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1

小小千寻小尼玛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基础会计学说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神采飞扬0829

已采纳

我也是一名会计教师,谈谈我的第一堂备课经验吧。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声音要洪亮2备好相关的课件,有PPT会给你的课堂加分 如果没有课件,那么你的板书一定要漂亮3注意师生之间互动,可能听你的课下面不是学生,是教师和校领导,但也要注意互动4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和语速,不要紧张最后祝你好运!

基础会计学说课

92 评论(11)

张小电1301

会计的六大要素一、资产资产就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例如,现金、银行存款等活钱;还有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固定资产等东西;而专利权、商标权等摸不着的也是资产,投资也属于资产。资产需要能够控制,租用别人的东西,不能算做自己的资产,而租给别人的东西,虽不在自己手里,但仍算做自己的资产。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而且必须是经济资源。所谓经济资源就是能赚钱的东西。象报废的机器就不应记作资产。二、负债负债是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后用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它又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一般指时间较短的,一般在一年内或者比一年长但是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比这个长的就是长期负债。如短期借款属于流动负债,期限为几年的银行贷款就是长期负债了。只有目前和过去的业务才会形成当前的债务。对于预期要发生的业务所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债务。负债是将来要支付的经济责任,即使现在没有货币也要作为负债。比如,借款的利息一般半年支付一次,但每月都要记帐,把应付利息作为一项负债处理。负债必须可以估价并且是在以后用现金或其它资产或劳务来偿付的确实的债务,需要有凭有据。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资金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投的钱,即所有者权益,另一部分是借来的钱,也就是债权人的钱。由于借款是一定要还的,当企业经营不好或亏本时,减少的钱是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亏只能亏股东的。当然,当企业盈利是,所有者权益也会增大,所以所有者权益并不一定等于股东初始的投资额,而是随企业经营好坏而增减。所有者权益不同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归谁所有,不用偿还。负债表明企业欠谁的钱,是要还的。所有者权益不需要付利息但可参加分红,负债则需要付利息但不可参加分红。在企业破产清算时,要先还负债,有剩余才会偿还给投资者。四、收入收入是企业业务中产生的收益,是企业卖出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和将发生的现金流入,或债务的清偿。收入要能用货币计量,且有据可查,必须与相关费用匹配。收入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额可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故收入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项基本指标。五、费用费用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可以理解为成本。包括为取得营业收入而花的所有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人、财、物的耗费。费用一般包括料、工、费。料指材料;工指人工,可以理解为为人工花的工资;费指各项管理费用,(可以理解为管理人员工资)、财务费用(支付利息)、销售费用(如广告费)。费用与收入要匹配,即凡是取得收入都要付出代价,若费用增长而收入不变,所有者权益就会减少。六、利润收入减费用就是利润,要是费用比收入还大,那就是亏损。

250 评论(9)

幸运吧2016

给你个例子吧。时间限制在12分钟左右。现抽课题,但说课的套路基本一样。一、 教材分析(一)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为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七章《财产清查》的部分内容。银行存款的清查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未达账项的含义、类型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难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三)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未达账项的含义、类型,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2、 能力目标:(1)能正确辨别未达账项的类型,并会熟练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二、 教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互相交流、启发、补充、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感悟,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分层次巩固提高。三、 学法分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启发,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讨论交流,理解并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流程图:(一)设疑导课(二)组织讨论(三)课堂练习(四)归纳小结(五)作业布置。(一)设疑导课(约8分钟)设疑:(1)银行存款的清查能不能采用实地盘点法?(2)若不能,应通过什么方法进行?(3)清查过程中若遇到账实不符是什么原因?应如何处理?根据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1、清查方法: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通过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记录的方法进行的。即将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的对账单逐笔核对。2、清查要求:清查之前将本单位所发生的有关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再对账面记录进行检查复核,确定账簿记录是完整、准确的。然后将银行转来的“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 账面记录进行逐笔核对。分析点明清查方法和清查要求,为以下重点、难点的设疑、讨论做好了铺垫。(二) 组织讨论(约22分钟)设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出现账面余额不相等的原因是有哪几方面呢?设疑后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兴趣。但这一问题利用学过的知识难以解答,故举例启发。举例1: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货款10800元,在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时记为108000元。结论: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举例2:(1)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转账支票一张,面额1765元,企业已增加银行存款,开户银行尚未入账。(2)企业开出转账支票一张,购买办公用品计480元;银行尚未接到通知,没有入账。(3)银行代企业收到销货款3950元,银行已入账;企业尚未接到通知,没有入账。(4)银行代企业支付水电费5000元,银行已入账;企业尚未接到通知,没有入账。结合上述4笔账项,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得出如下结论:以上均不属于记账错误,是由于银行与单位凭证传递、核算时间不一致造成的。这时,教师给出“未达账项”这一专业术语。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账面余额不一致的原因:一是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同时根据刚才的讨论,即可得出未达账项产生的原因和概念:未达账项产生的原因:由于银行存款日常的收付业务频繁,开户银行和本单位在办理结算手续和凭证传递、入账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由于核算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一方已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会计事项。根据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这一“认识的直观原理”,为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未达账项”这一专业术语,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未达账项的实例(见大屏幕)。动画展示后,学生讨论归纳得出未达账项的四种类型:(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发展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作了如下设计:首先教师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基本框架进行板书,同时提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原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加、减什么类型的未达账项,银行对账单又应加、减什么类型的未达账项?最后学生思考讨论后,对原框架进行具体填充。讲授例题:讲授过程中,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进行强调。为了进一步明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针对以下问题讨论:(1) 如果调整后的存款余额相等,说明什么?如果调整后的存款余额不相等,又说明什么?(2) 调节后的存款余额表明什么?(3) 调整记录能不能作为单位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结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作用:(1) 调整后的存款余额相等,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明双方账面记录无误。如果调整后的存款余额不等,说明双方账面记录有差错,需进一步核对账目,查找原因,并加以更正。(2) 调节后的存款余额表明企业可以支用的银行存款实有数额。(3) 调整记录不能作为单位调整账面记录的依据,只有收到有关凭证后,才据以作账务处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踊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教师随时用恰当的方法来点拨学生,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的积极性加上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课堂练习(约12分钟)(1)选择题 (2)判断题 (3)业务计算题(四)归纳小结(约2分钟)(1)对本节主要内容归纳,进一步点明重点、难点(2)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五)布置作业(约1分钟)让学生根据学习、掌握的情况,找出自己的困惑或提出新观点、新看法。可以换了内容,套路都差不多。

195 评论(9)

相关问答