已发表《试论“三论”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具体指导作用》、《试论中国新的会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结构》、《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当代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国际管理会计简论》等相关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管理会计》。余先生历经艰辛,在中国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在中国完成了管理会计的引进工作,进入了一个完善和提高的阶段。余先生因此而成为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