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一个人旅行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机关核算、监督各级总预算执行的会计。
分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包括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等若干级。
财政总预算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代表政府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办理国家预算和决算、组织会计核算,是各级政府财政的总会计。
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均设在本级政府财政管理机构内,执行对本级政府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统一核算、全面监督预算管理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本级政府行政区域内下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编制汇总会计报表,反映一级政府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
所以总会计是适用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总会计。
我国政府预算按照“统一领导,分组管理”的原则,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扩展资料
1、财政总预算会计重点反映政府预算管理信息,无论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还是财政预算支出,都广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宏观性和公共性的特征。
2、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入、支出核算为主,一般不要求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
3、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为主,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
4、核算体系单一,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资产、 负债、收入和支出都具有货币性的特征。不核算政府的实物资产,政府的实物资产等由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没有现金收付和材料、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核算业务。一切活动都通过转账进行,不发生现金收付业务,也不直接使用资金购买财产、物资,所以,不需设置“固定资产”、“库存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总预算会计
街头流浪泡泡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有效内控机制分析预算会计论文
随着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编辑部类型的事业单位未来有被企业化的趋势,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机制来管控单位的预算资金配置,则成为了摆在单位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重要课题。由于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具有公益特质的专业技术服务,所以即使在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仍需要突出单位职能的社会化特征,以及服务内容的外部性要求。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会计管理时,无法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来展开。而是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目标下,有效构建财务内控机制来弹性实施预算会计管理。因此,这也是笔者想提请同行所关注的问题。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有效内控机制中的“有效”应体现在,切实实现全员参与和全过程预算管理的目标。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着力点分析
具体而言,在经营管理的双目标驱使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着力点:
(一)经济效益目标下财务内控的着力点
在“利润=收益-成本”的简单公式中可知,若要实现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目标,首先需要严格管控成本的发生,特别是管控虚高的成本发生现象。另外,在追求“产出/投入”最优化目标下,还需要重视预算资金配置的合理化问题。事实上,成本控制与资金预算管理属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
(二)社会效益目标下财务内控的着力点
突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外部性,则构成了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的内在要求。以编辑部这类事业单位为例,向社会提供优质的读物则成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的具体体现。然而,内容丰富、健康和可读性强的读物,依赖于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调研和采风工作。因此,这就涉及到了预算管理的专项经费管理问题。
二、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因素分析
将以上内控着力点落实于预算会计管理中,则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针对财务内控的思维惯性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若当年预算资金存在剩余,余额将在年末会计周期中收归国库。因此,事业单位管理层最为关注的便是如何使用预算资金,而对于资金节约化使用的意识却较为淡薄。在这种思维惯性支配下,财务内控机制的实施绩效也就大打折扣。
(二)针对资金配置的人为干预
在事业单位科层组织结构中,对预算资金的配置往往需要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审批。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共同作用下,上级主管领带在审批中往往存在着主观偏好,进而存在着人为干预的问题。在包括编辑部在内的'事业单位组织生态中,人际关系影响力仍能左右资金的配置方向和额度。
(三)针对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
在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目标时,对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问题一直困扰着财务部门和管理等。之所以存在这种局面在于,户外调研和采风同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因素的干扰。前者主要在于调研人员谎报经费;后者则在于工作计划因主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完成。
三、事业单位有效内控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事业单位有效内控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增强成本管控意识
在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编辑部单位日益感受到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和挑战。同时,在新媒体对编辑部传统市场的侵蚀下,管理层应不断增强成本控制意识。为了使他们能在专业视角下来审计成本控制问题,可以通过邀请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来为管理层开设讲座,也可以与单位财务认为分析出成本控制的思路。
(二)完备资金拨付管理
事业单位都拥有完整的财务管理章程,但却因人为干预而使得财务管理陷入人治的境地。为此,在落实部门主体责任制的同事,应加强党委集体研究决策的组织建设,来助力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在新媒体时代,应将资金合理配置在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以及优化媒体专业化设施设备领域。为此,这也构成了党委集体研讨的重心。
(三)恰当引入市场原则
针对调研和采风过程中的资金使用监管,在保持适度弹性预算管理的同时,还应引入市场原则中的合约机制。具体而言,额定调研采风人员每天的活动经费,根据具体情况弹性追加预算。但最终都需要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严格考核,从而来确保“产出/投入”的满意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随着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编辑部类型的事业单位未来有被企业化的趋势,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机制来管控单位的预算资金配置,则成为了摆在单位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重要课题。具体而言,内控机制可围绕着:增强成本管控意识、完备资金拨付管理、恰当引入市场原则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火炎焱加冰
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预算收入:1、预算收入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取得的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2、预算支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发生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出。3、预算结余是指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年度内预算收入扣除预算支出后的资金余额,以及历年滚存的资金余额。预算结余包括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预算结余:1、结余资金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终了,预算收入实际完成数扣除预算支出和结转资金后剩余的资金。2、结转资金是指预算安排项目的支出年终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因故未执行,且下年需要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预算会计科目:预算会计科目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体系。预算会计科目总共设置了有34个,其中资产类11个,负债类4个,净资产类5个,收入类7个,支出类7个。具体为:1、资产类: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财政零余额账户款、有价证券、在途款、暂付款、与下级往来、预拨经费、基建拨款、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待处理财政周转金;2、负债类:暂存款、与上级往来、已结报支出、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3、净资产类:预算结余、基金预算结余、专用基金结余、预算周转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财政周转基金;4、收入类: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专用基金收入、补助收入、上解收入、调入资金、财政周转金收入;5、支出类: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专用基金支出、补助支出、上解支出、调出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财政周转金支出。
傻大明白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会计岗位,在财政部门的国库管理科室设置。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其执行机构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机关。其核算对象是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是由国家预算体制和预算执行内容所决定的。我国预算分为中央预算,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五级预算。与此相适应,每一级政府预算都要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
扩展资料:
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岗位包括账户管理岗位、资金调度岗位、审核岗位、支付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监督管理岗位等:
(一)账户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等进行管理;
(二)资金调度岗位,主要负责分析财政资金结构和收支变动情况,预测财政资金流量,科学合理调度财政资金;
(三)审核岗位,主要负责依据预算对用款计划、支付申请等进行审核;
(四)支付岗位,主要负责对支付申请及相关单据要素进行复核,并开具支付凭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总预算会计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